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整个职业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成功与失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能结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了认清形势,找准目标,使语文教学改革有的放矢,笔者对本校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常规教学为重点通过听课、座谈、抽考、查看、问卷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情况,分析薄弱环节,发现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随意、教学要求盲目、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较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自控力。针对上述教学弊端,我们确定以贯彻新教学大纲,实施目标教学为突破口,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探索启发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建立完善教学过程的目标体系,力求使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做法
两年来我们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三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为理论依据,以教学大纲为标准,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与分元相结合、效果与过程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调控与发展相结合等原则,从高职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以教学大纲为“标准”,构建“立体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我们坚持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总标准”,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三元”即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构成“立体型”教学目标框架。
在目标的编制中突出“三性”,其一是科学性,依据科学的理论原理,对目标进行分类,阐述准确、明了、具体;其二是实践性,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目标,考虑需要学多少知识,规定学到什么程度,以知识对后继学习产生的意义确定重点目标,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来确定阐述的方式,不牵强附会,使之便于把握、操作;其三是层次性,既考虑认知的结构层次,又考虑学习基础差异的层次,基本层次目标要使全体学生能达到,知识延伸层次目标只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要求。
在目标的把握上,力求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超前性,即在学生未学习目标要求的知识之前,明确目标。其展示的方法可多形式(叙述式、问题式、习题式等)、多途径(集中展示、分层展示);二是调控性,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学、激励与调控作用。努力做到以目标为“标” ,备课不离“标”;以目标为“调” ,授课不走“调”;以目标“度”,检测不超“度”。
2.以课时目标为中心,探索“链锁型”教学结构
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授课提出了五个环节的“链锁型”课堂结构。
(1)启发入手,展示目标。教师运用已学知识或创设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通过不同形式展示本课知识目标。如讲《眼睛与仿生学》时让学生在授课前搜集仿生学发展史的已有成果和今天仿生学的新成就,并将它们做成资料卡片。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便于展示本课的知识目标。
(2)目标导学,预习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目标在课前预习或课内自学的基础上,做尝试练习,进行测定性评价。
(3)目标控制,释疑解难 。针对目标对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疑点、难点进行双向质疑辨析、讨论、推证,并适时地进行启发、点拨式的讲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目标要求的程序。
(4)练习交流,评估反馈 。通过一组反映本课目标要求的习题训练,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教师集中统计或抽样统计或观察了解、评估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知识缺漏再议、再授或再练习。
(5)引导自评,发散探究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结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检查知识缺漏,自我评价、自我补救,布置适量练习,对知识作适度延伸和综合运用,或提出下课时的学习和预习要求。
3.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努力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系列
教师的教学着重点从三个方面启导学生学习:
其一是“导学”。(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2)指导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3)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本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4)指导学生弄清知识间联系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5)指导学生善于质疑的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6)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广开思路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7)指导学生自我辨析、评价的方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8)指导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在导学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教学内容,既注意到它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又注意到它也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既注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既做到使学生获得教材中的知识,又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了解一些与语文相关的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常识。如讲《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时,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通过分析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说明文《蛇岛》时,联系当今野生动物濒危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上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其二是“导疑”。我们研究了具体设疑质疑的五种方法。(1)在教学重点目标的理解处质疑,理解重点内容突出学习中心;(2)在教学疑难处质疑,跨越思维障碍,加深知识理解;(3)在知识混淆处质疑,学会辨析方法,弄清知识本质;(4)在学生思维间歇处质疑,理清学习思路,学会有序思维;(5)在知识的延伸处质疑,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应用能力。
其三是“导结”。我们改传统式的教师叙述式小结为问题式(问题、图表)小结:(1)弄清知识点,理清脉络;(2)揭示规律与方法;(3)强化易忽视或应少于意的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建立后继学习的可靠点。
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摆脱传统“听课、作业”模式,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学习:其一是自学。学生在“问题提示”、“自学导引”和目标控制下,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经历了“阅读教材”——思考理解——自我评价的过程,教师对各环节的学习方式加以具体指导。其二是互学。学生自学中产生的疑难、有争议的问题,由二至四人学习组进行互学,经历了“提出问题——各抒己见——讨论辨析——相互纠正”的过程,通过互学弄清疑难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起到互学互促的作用。其三是共学。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局限,学生在自学、互学中往往还有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处于学习者的位置与学生共学,教师只起引路、点拨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收集问题——共同讨论——教师点拨——集体纠正”的共学过程。
4.以信息反馈为前提,试行“主体型”评价矫正
根据主体的“双重性”原理,为及时调节主体节奏,有效发挥和扩大主体的作用,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坚持师生“自评自主,互评渗透,双向反馈,人人参与”。逐步形成了如下操作程序:学生对“学”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教师对“学”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学生对“教”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教师对“教”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在矫正方法上一般采用“指导读书矫正”、“质疑讨论矫正”、“补偿练习矫正”、“调整要求矫正”和“规范模式矫正”等。实践证明,通过自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主动地感知弱点,增强责任感,逐步地提高“自学、自评、自控、自强”水平,养成实事求是,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教师通过学生“学”的信息反馈、自评教学思想、情感、方法、要求等等,及时发现薄弱环节,迅速调整矫正,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主体型”双向评价不仅有利于师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而且对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评价水平十分有益。
三、教学改革实施后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两年的探索和研究,我院语文课程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1.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一是注意目标导向,增强了教学的方向。课堂中始终以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选择教法的依据,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深刻性。教学中注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配合,教师着眼于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立足于学会学习。三是注重评价回授,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的学习及时施于多重评价,找出障碍点,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补偿教学,立足于课堂的高效率,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实在。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得主动、深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改善了学习方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得到培养,自学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做法
两年来我们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三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为理论依据,以教学大纲为标准,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与分元相结合、效果与过程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调控与发展相结合等原则,从高职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以教学大纲为“标准”,构建“立体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我们坚持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总标准”,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三元”即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构成“立体型”教学目标框架。
在目标的编制中突出“三性”,其一是科学性,依据科学的理论原理,对目标进行分类,阐述准确、明了、具体;其二是实践性,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目标,考虑需要学多少知识,规定学到什么程度,以知识对后继学习产生的意义确定重点目标,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来确定阐述的方式,不牵强附会,使之便于把握、操作;其三是层次性,既考虑认知的结构层次,又考虑学习基础差异的层次,基本层次目标要使全体学生能达到,知识延伸层次目标只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要求。
在目标的把握上,力求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超前性,即在学生未学习目标要求的知识之前,明确目标。其展示的方法可多形式(叙述式、问题式、习题式等)、多途径(集中展示、分层展示);二是调控性,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学、激励与调控作用。努力做到以目标为“标” ,备课不离“标”;以目标为“调” ,授课不走“调”;以目标“度”,检测不超“度”。
2.以课时目标为中心,探索“链锁型”教学结构
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授课提出了五个环节的“链锁型”课堂结构。
(1)启发入手,展示目标。教师运用已学知识或创设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通过不同形式展示本课知识目标。如讲《眼睛与仿生学》时让学生在授课前搜集仿生学发展史的已有成果和今天仿生学的新成就,并将它们做成资料卡片。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便于展示本课的知识目标。
(2)目标导学,预习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目标在课前预习或课内自学的基础上,做尝试练习,进行测定性评价。
(3)目标控制,释疑解难 。针对目标对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疑点、难点进行双向质疑辨析、讨论、推证,并适时地进行启发、点拨式的讲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目标要求的程序。
(4)练习交流,评估反馈 。通过一组反映本课目标要求的习题训练,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教师集中统计或抽样统计或观察了解、评估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知识缺漏再议、再授或再练习。
(5)引导自评,发散探究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结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检查知识缺漏,自我评价、自我补救,布置适量练习,对知识作适度延伸和综合运用,或提出下课时的学习和预习要求。
3.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努力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系列
教师的教学着重点从三个方面启导学生学习:
其一是“导学”。(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2)指导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3)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本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4)指导学生弄清知识间联系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5)指导学生善于质疑的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6)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广开思路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7)指导学生自我辨析、评价的方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8)指导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在导学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教学内容,既注意到它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又注意到它也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既注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既做到使学生获得教材中的知识,又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了解一些与语文相关的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常识。如讲《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时,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通过分析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说明文《蛇岛》时,联系当今野生动物濒危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上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其二是“导疑”。我们研究了具体设疑质疑的五种方法。(1)在教学重点目标的理解处质疑,理解重点内容突出学习中心;(2)在教学疑难处质疑,跨越思维障碍,加深知识理解;(3)在知识混淆处质疑,学会辨析方法,弄清知识本质;(4)在学生思维间歇处质疑,理清学习思路,学会有序思维;(5)在知识的延伸处质疑,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应用能力。
其三是“导结”。我们改传统式的教师叙述式小结为问题式(问题、图表)小结:(1)弄清知识点,理清脉络;(2)揭示规律与方法;(3)强化易忽视或应少于意的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建立后继学习的可靠点。
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摆脱传统“听课、作业”模式,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学习:其一是自学。学生在“问题提示”、“自学导引”和目标控制下,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经历了“阅读教材”——思考理解——自我评价的过程,教师对各环节的学习方式加以具体指导。其二是互学。学生自学中产生的疑难、有争议的问题,由二至四人学习组进行互学,经历了“提出问题——各抒己见——讨论辨析——相互纠正”的过程,通过互学弄清疑难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起到互学互促的作用。其三是共学。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局限,学生在自学、互学中往往还有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处于学习者的位置与学生共学,教师只起引路、点拨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收集问题——共同讨论——教师点拨——集体纠正”的共学过程。
4.以信息反馈为前提,试行“主体型”评价矫正
根据主体的“双重性”原理,为及时调节主体节奏,有效发挥和扩大主体的作用,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坚持师生“自评自主,互评渗透,双向反馈,人人参与”。逐步形成了如下操作程序:学生对“学”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教师对“学”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学生对“教”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教师对“教”的信息反馈及其评价。在矫正方法上一般采用“指导读书矫正”、“质疑讨论矫正”、“补偿练习矫正”、“调整要求矫正”和“规范模式矫正”等。实践证明,通过自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主动地感知弱点,增强责任感,逐步地提高“自学、自评、自控、自强”水平,养成实事求是,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教师通过学生“学”的信息反馈、自评教学思想、情感、方法、要求等等,及时发现薄弱环节,迅速调整矫正,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主体型”双向评价不仅有利于师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而且对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评价水平十分有益。
三、教学改革实施后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两年的探索和研究,我院语文课程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1.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一是注意目标导向,增强了教学的方向。课堂中始终以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选择教法的依据,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深刻性。教学中注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配合,教师着眼于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立足于学会学习。三是注重评价回授,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的学习及时施于多重评价,找出障碍点,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补偿教学,立足于课堂的高效率,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实在。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得主动、深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改善了学习方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得到培养,自学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