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导我们不断地进行课堂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求异灵性,强化学生的认知灵性,升华学生的求真灵性和丰富学生的思辨灵性来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塑造学生学习灵性的空间,促进他们知情同步。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学生;灵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53-00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反思让人们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偏重认知、忽略灵性,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取向回到完整的理性上来。关注学生的灵性尤其是学习的灵性已成为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的灵性比认知更加根本。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学习时有什么感受,期望学生产生和发展与学校、老师、同伴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
在上述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直接去参加一些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相关的各项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亲身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思想品德,学习思想品德,并发现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充分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塑造学生灵性的空间。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灵性
灵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与悟性,生活中的灵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多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促使学生的求异灵性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学生“亲其师”然后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与生活情境融合,培养他们热爱思想品德的积极求异灵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思想品德,掌握知识,变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堂为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
简单的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寻找思想品德知识的强烈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经历、感受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实践的热情。
二、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灵性
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储存行为(banking’concept ofeducation),“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这样的课堂教学如同产品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新课标倡导的课堂应是人的活动场所,是养育人的快乐的空间。作为一个人都具有认知灵性的,而且每个人的认知灵性都呈波动状,如果能將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化为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则学生热爱思想品德的积极的认知灵性将得到强化。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发展就意味着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热爱思想品德的认知灵性。这种认知灵性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深化学生心中的“冰块”,点燃思维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三、小组合作互动,升华学生的求真灵性
人类的情感是有一定感染性和相通性的,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逐步加深而得到升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相互交流的过程。在现代课堂中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老师怕自己预设的情境受到干扰,影响教学进度,把不多的提问机会给予了一些佼佼者,而另外一些被老师认为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升华学习思想品德的求真灵性。因此,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为学生热爱思想品德课的灵性升华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发展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在这一次次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得到了加深,热爱思想品德的求真灵性得到了升华。
四、联系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思辨灵性
新世纪初始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无论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新课程下教材的编写,以及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的都要注重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生活、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思想品德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思辨灵性。
新课标提出了一个个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灵性是其中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在很大程度上情商就是塑造学生的学习灵性,也就是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性、求异灵性、求真灵性和思辨灵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培养学生热爱思想品德的学习灵性,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灵性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内化,让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两者得兼,促进学生知情同步,全面发展,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学习灵性的特色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国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力
[2]高纪辉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基本功——中学政治卷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4]诸写,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创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5,6期
[5][巴西]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的教育学,顾建新译,华师大出版社2001,1版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7]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学生;灵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53-00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反思让人们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偏重认知、忽略灵性,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取向回到完整的理性上来。关注学生的灵性尤其是学习的灵性已成为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的灵性比认知更加根本。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学习时有什么感受,期望学生产生和发展与学校、老师、同伴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
在上述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直接去参加一些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相关的各项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亲身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思想品德,学习思想品德,并发现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充分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塑造学生灵性的空间。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灵性
灵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与悟性,生活中的灵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多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促使学生的求异灵性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学生“亲其师”然后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与生活情境融合,培养他们热爱思想品德的积极求异灵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思想品德,掌握知识,变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堂为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
简单的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寻找思想品德知识的强烈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经历、感受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实践的热情。
二、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灵性
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储存行为(banking’concept ofeducation),“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这样的课堂教学如同产品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新课标倡导的课堂应是人的活动场所,是养育人的快乐的空间。作为一个人都具有认知灵性的,而且每个人的认知灵性都呈波动状,如果能將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化为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则学生热爱思想品德的积极的认知灵性将得到强化。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发展就意味着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热爱思想品德的认知灵性。这种认知灵性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深化学生心中的“冰块”,点燃思维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三、小组合作互动,升华学生的求真灵性
人类的情感是有一定感染性和相通性的,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逐步加深而得到升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相互交流的过程。在现代课堂中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老师怕自己预设的情境受到干扰,影响教学进度,把不多的提问机会给予了一些佼佼者,而另外一些被老师认为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升华学习思想品德的求真灵性。因此,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为学生热爱思想品德课的灵性升华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发展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在这一次次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得到了加深,热爱思想品德的求真灵性得到了升华。
四、联系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思辨灵性
新世纪初始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无论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新课程下教材的编写,以及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的都要注重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生活、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思想品德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思辨灵性。
新课标提出了一个个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灵性是其中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在很大程度上情商就是塑造学生的学习灵性,也就是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性、求异灵性、求真灵性和思辨灵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培养学生热爱思想品德的学习灵性,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灵性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内化,让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两者得兼,促进学生知情同步,全面发展,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学习灵性的特色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国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力
[2]高纪辉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基本功——中学政治卷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4]诸写,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创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5,6期
[5][巴西]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的教育学,顾建新译,华师大出版社2001,1版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7]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