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帮助高职弱势毕业生做好就业工程,是高职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从高职弱势毕业生形成的背景和成因,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寻找解决对策,构建有效的就业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 外贸类高职弱势毕业生就业体系
有数据表明,2008年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不少外贸、进出口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外贸业务量减少,从而导致外贸类人才需求萎缩,给外贸类高职生就业添筑了一道屏障,带来了直接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本文从高职弱势毕业生形成的背景和成因,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出发,寻找解决对策,构建有效的就业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一、外贸类高职弱势毕业生
在外贸类就业岗位群竞争中,因自身原因或社会原因,处于就业竞争劣势、就业竞争能力较差的高职生,称为高职外贸类弱势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或身体素质差、或心理不健康、或经济能力弱、或专业技能不过硬,影响了就业的心态、就业的进程、就业的质量等。
二、外贸类高职弱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困境
外贸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在外贸企业从事基层工作。外贸企业更多依托国际形势开展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景气,无疑会对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外贸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进程。对于存有身体、心理、经济、技能劣势的高职毕业生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经过交流和调查,高职弱势毕业生常遇到的就业困境如下:
1.经济状况不好,财力不足。
学习期间,因家庭条件不宽裕、经济来源不足,靠学校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的学生,无法满足自身在专业素质教育拓展、考证培训等方面需求;在寻找就业岗位时,求职资金困窘,无法参加更多的招聘会,择业信息和择业地域受到限制,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造成就业困境。
2.就业信息不通畅,就业范围狭窄。
毕业生从媒体、学校、人才市场、社会关系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缺少社会“人脉”支撑的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只局限于校内或学校周边寻求就业资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延缓就业进程;高职类学生大部分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途径单一。因学历层次低,知识积累不够,加上经济条件欠缺,同学们难以考虑继续升学或出国等手段来暂缓就业压力。
3.个人综合素质欠缺。
随着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提高,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身体素质欠缺、不自信的学生,在就业中常会遭到拒绝;他们往往自私、责任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吃苦耐劳,且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一线工作岗位不热衷,等等,同样会给毕业生自身就业带来不利。
4.专业能力不过硬。
学业成绩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考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因在校期间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学业成绩偏低,补考科目过多,知识积累不厚实,专业技能水平不熟练,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在就业过程中相对而言缺乏就业竞争力,就业自信心不足,造成就业迷茫、就业难度加大。
三、构建有效的就业体系,应对就业困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职外贸类弱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学校、社会、个人应齐心协力,构建有效的就业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1.学校层面
学校就业指导非常有效。学校可构建“指导—服务—培训—推荐”就业体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比如学校开设专题就业指导讲座和培训,介绍就业指导体系和毕业生就业流程,结合李嘉诚等成功人士的经历,正面教育学生调整择业心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统计工作,发现就业困难学生,建立信息库,采用点面结合的指导方式;依托校企合作基地,了解市场对外贸类人才的需求提供企业用人信息,促进信息共享,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和引进企业进入校园内举办外贸类专场交流会,创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成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
2.社会层面
政府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促进全社会转变对高职生的看法,摒弃传统观念;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就业保障体系,提供政策保障;给予政策倾斜,降低或免除学生就业成本,简化就业手续;鼓励学生到农村去任职锻炼,跳出专业选工作;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减免行政类收费等,提供就业服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及时公布用人信息,构建外贸人才需求信息平台,疏通就业渠道;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提供专门就业培训和训练,重点扶助;企业需要转变用人观念,走出企业用工误区,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企业应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为高校提供用人需求信息,建议及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高校专场就业会。
3.个人层面
学生应认清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比如主动出击,多角度捕捉就业信息;参加校内外招聘会,了解用人需求;浏览人才网,关注用人动态;广泛应试,正确定位,选择一线岗位,或到基层工作,或跳出专业找工作,增强应对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我,敢于推销:进行合理职业规划,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和培训,练好内功,提升职业水平,如熟悉外贸流程各个环节,熟练业务能力;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实习经历,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的就业实力;养成良好的创业素质,以学校提供的创业实习基地为平台,勇于实践,积累经验,做好创业准备。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弱势现状是暂时的,我们期望经过学校、社会和学生的各方努力,改变和改善其就业状况,帮助弱势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类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2]余平.高职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8,(9).
[3]甘聃,乔德阳,田华.高职院校中弱势群体成因与帮扶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
[4]宋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探析[J].人才开发,2009,(1).
关键词: 外贸类高职弱势毕业生就业体系
有数据表明,2008年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不少外贸、进出口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外贸业务量减少,从而导致外贸类人才需求萎缩,给外贸类高职生就业添筑了一道屏障,带来了直接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本文从高职弱势毕业生形成的背景和成因,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出发,寻找解决对策,构建有效的就业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一、外贸类高职弱势毕业生
在外贸类就业岗位群竞争中,因自身原因或社会原因,处于就业竞争劣势、就业竞争能力较差的高职生,称为高职外贸类弱势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或身体素质差、或心理不健康、或经济能力弱、或专业技能不过硬,影响了就业的心态、就业的进程、就业的质量等。
二、外贸类高职弱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困境
外贸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在外贸企业从事基层工作。外贸企业更多依托国际形势开展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景气,无疑会对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外贸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进程。对于存有身体、心理、经济、技能劣势的高职毕业生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经过交流和调查,高职弱势毕业生常遇到的就业困境如下:
1.经济状况不好,财力不足。
学习期间,因家庭条件不宽裕、经济来源不足,靠学校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的学生,无法满足自身在专业素质教育拓展、考证培训等方面需求;在寻找就业岗位时,求职资金困窘,无法参加更多的招聘会,择业信息和择业地域受到限制,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造成就业困境。
2.就业信息不通畅,就业范围狭窄。
毕业生从媒体、学校、人才市场、社会关系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缺少社会“人脉”支撑的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只局限于校内或学校周边寻求就业资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延缓就业进程;高职类学生大部分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途径单一。因学历层次低,知识积累不够,加上经济条件欠缺,同学们难以考虑继续升学或出国等手段来暂缓就业压力。
3.个人综合素质欠缺。
随着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提高,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身体素质欠缺、不自信的学生,在就业中常会遭到拒绝;他们往往自私、责任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吃苦耐劳,且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一线工作岗位不热衷,等等,同样会给毕业生自身就业带来不利。
4.专业能力不过硬。
学业成绩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考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因在校期间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学业成绩偏低,补考科目过多,知识积累不厚实,专业技能水平不熟练,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在就业过程中相对而言缺乏就业竞争力,就业自信心不足,造成就业迷茫、就业难度加大。
三、构建有效的就业体系,应对就业困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职外贸类弱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学校、社会、个人应齐心协力,构建有效的就业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1.学校层面
学校就业指导非常有效。学校可构建“指导—服务—培训—推荐”就业体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比如学校开设专题就业指导讲座和培训,介绍就业指导体系和毕业生就业流程,结合李嘉诚等成功人士的经历,正面教育学生调整择业心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统计工作,发现就业困难学生,建立信息库,采用点面结合的指导方式;依托校企合作基地,了解市场对外贸类人才的需求提供企业用人信息,促进信息共享,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和引进企业进入校园内举办外贸类专场交流会,创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成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
2.社会层面
政府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促进全社会转变对高职生的看法,摒弃传统观念;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就业保障体系,提供政策保障;给予政策倾斜,降低或免除学生就业成本,简化就业手续;鼓励学生到农村去任职锻炼,跳出专业选工作;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减免行政类收费等,提供就业服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及时公布用人信息,构建外贸人才需求信息平台,疏通就业渠道;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提供专门就业培训和训练,重点扶助;企业需要转变用人观念,走出企业用工误区,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企业应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为高校提供用人需求信息,建议及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高校专场就业会。
3.个人层面
学生应认清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比如主动出击,多角度捕捉就业信息;参加校内外招聘会,了解用人需求;浏览人才网,关注用人动态;广泛应试,正确定位,选择一线岗位,或到基层工作,或跳出专业找工作,增强应对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我,敢于推销:进行合理职业规划,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和培训,练好内功,提升职业水平,如熟悉外贸流程各个环节,熟练业务能力;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实习经历,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的就业实力;养成良好的创业素质,以学校提供的创业实习基地为平台,勇于实践,积累经验,做好创业准备。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弱势现状是暂时的,我们期望经过学校、社会和学生的各方努力,改变和改善其就业状况,帮助弱势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类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2]余平.高职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8,(9).
[3]甘聃,乔德阳,田华.高职院校中弱势群体成因与帮扶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
[4]宋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探析[J].人才开发,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