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立足于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教育问题,以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研究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状况(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情况),找出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习教育不够、道德教育不行、安全教育不足、心理教育缺失、情感教育欠佳等教育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为苏北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据对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59%,平均每班10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9%,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儿童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要支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队伍,他们的发展与问题是值得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小觑的。
一、教育问题主要表现
1.学习教育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苏北农村一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成绩优秀者甚少。据老师反映,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平时考试中,还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平均分总体上比非留守儿童低。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作业质量比非留守儿童的质量低。总之,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不仅压力大,而且无心向学,学习动力不明显,甚至处于消极颓废状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学习上接受的教育不如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体现的教育效果不佳。
2.道德教育不行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缺乏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生活习惯上表现为穿着比较邋遢,不注意个人卫生;在道德品行上表现为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突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3.安全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本身缺乏防范意识,自身防护能力比较弱,监护人对其安全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有些不法分子将留守儿童作为目标,对其造成伤害。
4.心理教育缺失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敏感、胆小怕事,遇到问题或困难,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和缺少心理教育,不敢及时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5.情感教育欠佳
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很少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加之留守儿童自身比较腼腆内向,所以不喜言谈,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根据留守儿童周围同学反映,他们平时喜欢自己一人,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情感交流方面总体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交流,更喜欢独处。
二、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道德、安全、心理、情感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大多数苏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大多数青壮年对工资的要求,所以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开始渐渐涌向城市,追求更高的工资。苏北是劳动力输出较大的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农村里,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自身家庭的经济收入,不仅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支持了新农村建设,推进了城镇化,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不仅破坏了家庭结构的平衡,而且使得家庭里的儿童成为留守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家庭原因
为了给孩子更扎实的经济基础,为了提高家庭的经济水平,更多的父母不得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然而大多数父母不得不选择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舍弃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农村相比城市无论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远远落后,农村的父母大多数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父母教育意识薄弱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出现问题。
3.学校原因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道德上、安全上、心理上、情感上存在的问题与学校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农村学校里的教育理念相对于农村比较落后,教学理念停滞在“升学率”上,不能及时跟进社会发展潮流;不能及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不能细致考虑到留守儿童除学习教育之外,仍然需要道德、安全、心理、情感上的教育;没有相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学校配备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关注每一位留守儿童,不能及时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4.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自身长年缺乏父母的爱,缺少老师与同学的关爱,因此慢慢封闭自己的心,渐渐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内向。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显得更敏感,一旦他人言语有稍微不适当之处便开始抵触攻击他人。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较强,一旦遇到挫折与失败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寻求他人的帮助,而是选择压抑在心里。由于自身身心不够成熟,对周围人持怀疑态度,总是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三、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
1.政府方面
政府应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家庭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定期打电话与孩子联系沟通,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除了强调学习教育外,还要从孩子身心发展考虑,关注孩子在安全、心理、情感、道德上的教育,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要正确处理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从孩子长远发展着想;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协助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及时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天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优化育人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当地学校可以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以留守儿童德全面发展为基础;可以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定期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校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四、结语
苏北地区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是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苏北地区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苏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华峰.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3-468.
[4]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9-124.
[5]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9.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据对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59%,平均每班10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9%,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儿童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要支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队伍,他们的发展与问题是值得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小觑的。
一、教育问题主要表现
1.学习教育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苏北农村一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成绩优秀者甚少。据老师反映,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平时考试中,还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平均分总体上比非留守儿童低。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作业质量比非留守儿童的质量低。总之,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不仅压力大,而且无心向学,学习动力不明显,甚至处于消极颓废状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学习上接受的教育不如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体现的教育效果不佳。
2.道德教育不行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缺乏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生活习惯上表现为穿着比较邋遢,不注意个人卫生;在道德品行上表现为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突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3.安全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本身缺乏防范意识,自身防护能力比较弱,监护人对其安全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有些不法分子将留守儿童作为目标,对其造成伤害。
4.心理教育缺失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敏感、胆小怕事,遇到问题或困难,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和缺少心理教育,不敢及时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5.情感教育欠佳
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很少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加之留守儿童自身比较腼腆内向,所以不喜言谈,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根据留守儿童周围同学反映,他们平时喜欢自己一人,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情感交流方面总体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交流,更喜欢独处。
二、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道德、安全、心理、情感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大多数苏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大多数青壮年对工资的要求,所以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开始渐渐涌向城市,追求更高的工资。苏北是劳动力输出较大的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农村里,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自身家庭的经济收入,不仅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支持了新农村建设,推进了城镇化,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不仅破坏了家庭结构的平衡,而且使得家庭里的儿童成为留守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家庭原因
为了给孩子更扎实的经济基础,为了提高家庭的经济水平,更多的父母不得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然而大多数父母不得不选择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舍弃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农村相比城市无论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远远落后,农村的父母大多数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父母教育意识薄弱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出现问题。
3.学校原因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道德上、安全上、心理上、情感上存在的问题与学校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农村学校里的教育理念相对于农村比较落后,教学理念停滞在“升学率”上,不能及时跟进社会发展潮流;不能及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不能细致考虑到留守儿童除学习教育之外,仍然需要道德、安全、心理、情感上的教育;没有相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学校配备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关注每一位留守儿童,不能及时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4.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自身长年缺乏父母的爱,缺少老师与同学的关爱,因此慢慢封闭自己的心,渐渐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内向。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显得更敏感,一旦他人言语有稍微不适当之处便开始抵触攻击他人。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较强,一旦遇到挫折与失败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寻求他人的帮助,而是选择压抑在心里。由于自身身心不够成熟,对周围人持怀疑态度,总是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三、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
1.政府方面
政府应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家庭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定期打电话与孩子联系沟通,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除了强调学习教育外,还要从孩子身心发展考虑,关注孩子在安全、心理、情感、道德上的教育,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要正确处理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从孩子长远发展着想;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协助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及时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天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优化育人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当地学校可以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以留守儿童德全面发展为基础;可以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定期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校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四、结语
苏北地区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是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苏北地区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苏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华峰.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3-468.
[4]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9-124.
[5]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