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并利用各种学校体育资源对大学生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健康素质
一、引言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促进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地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也是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体育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国家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种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养成自觉锻炼和科学地进行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素质教育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更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生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技能素质、能力素质、交往素质、外在素质等体系。其中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并在逐步贯彻与落实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要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素质教育是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国家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地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务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体育在学生素质培养及完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地位也无可替代。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差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先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前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自如化。学生是有差异的,素质不可能统一,应当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体育教学在素质培养方面所具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面向全体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素质培养”的思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定位。学生在学习掌握一种新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失败,通过教师的帮助、鼓励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只有认清自我,找准问题,才能提高成绩。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向上的情感。体育运动项目中没有绝对的第一,只有“更高、更快、更强”。最后,能树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体育运动大都具备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学生在激烈的集体对抗过程中,或者教师的适时总结中,会认清自己的任务、位置,尊重他人的劳动并能够容忍他人的失误,从而逐渐培养一种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健康素质中作用
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是对学校教育的总要求。作为直接肩负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学校体育毋庸质疑要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它的实质就是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坚持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相结合,育体与育人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质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相结合的指导方向。高校体育教育要体现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效应,即通过大学生群体健康素质的获得逐步向社会产生辐射作用,从而产生出一种系统的效应。对此,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责任和义务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应该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为主导。
其次,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对教育对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体育教师而言,第一,体育意识的更新,现代体育教育的理念更新速度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快,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教学行为都是体育意识的具体反映和结果,因此,确立学生为主的基本教学意识,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作为引导和管理体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就成为实施塑造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切入点。第二,要学习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校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逐渐丰富,在各种资源中体育教师应该成为首先的接受者和学习者,尤其是在评价学生心理健康过程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体育协会、各种教学设备等,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
再次,更新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程是以体育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是以学生主体的活動、体验学习、能力锻炼、提升体力为主要形式与手段,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智力、体力、体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任务的课程。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包括设计、组织、裁判、身体活动选择性)、内容的综合性、已然性、再创性、过程的实践性、评价的过程性、经验性为主要特征而相对区别与侧重于体育学科课程。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隶属于学校活动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又隶属于学校体育体系。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既要能够体现学校活动课程的基本思想,又要与体育学科课程互补、互促、互动,为实现学生“动起来”服务。也就是说,大学体育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切身投入到运动当中,在各种形式的运动体验中,逐渐接受体育运动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不断“内化”为对自身各种心理波动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运动的功能。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更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及其它方面的素质产生巨大的作用,即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锻炼是一个动态的流畅的过程,锻炼者在具体的运动语境中都会产生一种能够切实感觉到的精神上的情感体验,即达到了主体、客体、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也就是说,在锻炼过程中,实践主体由外及内地和运动环境之间产生的认识、价值、审美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参与者自身达到预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人们流畅感的主要来源,它是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流畅无处不在,人们在享受流畅情感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地升华了自身对运动美感的建立,锻炼的愉快感、流畅感。这将使身体锻炼产生更显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可能使参加者更容易坚持锻炼,从而使更多的参加者得到健康;另一方面,流畅感本身具有直接的健康效应,使参加者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美感。
六、结语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同时又相互渗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假如一个人有着非常好的身体素质,但思想品质恶劣,他又怎能很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呢?反之,思想品质好,却口不能讲,身不能做,做什么都无所适从,同样不是合格的人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思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而适应当代科学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达到培养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郑宇钧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危机情势应对措施[J].信息扫描, 2006.
[2]浅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
[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健康素质
一、引言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促进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地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也是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体育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国家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种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养成自觉锻炼和科学地进行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素质教育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更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生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技能素质、能力素质、交往素质、外在素质等体系。其中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并在逐步贯彻与落实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要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素质教育是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国家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地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务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体育在学生素质培养及完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地位也无可替代。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差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先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前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自如化。学生是有差异的,素质不可能统一,应当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体育教学在素质培养方面所具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面向全体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素质培养”的思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定位。学生在学习掌握一种新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失败,通过教师的帮助、鼓励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只有认清自我,找准问题,才能提高成绩。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向上的情感。体育运动项目中没有绝对的第一,只有“更高、更快、更强”。最后,能树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体育运动大都具备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学生在激烈的集体对抗过程中,或者教师的适时总结中,会认清自己的任务、位置,尊重他人的劳动并能够容忍他人的失误,从而逐渐培养一种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健康素质中作用
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是对学校教育的总要求。作为直接肩负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学校体育毋庸质疑要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它的实质就是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坚持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相结合,育体与育人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质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相结合的指导方向。高校体育教育要体现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效应,即通过大学生群体健康素质的获得逐步向社会产生辐射作用,从而产生出一种系统的效应。对此,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责任和义务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应该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为主导。
其次,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对教育对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体育教师而言,第一,体育意识的更新,现代体育教育的理念更新速度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快,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教学行为都是体育意识的具体反映和结果,因此,确立学生为主的基本教学意识,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作为引导和管理体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就成为实施塑造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切入点。第二,要学习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校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逐渐丰富,在各种资源中体育教师应该成为首先的接受者和学习者,尤其是在评价学生心理健康过程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体育协会、各种教学设备等,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
再次,更新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程是以体育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是以学生主体的活動、体验学习、能力锻炼、提升体力为主要形式与手段,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智力、体力、体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任务的课程。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包括设计、组织、裁判、身体活动选择性)、内容的综合性、已然性、再创性、过程的实践性、评价的过程性、经验性为主要特征而相对区别与侧重于体育学科课程。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隶属于学校活动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又隶属于学校体育体系。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既要能够体现学校活动课程的基本思想,又要与体育学科课程互补、互促、互动,为实现学生“动起来”服务。也就是说,大学体育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切身投入到运动当中,在各种形式的运动体验中,逐渐接受体育运动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不断“内化”为对自身各种心理波动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运动的功能。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更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及其它方面的素质产生巨大的作用,即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锻炼是一个动态的流畅的过程,锻炼者在具体的运动语境中都会产生一种能够切实感觉到的精神上的情感体验,即达到了主体、客体、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也就是说,在锻炼过程中,实践主体由外及内地和运动环境之间产生的认识、价值、审美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参与者自身达到预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人们流畅感的主要来源,它是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流畅无处不在,人们在享受流畅情感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地升华了自身对运动美感的建立,锻炼的愉快感、流畅感。这将使身体锻炼产生更显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可能使参加者更容易坚持锻炼,从而使更多的参加者得到健康;另一方面,流畅感本身具有直接的健康效应,使参加者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美感。
六、结语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同时又相互渗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假如一个人有着非常好的身体素质,但思想品质恶劣,他又怎能很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呢?反之,思想品质好,却口不能讲,身不能做,做什么都无所适从,同样不是合格的人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思考,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而适应当代科学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达到培养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郑宇钧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危机情势应对措施[J].信息扫描, 2006.
[2]浅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
[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