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桂西文史录》(第四、第五卷)一书中,《隆山、那马的剿匪斗争》一文关于桂西龙那剿匪战斗如此记载:
1950年5月,以黄秉踞为首的股匪在那马县、隆山县境内发动暴动,自命为“反共救国军一方面军二十七纵队”,黄秉踞自任纵队司令,下设3个团(开始为5个团),即民治(今乐圩、兴科、苏博一带)、卫良(今东良、东鸡一带)、兴隆为一个团,120人,枪60支,由何若光、宋良带领;杨圩一个团,30多人,枪20多支,黄大英带领;南屏区(今林圩乡黄幡、七贤、新华等村一带)为反共救国队,100人,枪50支,由黄秉踞带领。这些由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地痞流氓、惯匪等纠合的股匪,到处行凶作恶。同年八九月间,他们先后攻占了贡川、石塘、龙口、片联、高圩、里民、加福等乡村,杀害干部2人,农会干部和民兵60人,群众59人。抢走稻谷23500多公斤,烧毁民房30间,抢走耕牛1500头。
同年10月30日,那马、隆山两县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剿匪工作委员会,中共隆山县委书记林子江任主任委员。县长黄建成以及杨德桂、苏绍会、韦蔚斌任副主任委员,剿匪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和指挥地方军民配合人民解放军,围歼土匪。那马实行以人民解放军和县大队为主力,区中队和民兵及人民群众紧密配合,采取军事进剿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执行中共中央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待敌人充分暴露后,分路歼灭。
1951年3月,人民解放军、县大队、区中队和民兵开始对隆山的南屏、杨圩、加福和那马的片联、高圩、妙圩、石塘、龙口等地的土匪同时进行围剿。其时,匪首黄秉踞和永淳县匪首梁泰崇合伙带领1000多名匪徒盘踞在石塘、龙口一带。部队进剿时,匪帮便往平治县的凤梧、榜圩逃窜,被解放军和该县的县大队、公安队以及民兵阻击,部分匪徒被歼,匪首黄秉踞当场被击毙。梁泰崇见势不妙,连夜带匪众退回贡川。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长江部队六支队七中队闻讯后即派第九连赶到清波,尾追土匪进龙那。土匪又折往城内村方向逃窜。人民解放军第七连在城内阻击,土匪又退进龙那。接着,解放军两个连和民兵群众在龙那把500多名土匪全部包围。采用政治宣传方法规劝土匪缴械投降,土匪拒不投降。第二天部队发动总攻,连续围攻了4天3夜,土匪大部分伤亡,余匪龟缩到山弄里的饮水池和一个岩洞里。解放军又用六○炮和小钢炮轰击。躲在岩洞里的土匪仍然顽抗。部队下令用炸药包炸开洞口。一名战士用一根竹竿把炸药包系在一端,从悬崖上吊下,“轰”的一声巨响,土匪有的被炸得粉身碎骨,有的滚爬出洞口,被解放军用机枪扫射。龙那之战共打死、打伤土匪200多人。活捉2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10挺,以及一批长短枪。
龙那之战中,匪首梁泰崇逃脱到另一个弄场。第三天中午,他装扮成农民模样。头扎毛巾。扛着一捆柴火下山,路经城内村三丈屯时,该村老人韦村德用计诱他进村,梁泰崇见势不妙,拔出手枪对韦村德开枪。手枪出故障,韦村德幸免遭祸,梁泰崇拔腿就跑。韦村德大喊起来:“抓土匪呀!”三丈屯和外林屯的群众和民兵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梁泰崇拼命往外猛跑。武装民兵韦仕宗手持步枪追赶梁匪,开枪打中了梁匪的左大腿,梁匪当场就擒。后押回龙口交给解放军送去宾阳处决。
……
如今,大化瑶族自治县的龙口村耸立着一块高大的纪念碑,那就是龙那剿匪战斗英雄纪念碑。碑文如是说:
不怕艰苦英勇善战全歼顽匪
人民勇士光辉功绩永垂青史
长江部队六支队七中队队长:徐志清题
公元1951年3月26日
为广西人民翻身英勇奋斗的烈士及其精神名字永刻于人间!
长江部队六支队七中队政治教导员:寒明题
公元1951年3月26日
纪念碑面向遥远的石塘,坐落于古老的龙口,背靠着群峰巍峨的龙那,犹如一位昂扬的历史巨人,拔剑向东方,望那战旗飘扬,风卷起马长嘶,剑刃凝寒霜,迎着美丽的太阳,消灭邪恶疯狂……
站在纪念碑面前,穿越历史时空,寄逸思于浩渺天穹,托情怀于苍生岁月,伫立于龙口村身后巍峨起伏的龙那山,1951年龙那剿匪战斗的那场烽火硝烟仿佛历历在目……
从龙那山区的当旗山起,歌壮山、果桃山、北城山、岜伞山几十座绵延起伏的山峰连成一脉,形如一条向着石塘飞奔的巨龙,在旧圩昂扬地抬起了头,张开大嘴向世人纳福吐祥。这便是旧圩山上的一个巨大的山洞,人们把这个山洞叫做“龙口”。多少年来,人们在这里供奉圣品,烧香祈福,使之成了当今岭南最早的“岩洞庙”之一。这就是龙口庙,也就是龙口村村名的由来。
龙口村镶嵌在两大山脉的开阔地上。第一大山脉是北起滔滔的红水河边、南迄龙口峰对面的红道山,这一山脉巍峨而陡不可攀,绵延几公里;另一大山脉南连永州山区、北衔龙口峰,横跨在龙口村后。从龙口村通往龙那山区要经过一条深长的峡谷。这一峡谷当中有板红、岜伞、那贫、北见和北城等村屯。通往龙那山区这条峡谷的左侧有另一条峡谷经三景屯、三丈屯和外林屯往北井方向穿插,两条峡谷呈“V”字形各奔左右。往左的峡谷奔了二三公里便逐渐缩小,最后被重重大山挡住,爬山越坳,可通往等宦,逆着奔流不息的红水河进入贡川盆地:往右的峡谷直奔三四公里便被高大的鸭绒山、果桃山等崇山峻岭昂首堵住了去路,需翻越果桃山。穿越龙三垌场奔袭一二公里的羊肠小径才到达龙那山区。
17世纪末,板红村的韦氏当了村长后,发动民团带领村民开山采石,修建了一条500多米长、5米多宽、7米多高的城墙,使巍峨的红道山与高大的龙口峰鬼斧神工般地合拢起来,又令村民在左右两峡谷的坳口中修建了营垒,布下了众兵把守。这样一来,“V”字形两条峡谷内的各个村屯便与世隔绝。成了世外桃源而终日太平了。从此,板红村也改名为太平村。也因为这一道大城墙,“V”字形两条峡谷内的村屯美其名曰“城内村”,虽然解放后这条“长城”被拆除,所有石块全都被运到几公里外去兴修皮带水库,可该村至今依然叫做城内村。
1950年5月,以黄秉踞为首的股匪在那马县、隆山县境内发动暴动,自命为“反共救国军一方面军二十七纵队”,黄秉踞自任纵队司令,下设3个团(开始为5个团),即民治(今乐圩、兴科、苏博一带)、卫良(今东良、东鸡一带)、兴隆为一个团,120人,枪60支,由何若光、宋良带领;杨圩一个团,30多人,枪20多支,黄大英带领;南屏区(今林圩乡黄幡、七贤、新华等村一带)为反共救国队,100人,枪50支,由黄秉踞带领。这些由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地痞流氓、惯匪等纠合的股匪,到处行凶作恶。同年八九月间,他们先后攻占了贡川、石塘、龙口、片联、高圩、里民、加福等乡村,杀害干部2人,农会干部和民兵60人,群众59人。抢走稻谷23500多公斤,烧毁民房30间,抢走耕牛1500头。
同年10月30日,那马、隆山两县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剿匪工作委员会,中共隆山县委书记林子江任主任委员。县长黄建成以及杨德桂、苏绍会、韦蔚斌任副主任委员,剿匪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和指挥地方军民配合人民解放军,围歼土匪。那马实行以人民解放军和县大队为主力,区中队和民兵及人民群众紧密配合,采取军事进剿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执行中共中央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待敌人充分暴露后,分路歼灭。
1951年3月,人民解放军、县大队、区中队和民兵开始对隆山的南屏、杨圩、加福和那马的片联、高圩、妙圩、石塘、龙口等地的土匪同时进行围剿。其时,匪首黄秉踞和永淳县匪首梁泰崇合伙带领1000多名匪徒盘踞在石塘、龙口一带。部队进剿时,匪帮便往平治县的凤梧、榜圩逃窜,被解放军和该县的县大队、公安队以及民兵阻击,部分匪徒被歼,匪首黄秉踞当场被击毙。梁泰崇见势不妙,连夜带匪众退回贡川。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长江部队六支队七中队闻讯后即派第九连赶到清波,尾追土匪进龙那。土匪又折往城内村方向逃窜。人民解放军第七连在城内阻击,土匪又退进龙那。接着,解放军两个连和民兵群众在龙那把500多名土匪全部包围。采用政治宣传方法规劝土匪缴械投降,土匪拒不投降。第二天部队发动总攻,连续围攻了4天3夜,土匪大部分伤亡,余匪龟缩到山弄里的饮水池和一个岩洞里。解放军又用六○炮和小钢炮轰击。躲在岩洞里的土匪仍然顽抗。部队下令用炸药包炸开洞口。一名战士用一根竹竿把炸药包系在一端,从悬崖上吊下,“轰”的一声巨响,土匪有的被炸得粉身碎骨,有的滚爬出洞口,被解放军用机枪扫射。龙那之战共打死、打伤土匪200多人。活捉2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10挺,以及一批长短枪。
龙那之战中,匪首梁泰崇逃脱到另一个弄场。第三天中午,他装扮成农民模样。头扎毛巾。扛着一捆柴火下山,路经城内村三丈屯时,该村老人韦村德用计诱他进村,梁泰崇见势不妙,拔出手枪对韦村德开枪。手枪出故障,韦村德幸免遭祸,梁泰崇拔腿就跑。韦村德大喊起来:“抓土匪呀!”三丈屯和外林屯的群众和民兵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梁泰崇拼命往外猛跑。武装民兵韦仕宗手持步枪追赶梁匪,开枪打中了梁匪的左大腿,梁匪当场就擒。后押回龙口交给解放军送去宾阳处决。
……
如今,大化瑶族自治县的龙口村耸立着一块高大的纪念碑,那就是龙那剿匪战斗英雄纪念碑。碑文如是说:
不怕艰苦英勇善战全歼顽匪
人民勇士光辉功绩永垂青史
长江部队六支队七中队队长:徐志清题
公元1951年3月26日
为广西人民翻身英勇奋斗的烈士及其精神名字永刻于人间!
长江部队六支队七中队政治教导员:寒明题
公元1951年3月26日
纪念碑面向遥远的石塘,坐落于古老的龙口,背靠着群峰巍峨的龙那,犹如一位昂扬的历史巨人,拔剑向东方,望那战旗飘扬,风卷起马长嘶,剑刃凝寒霜,迎着美丽的太阳,消灭邪恶疯狂……
站在纪念碑面前,穿越历史时空,寄逸思于浩渺天穹,托情怀于苍生岁月,伫立于龙口村身后巍峨起伏的龙那山,1951年龙那剿匪战斗的那场烽火硝烟仿佛历历在目……
从龙那山区的当旗山起,歌壮山、果桃山、北城山、岜伞山几十座绵延起伏的山峰连成一脉,形如一条向着石塘飞奔的巨龙,在旧圩昂扬地抬起了头,张开大嘴向世人纳福吐祥。这便是旧圩山上的一个巨大的山洞,人们把这个山洞叫做“龙口”。多少年来,人们在这里供奉圣品,烧香祈福,使之成了当今岭南最早的“岩洞庙”之一。这就是龙口庙,也就是龙口村村名的由来。
龙口村镶嵌在两大山脉的开阔地上。第一大山脉是北起滔滔的红水河边、南迄龙口峰对面的红道山,这一山脉巍峨而陡不可攀,绵延几公里;另一大山脉南连永州山区、北衔龙口峰,横跨在龙口村后。从龙口村通往龙那山区要经过一条深长的峡谷。这一峡谷当中有板红、岜伞、那贫、北见和北城等村屯。通往龙那山区这条峡谷的左侧有另一条峡谷经三景屯、三丈屯和外林屯往北井方向穿插,两条峡谷呈“V”字形各奔左右。往左的峡谷奔了二三公里便逐渐缩小,最后被重重大山挡住,爬山越坳,可通往等宦,逆着奔流不息的红水河进入贡川盆地:往右的峡谷直奔三四公里便被高大的鸭绒山、果桃山等崇山峻岭昂首堵住了去路,需翻越果桃山。穿越龙三垌场奔袭一二公里的羊肠小径才到达龙那山区。
17世纪末,板红村的韦氏当了村长后,发动民团带领村民开山采石,修建了一条500多米长、5米多宽、7米多高的城墙,使巍峨的红道山与高大的龙口峰鬼斧神工般地合拢起来,又令村民在左右两峡谷的坳口中修建了营垒,布下了众兵把守。这样一来,“V”字形两条峡谷内的各个村屯便与世隔绝。成了世外桃源而终日太平了。从此,板红村也改名为太平村。也因为这一道大城墙,“V”字形两条峡谷内的村屯美其名曰“城内村”,虽然解放后这条“长城”被拆除,所有石块全都被运到几公里外去兴修皮带水库,可该村至今依然叫做城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