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恽(Liu yun)
南朝时期齐、梁著名琴家、诗人、围棋高手。《南书·卷三十八·柳元景列传》载,柳恽祖父早卒,父亲柳世隆“幼孤,挺然自立,不与众同。虽门势子弟,独修布衣之业。及长,好读书,折节[1]弹琴,涉猎文史,音吐温润。……世称柳公双琐[2],为士品第一。尝自云:‘马槊[3]第一,清谈[4]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柳恽生于南朝宋·泰始元年(即公元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即公元517年)。柳恽父是一位弹琴高手,在父亲影响下,自幼喜欢琴艺。《梁书·卷二十一·柳恽列传》载,“柳恽字文畅,河东解(即今山西运城)人也。好学,善尺牍[5]。……初,宋世有嵇元荣、羊盖,并善弹琴,云传戴安道[6]之法,恽幼从之学,特穷其妙。齐竟陵王闻而引之,以为法曹行参军,雅被赏狎[7]。王[8]尝置酒后园,有晋相谢安鸣琴在侧,以授恽,恽弹为雅弄。子良曰:‘卿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岂止当今称奇,亦(足)可追踪古烈。’”意思是说,竟陵王常在后花园置酒,有一次,召柳恽来,将放在一旁的晋朝宰相谢安的鸣琴,交给他,请他弹琴。他弹奏出十分优美的曲调。竟陵王赞美说:“你的技巧远远超过了嵇元荣和羊盖,音质优良,手法绝妙,展现在我眼前。这何止当世称奇,也足以超越前代高手。《列传》又载,柳恽官职“累迁太子洗马,父忧[9]去官。服阕试守鄱阳相,听吏属,得尽三年丧礼,署之文教,百姓称焉。”
柳恽不仅是一位琴家,还是一位诗人。《南史》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载,“尝赋诗未就,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后传击琴乃始于此。”柳恽作诗有个习惯,常在推敲诗句时,用笔杆敲击琴弦。坐在一旁的客人,闻声走过去,也拿起筷子敲琴。柳恽闻其音甚哀怨,倍感震惊,遂创作出美妙的乐曲。由此产生了一种击琴演奏法。柳恽不仅是一位琴家、诗人,还是一位围棋高手。梁武帝喜欢围棋,常与柳对弈。武帝曾命柳在全国评定棋手,成为我国围棋史上最大的一次评选棋手的活动。柳恽在这次评选中名列第二(当然梁武帝为第一),全国登格者共278人。柳恽还撰写了《棋品》三卷,推进围棋发展。
梁天监十六年(即公元517年),柳恽卒,年53岁。
田顺郎(Tian shunlang)
唐·贞元时期著名女歌者。宫中御史娘子[10],后曾用于曲名。唐 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载,“歌者,乐之声也,故弦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古之能者,即有韩娥、李延年、莫愁……贞元中有田顺郎,曾为宫中御史娘子。”唐代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曾赋诗《与歌童田顺郎》云:“天下能歌御史娘,花前月底奉君王。九重深处无人见,分付新声与顺郎。”诗题中的一个“童”字,似乎告诉我们,田顺郎年龄不大。《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中,另录有刘禹锡的一首《田顺郎歌》,曰:“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尝闻称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可知她的声音很美,常在宫廷玉殿演唱,颇得唐德宗李适的喜欢。
温庭筠(Wen tingyun)
晚唐诗人、词家。又作廷筠、廷云。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花间派”代表人物。生于812年,卒于870年。史称“大音乐家”,似乎有点过誉。但,他在音乐方面的作为,确是与众不同。为此辑入《名典》。
唐朝是个大开放、大融合的时代,也是中西方音乐大交汇、大发展的时代。所以,许多文人墨客尤其诗人、词家,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写了许多有关音乐方面的诗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退之的《聽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为一时之最。作为“大音乐家”的温庭筠,当然也不甘落后,写下了《郭处士击瓯歌》。时迁五代,直到清末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还在第七十九回写了一笔“温八叉的《击瓯歌》。”认为文辞古奥而雕琢。词云:
佶栗金虬石潭古[11],勺陂潋滟幽修语[12]。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13]。吾闻[14]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著衣。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叮当逐回雪。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我也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郭处士,即郭道源。武宗时,为太常寺一位调音律官,因善击瓯著称于世。瓯,即是一种很深的用于饮水或饮酒的瓷碗——碗。在古代乐器中,并非正规雅乐或俗乐所用乐器,只是一种用来自娱自乐的独奏乐器。郭道源有邢(即山西邢窑烧制的)瓯和越(即浙江越窑烧制的)瓯共十二只,加减水后,以箸敲击,音响奇特。段安节在《乐府杂录·击殴》中云:“武宗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天兴县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殴,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隻,施加減水於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武宗在位时间不长,那时,温庭筠已三十多岁,因娴熟音乐,与郭道源成为知己,同时也因李德裕之故[15]二人一起沉浮。宣宗继位后,朝廷更趋腐败,善于直言的郭道源也被流放民间。正因如此深交,温庭筠才把郭道源的演奏技艺写得如此真切细腻,对郭道源的同情及对时事的看法写得如此入木透彻。写出“我也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的句子,劝郭道源不要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温庭筠恃才不羁,生活放荡,多犯忌讳,取憎于时。但他天赋充盈,才思敏捷,不仅长于诗词,且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旧唐书》称他,“士行杂尘,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善于演奏,“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16]”。无论任何粗糙的乐器,到他手中,都能吹、奏出优美的曲调。
花日新(Hua rixin)
北宋教坊副使,音乐家,善度曲,作有《解愁》,生卒年不详。北宋乐工在正史中留有姓名者寥寥无几,即使留有姓名,其生平传略亦少之又少。 北宋音乐如同前代,有雅乐、教坊乐(即“俗乐”)之分。雅乐主要用于宫廷祭祀、仪仗等,教坊乐主要用于宫廷宴饮之类的娱乐活动。二者音律大为不同,所用乐器也有区别。作为教坊副使的花日新,最大的贡献就是改造了教坊乐,使之向雅乐靠近。《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记载,宋“熙宁九年[17],教坊副使花日新言:‘乐声高,歌者难继。方响部器不中度,丝竹从之。宜去噍杀[18]之急,归啴缓[19]之易,请下一律,改造方响,以为乐准。丝竹悉从其声,则音律谐协,以导中和之气。’”他把自己改造教坊乐的原因、目的及方法说得一清二楚,就是让它适合于人声。叶梦得[20]在《避暑录话·卷下》中亦云,“燕乐律亦高,歌者难继。”可知花日新改造俗乐的原因即为“歌者难继”,这是他作为教坊副使多年来的切身体会。改造宗旨,以歌者能继为目的。教坊乐以方响为音准,丝竹根据方响的音高定调。所以,花日新改造俗乐从方响入手,改造了方响的乐律,作为乐准,丝竹从之,使整个教坊乐达到“以导中和之气”。因此,教坊乐对雅乐也产生了影响,《宋史·卷二十一》载,仁宗朝进士、太乐(即雅乐)修定官刘几,“其议乐律最善,以为:‘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古今异时,声亦随变。犹以古冠服加于今人,安得而称。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故求于器虽合,而考其声则不谐。”刘几对儒家的守旧进行了责备,并奉旨对雅乐进行了改制,使之“雅俗共赏”。由此可知,宋朝是雅乐与教坊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一个时代。
杜人经 (du renjing)
宋代名乐工,善吟叫,沿街叫卖调的创始人。有资料称,在佛教歌曲中,“最为突出的是《频伽音》(又名《叫街声》)。”由它衍变成的佛教歌曲总计有一千九百多首。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一书(共十卷),卷九“博弈嬉戏·吟叫”载,“嘉祐末(1063),仁宗上仙[21],自帝即位,至是始五十年天下稔于丰乐,不意邦国凶变之事,而英宗谅阴不言[22],能昭其功。然四海方遏密[23],故市井初有叫果子之戏,其本盖自至和(1054—1055)、嘉祐(1056—1063)之间叫紫苏丸,洎[24]乐工杜人经《十叫子》[25]始也。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
笔者幼时,每天都能听到胡同里传来的叫卖声。卖笛子的,一边吹着小曲,代为叫卖;卖胡琴的,一边拉着小调,一边吆喝;烤红薯的,不停地吟唱:“烤地瓜,热乎——”配以“1 2 3—|2 1—”的音调,亲切温馨;卖羊下水的,叫声悠扬:“羊肝——羊肚——”,配以“5 i—|6 5—”,听起来十分悦耳。还有磨刀师傅的引吭高歌:“磨剪子唻,戗菜刀——”,配上“I 6·3︱2 —︱1 5︱1 —‖”,铿锵有力。我想,这就是古代中原地区的叫街声,延续下来的民族吟叫之传习。宋代杜人经,根据沿街叫卖的吟唱,编撰了《十叫子》叫卖曲。当代音乐学家袁静芳曾在《佛曲〈频伽音〉(叫街声)研究》一文中说,“该文献记载了京师街头卖物之呼唤声韵,及其创始与声韵进入戏曲音乐的历史情况。”南宋耐得翁也在其著作《都城纪胜》自序中云:“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之。”
注释:
[1]折节:强制自律。
[2]双琐:即多功多能。
[3]马槊:古代精制的一种重型武器长矛(长枪),多为骑兵用。
[4]清谈:即清雅的辩论、谈(议)论。
[5]尺牍:古代用于书写、绘画用的长约一尺的木简。这里泛指书法、绘画。
[6]戴安道:即东晋名画家、美术家戴逵,字安道。生于326年,卒于396年。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博学多才,善鼓琴,著有《戴逵集》九卷,画有重要的《南都赋图》。现均已失传。《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中,有部分记载。
[7]賞狎:亲近赏识。
[8]王:均指齐国竟陵王萧子良。
[9]父忧:父丧。
[10]御史:一种官名。天子、诸侯、大夫手下均可设置。一种负责记录的秘书类史官。
[11]佶栗金虬石潭古:佶栗,战栗翻腾的样子。金虬,无角龙。无角龙在古潭中翻腾怒吼,形容乐曲开始的激越与宏伟。
[12]勺陂潋滟幽修语: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幽修,即幽篁、修竹,指竹林。形容乐曲由急转缓,由重转轻,犹如微风吹动竹梢上的竹叶,发出微弱的声音。
[13]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形容音乐又从沉静中飞扬起来,犹如湘君骑着宝马冲上云天,湘君身上的玉佩和丛铃发出悦耳的叮咚声。这声音充满了水的韵味(因瓯中装着水)——满烟雨。
[14]吾闻:“吾闻”几句,描写郭道源在宫中演奏时的情景,他技巧高超,人们听他演奏惊叹不已:“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其中也隐含着词人的“言外之意”。
[15]李德裕:武宗时宰相。为相期间,裁减冗官,制约宦官,平内攘外,功绩显赫。宣宗继位后,朝政腐败,被贬为崖州司户。850年1月病逝。历朝历代对他评价甚高,称他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16]柯亭爨桐:柯亭,即指柯亭竹制作的优质笛。爨桐,指被火烧焦的优质桐木斫制的琴,其实,暗指著名的“焦尾琴”。
[17]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
[18]噍杀:乐音急促,不舒缓。《礼记·乐记》云:“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
[19]啴缓:啴(Tan),柔和舒缓之意。
[20]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等职。晚年隐居湖州,号称石林居士。
[21]上仙:即驾崩(死亡)的婉词。
[22]谅阴不言:谅阴,为帝王守丧;不言,不言语。
[23]遏密:帝王举丧期间,停止一切聚会娱乐。
[24]洎:及、到。
[25]《十叫子》:北宋仁宗后期,京城临安(杭州)出现了一种沿街叫卖紫苏丸的。紫苏丸,即一种紫苏叶和人参等多种中药合成的小药丸,可止咳平喘,也可用来熬制紫苏汤。乐工杜人经受其启发,编创了一套叫卖各种东西的《十叫子》叫卖曲。
乔书田 音乐理论家
南朝时期齐、梁著名琴家、诗人、围棋高手。《南书·卷三十八·柳元景列传》载,柳恽祖父早卒,父亲柳世隆“幼孤,挺然自立,不与众同。虽门势子弟,独修布衣之业。及长,好读书,折节[1]弹琴,涉猎文史,音吐温润。……世称柳公双琐[2],为士品第一。尝自云:‘马槊[3]第一,清谈[4]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柳恽生于南朝宋·泰始元年(即公元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即公元517年)。柳恽父是一位弹琴高手,在父亲影响下,自幼喜欢琴艺。《梁书·卷二十一·柳恽列传》载,“柳恽字文畅,河东解(即今山西运城)人也。好学,善尺牍[5]。……初,宋世有嵇元荣、羊盖,并善弹琴,云传戴安道[6]之法,恽幼从之学,特穷其妙。齐竟陵王闻而引之,以为法曹行参军,雅被赏狎[7]。王[8]尝置酒后园,有晋相谢安鸣琴在侧,以授恽,恽弹为雅弄。子良曰:‘卿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岂止当今称奇,亦(足)可追踪古烈。’”意思是说,竟陵王常在后花园置酒,有一次,召柳恽来,将放在一旁的晋朝宰相谢安的鸣琴,交给他,请他弹琴。他弹奏出十分优美的曲调。竟陵王赞美说:“你的技巧远远超过了嵇元荣和羊盖,音质优良,手法绝妙,展现在我眼前。这何止当世称奇,也足以超越前代高手。《列传》又载,柳恽官职“累迁太子洗马,父忧[9]去官。服阕试守鄱阳相,听吏属,得尽三年丧礼,署之文教,百姓称焉。”
柳恽不仅是一位琴家,还是一位诗人。《南史》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载,“尝赋诗未就,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后传击琴乃始于此。”柳恽作诗有个习惯,常在推敲诗句时,用笔杆敲击琴弦。坐在一旁的客人,闻声走过去,也拿起筷子敲琴。柳恽闻其音甚哀怨,倍感震惊,遂创作出美妙的乐曲。由此产生了一种击琴演奏法。柳恽不仅是一位琴家、诗人,还是一位围棋高手。梁武帝喜欢围棋,常与柳对弈。武帝曾命柳在全国评定棋手,成为我国围棋史上最大的一次评选棋手的活动。柳恽在这次评选中名列第二(当然梁武帝为第一),全国登格者共278人。柳恽还撰写了《棋品》三卷,推进围棋发展。
梁天监十六年(即公元517年),柳恽卒,年53岁。
田顺郎(Tian shunlang)
唐·贞元时期著名女歌者。宫中御史娘子[10],后曾用于曲名。唐 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载,“歌者,乐之声也,故弦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古之能者,即有韩娥、李延年、莫愁……贞元中有田顺郎,曾为宫中御史娘子。”唐代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曾赋诗《与歌童田顺郎》云:“天下能歌御史娘,花前月底奉君王。九重深处无人见,分付新声与顺郎。”诗题中的一个“童”字,似乎告诉我们,田顺郎年龄不大。《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中,另录有刘禹锡的一首《田顺郎歌》,曰:“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尝闻称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可知她的声音很美,常在宫廷玉殿演唱,颇得唐德宗李适的喜欢。
温庭筠(Wen tingyun)
晚唐诗人、词家。又作廷筠、廷云。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花间派”代表人物。生于812年,卒于870年。史称“大音乐家”,似乎有点过誉。但,他在音乐方面的作为,确是与众不同。为此辑入《名典》。
唐朝是个大开放、大融合的时代,也是中西方音乐大交汇、大发展的时代。所以,许多文人墨客尤其诗人、词家,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写了许多有关音乐方面的诗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退之的《聽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为一时之最。作为“大音乐家”的温庭筠,当然也不甘落后,写下了《郭处士击瓯歌》。时迁五代,直到清末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还在第七十九回写了一笔“温八叉的《击瓯歌》。”认为文辞古奥而雕琢。词云:
佶栗金虬石潭古[11],勺陂潋滟幽修语[12]。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13]。吾闻[14]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著衣。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叮当逐回雪。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我也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郭处士,即郭道源。武宗时,为太常寺一位调音律官,因善击瓯著称于世。瓯,即是一种很深的用于饮水或饮酒的瓷碗——碗。在古代乐器中,并非正规雅乐或俗乐所用乐器,只是一种用来自娱自乐的独奏乐器。郭道源有邢(即山西邢窑烧制的)瓯和越(即浙江越窑烧制的)瓯共十二只,加减水后,以箸敲击,音响奇特。段安节在《乐府杂录·击殴》中云:“武宗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天兴县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殴,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隻,施加減水於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武宗在位时间不长,那时,温庭筠已三十多岁,因娴熟音乐,与郭道源成为知己,同时也因李德裕之故[15]二人一起沉浮。宣宗继位后,朝廷更趋腐败,善于直言的郭道源也被流放民间。正因如此深交,温庭筠才把郭道源的演奏技艺写得如此真切细腻,对郭道源的同情及对时事的看法写得如此入木透彻。写出“我也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的句子,劝郭道源不要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温庭筠恃才不羁,生活放荡,多犯忌讳,取憎于时。但他天赋充盈,才思敏捷,不仅长于诗词,且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旧唐书》称他,“士行杂尘,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善于演奏,“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16]”。无论任何粗糙的乐器,到他手中,都能吹、奏出优美的曲调。
花日新(Hua rixin)
北宋教坊副使,音乐家,善度曲,作有《解愁》,生卒年不详。北宋乐工在正史中留有姓名者寥寥无几,即使留有姓名,其生平传略亦少之又少。 北宋音乐如同前代,有雅乐、教坊乐(即“俗乐”)之分。雅乐主要用于宫廷祭祀、仪仗等,教坊乐主要用于宫廷宴饮之类的娱乐活动。二者音律大为不同,所用乐器也有区别。作为教坊副使的花日新,最大的贡献就是改造了教坊乐,使之向雅乐靠近。《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记载,宋“熙宁九年[17],教坊副使花日新言:‘乐声高,歌者难继。方响部器不中度,丝竹从之。宜去噍杀[18]之急,归啴缓[19]之易,请下一律,改造方响,以为乐准。丝竹悉从其声,则音律谐协,以导中和之气。’”他把自己改造教坊乐的原因、目的及方法说得一清二楚,就是让它适合于人声。叶梦得[20]在《避暑录话·卷下》中亦云,“燕乐律亦高,歌者难继。”可知花日新改造俗乐的原因即为“歌者难继”,这是他作为教坊副使多年来的切身体会。改造宗旨,以歌者能继为目的。教坊乐以方响为音准,丝竹根据方响的音高定调。所以,花日新改造俗乐从方响入手,改造了方响的乐律,作为乐准,丝竹从之,使整个教坊乐达到“以导中和之气”。因此,教坊乐对雅乐也产生了影响,《宋史·卷二十一》载,仁宗朝进士、太乐(即雅乐)修定官刘几,“其议乐律最善,以为:‘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古今异时,声亦随变。犹以古冠服加于今人,安得而称。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故求于器虽合,而考其声则不谐。”刘几对儒家的守旧进行了责备,并奉旨对雅乐进行了改制,使之“雅俗共赏”。由此可知,宋朝是雅乐与教坊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一个时代。
杜人经 (du renjing)
宋代名乐工,善吟叫,沿街叫卖调的创始人。有资料称,在佛教歌曲中,“最为突出的是《频伽音》(又名《叫街声》)。”由它衍变成的佛教歌曲总计有一千九百多首。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一书(共十卷),卷九“博弈嬉戏·吟叫”载,“嘉祐末(1063),仁宗上仙[21],自帝即位,至是始五十年天下稔于丰乐,不意邦国凶变之事,而英宗谅阴不言[22],能昭其功。然四海方遏密[23],故市井初有叫果子之戏,其本盖自至和(1054—1055)、嘉祐(1056—1063)之间叫紫苏丸,洎[24]乐工杜人经《十叫子》[25]始也。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
笔者幼时,每天都能听到胡同里传来的叫卖声。卖笛子的,一边吹着小曲,代为叫卖;卖胡琴的,一边拉着小调,一边吆喝;烤红薯的,不停地吟唱:“烤地瓜,热乎——”配以“1 2 3—|2 1—”的音调,亲切温馨;卖羊下水的,叫声悠扬:“羊肝——羊肚——”,配以“5 i—|6 5—”,听起来十分悦耳。还有磨刀师傅的引吭高歌:“磨剪子唻,戗菜刀——”,配上“I 6·3︱2 —︱1 5︱1 —‖”,铿锵有力。我想,这就是古代中原地区的叫街声,延续下来的民族吟叫之传习。宋代杜人经,根据沿街叫卖的吟唱,编撰了《十叫子》叫卖曲。当代音乐学家袁静芳曾在《佛曲〈频伽音〉(叫街声)研究》一文中说,“该文献记载了京师街头卖物之呼唤声韵,及其创始与声韵进入戏曲音乐的历史情况。”南宋耐得翁也在其著作《都城纪胜》自序中云:“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之。”
注释:
[1]折节:强制自律。
[2]双琐:即多功多能。
[3]马槊:古代精制的一种重型武器长矛(长枪),多为骑兵用。
[4]清谈:即清雅的辩论、谈(议)论。
[5]尺牍:古代用于书写、绘画用的长约一尺的木简。这里泛指书法、绘画。
[6]戴安道:即东晋名画家、美术家戴逵,字安道。生于326年,卒于396年。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博学多才,善鼓琴,著有《戴逵集》九卷,画有重要的《南都赋图》。现均已失传。《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中,有部分记载。
[7]賞狎:亲近赏识。
[8]王:均指齐国竟陵王萧子良。
[9]父忧:父丧。
[10]御史:一种官名。天子、诸侯、大夫手下均可设置。一种负责记录的秘书类史官。
[11]佶栗金虬石潭古:佶栗,战栗翻腾的样子。金虬,无角龙。无角龙在古潭中翻腾怒吼,形容乐曲开始的激越与宏伟。
[12]勺陂潋滟幽修语: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幽修,即幽篁、修竹,指竹林。形容乐曲由急转缓,由重转轻,犹如微风吹动竹梢上的竹叶,发出微弱的声音。
[13]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形容音乐又从沉静中飞扬起来,犹如湘君骑着宝马冲上云天,湘君身上的玉佩和丛铃发出悦耳的叮咚声。这声音充满了水的韵味(因瓯中装着水)——满烟雨。
[14]吾闻:“吾闻”几句,描写郭道源在宫中演奏时的情景,他技巧高超,人们听他演奏惊叹不已:“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其中也隐含着词人的“言外之意”。
[15]李德裕:武宗时宰相。为相期间,裁减冗官,制约宦官,平内攘外,功绩显赫。宣宗继位后,朝政腐败,被贬为崖州司户。850年1月病逝。历朝历代对他评价甚高,称他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16]柯亭爨桐:柯亭,即指柯亭竹制作的优质笛。爨桐,指被火烧焦的优质桐木斫制的琴,其实,暗指著名的“焦尾琴”。
[17]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
[18]噍杀:乐音急促,不舒缓。《礼记·乐记》云:“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
[19]啴缓:啴(Tan),柔和舒缓之意。
[20]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等职。晚年隐居湖州,号称石林居士。
[21]上仙:即驾崩(死亡)的婉词。
[22]谅阴不言:谅阴,为帝王守丧;不言,不言语。
[23]遏密:帝王举丧期间,停止一切聚会娱乐。
[24]洎:及、到。
[25]《十叫子》:北宋仁宗后期,京城临安(杭州)出现了一种沿街叫卖紫苏丸的。紫苏丸,即一种紫苏叶和人参等多种中药合成的小药丸,可止咳平喘,也可用来熬制紫苏汤。乐工杜人经受其启发,编创了一套叫卖各种东西的《十叫子》叫卖曲。
乔书田 音乐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