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楊耐思、寗忌浮主張,《蒙古字韵》與《古今韵會舉要》及韵表《七音三十六母通考》音系都來源於《七音韵》.沈鍾偉則認爲《七音韵》是按照《蒙古字韵》製作的.理由是《通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楊耐思、寗忌浮主張,《蒙古字韵》與《古今韵會舉要》及韵表《七音三十六母通考》音系都來源於《七音韵》.沈鍾偉則認爲《七音韵》是按照《蒙古字韵》製作的.理由是《通考》中有些錯誤只和八思巴字字形有關,無法從漢字字形上找到出錯的理由.我們認爲,《七音韵》作爲三書源頭的地位不應改變,只是《韵會》及《通考》編寫時既參考了《七音韵》,也參考了《蒙古字韵》.《七音韵》的字母韵是其音系的主體,是革新.此外,書中應該還附有守舊的“等韵門法”.《蒙古字韵》編寫時受到了這兩種因素影響,同時也有蒙古語音系的影響和八思巴字拼寫規則的制約,從而出現了不少特殊拼寫.
其他文献
漢建初買地玉券,清光緒十八年(1892)山西忻州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此券向來被認爲是最真實的土地買賣文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本文運用文字學、訓詁學、幾何等知識,據原券拓
《漢語大字典》中有些詞語釋義存在可商之處,如“(?黮)”之“不曉事”義爲其假借義非引申義,今結合具體材料對該詞語加以討論,以供參考.
敦煌文獻因主要爲手寫本,其保留了當時書寫習慣,一些文字雖前賢已有論述,但仍有未是之處,對“沉”字的誤辨,即是其中之一.
草創期的字書和韵書功能不同,字書以部首排列,著重説明字義、字形;韵書則以韵排列,目的是表示字音的音韵地位,對字義、字形不一定説明.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韵》所增又切與原本
論文在對《新修玉篇》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以形、音、義爲綫索,根據漢字俗寫變易規律,對《新修玉篇》所收的24個疑難字進行了考釋,以期對相關字的解讀提供參考.
本文對“頭”這一概念場在古今漢語、方言以及其他自然語言中的共同演變進行探索.研究發現,“元、首、頭、腦”四詞在漢語、方言和其他語言中有共同的引申.通過研究,我們共整
《顔氏家訓·風操》中的“薑菜”一詞,各家或徑解爲“生薑”,而無考辨,或誤解爲“蔬菜”,失之迂曲.文章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辨析.“薑菜”義爲生薑,在中古佛經中亦有用例,是中古
“蘇嚕”是佛教典籍中的咒語之一,源自梵文真言之音譯,在禪籍中常用作截斷學人言路的無意語.從清人顧張思的《土風録》到現今的語文辭書,均將其解釋爲言語重複、囉嗦嘮叨義,
唐宋時期“乍可”有“或許可能”“或許可以”義,多出現在“乍可… …,不可/不/無… …”結構的複句中,整體表示前者或許可能、可以發生,而後者不可能、不可以發生.“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