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风靡全球以来,“巴学园”就成了美好教育的代名词。在中国,命名巴学园的教育机构不少,但名头最响、最“忠实复刻”这一美好教育模式的,是李跃儿创办的“芭学园”。
数年前,拍摄于芭学园幼儿园的纪录电影《小人国》和电视片《成长的秘密》上映,获得巨大反响,这让李跃儿和芭学园在学前教育领域广受称道。至今,提到“李跃儿芭学园”,很多人还停留在幼儿教育的印象里。殊不知,“芭学园小学”(以下简称“芭小”)至今已送出三届毕业生,步入第八个年头。
两条腿走路,找到小学教育另一条路
做小学教育,起初并不在李跃儿的计划内。一来,李跃儿自信芭学园幼儿园的孩子毕业后“能适应任何小学”;二来,各级各类创新学校兴起,形成了一条教育服务链,“搞教育不为发财”的李跃儿只想继续耕好幼儿教育这一亩三分地。但几年过去,李跃儿放眼望去, 找不到一所“既能够开展教育又能持续对孩子进行人格建构的学校”,又架不住家长们高涨的呼声,李跃儿只好办了小学。
“我们就想找到另外一条路,既不走极端,只是培养‘美丽的精神’;也不要只有学习,没有‘人的建构’。”决定了要办小学,李跃儿就着手储备教师。她在幼儿园选了五六个教师,亲自培训,带着他们上课,探索打磨小学教育模式。筹备一年后,2013年,芭小正式开学。
第一所芭小,开在北京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内。准确地说,芭小并不是一所独立学校,而是与学校联合开设的“实验班”“特色班”,受所在学校管理,只不过“校长”、教师都由芭学园派驻,教育教学“自成一家”。
芭小的“校长”刘江艳是李跃儿“钦点”的。刘江艳原是芭学园幼儿园的一名家长,也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公办中学的物理教师。给儿子挑幼儿园时,经过了解,刘江艳认准芭学园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特别想要的幼儿园”,于是把儿子送到芭学园,并为此举家搬到昌平区,自己每天早上六点出发跑去东城上班。
来芭小之前,刘江艳是学校里的教学骨干,但不喜欢走“仕途”的她,更愿意做老师、班主任,“因为我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同时,在中学里,刘江艳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厌学、焦虑、离家出走,甚至每年各个地方都有跳楼的孩子……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回答让刘江艳意识到,这些问题多源自幼儿园、小学,她也因此萌生了到教育链的“下一段”一探究竟的想法。
在刘江艳身上,李跃儿感受到她对孩子真诚的爱和做教育的灵性与天赋,于是力挖她过来做芭小的校长。接到李跃儿抛来的橄榄枝,刘江艳很快便答应了,并义无反顾地辞去了“铁饭碗”。直到来芭小上班,刘江艳都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完全没有谈过这个问题”。“既然明确了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要想把它做好,就不能给自己留退路。”
经过十来年的锤炼,芭学园的幼儿教育已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理念和模式,可移到小学之后,芭学园教育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呈现?芭学园的小学到底是什么样?面对李跃儿“扔”给自己的一年级两个班的31个孩子,初来乍到的刘江艳心中生出巨大的问号。李跃儿没有给出这一问题的标准答案,只告诉她,必须爱孩子,并且由这份爱而创造出的任何一门课程都能让孩子吸收,同时要在课堂上对孩子的人格和智慧进行建构。
于是,刘江艳带着教师团队开始了从“两眼一抹黑”到“拨云见日”的探索。刚开始,芭小把芭学园幼教的一些理念、做法直接套到一年级孩子身上,导致出现:课堂上,地上爬的、桌子椅子底下钻的全是孩子,教师无法控堂;课间操,同校的其他孩子都是军事化训练,站得笔直,芭小的孩子却打着拳、做着可笑的动作念唐诗……李躍儿去看了以后哭笑不得,赶紧叫停,明确要求,小学得有小学的样子。芭学园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爱孩子,但对孩子有要求,再帮助他们达到要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对一个孩子负责任,得让他能进入主流教育,我们不能只以爱和自由的名义,让他从6岁长到18岁,最后什么都没有,必须帮他把学业建构好,将来他才能长出翅膀飞起来。”
人格建构、学业成就两条腿走路,瞄定了这一方向,刘江艳和教师们心里有了底。经过不断的探索,芭小确立了“建构人格,历练才智”的教育目标,采取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在夯实学生学识基础的同时,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日益完善的芭小课堂模式和课程系统。
落实国家课程目标,就是芭学园想要的教育
在李跃儿心中,芭小比芭学园幼儿园更具光彩,因为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比较固定,而小学的课程有无限变革的可能性。同时,李跃儿笃定:“国家课程标准,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工具和桥梁。”
国家课程标准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指向综合实践与创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等。这与芭学园践行的建构主义教育不谋而合。李跃儿表示,建构主义讲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合作,让教育方法和孩子的天性合作,把教育者的知识作为工具,来培养孩子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李跃儿举例,一年级的一堂活动课上,一位教师出了一个谜语:“白白的,细细的,炒菜很好吃。”有的孩子认为是盐,有的认为是糖,还有的认为是淀粉、粉丝……质疑之下,孩子们针对谜语只能打一物、谜语怎么写,“吵得一塌糊涂”,教师就在讲台上静静看着听着,最后也没有教孩子们如何创编一个“合格”的谜语,而是领着他们到一个挂满谜语的房间去看那些谜语是怎么写的、能不能猜出来。整个过程,孩子们兴致盎然、讨论热烈。李跃儿解释道,放在传统课堂上,这节课没有结果,且教师写了一个很有问题的谜语,这堂授课是有问题的,但这恰成为一个教育契机,让孩子们不仅主动习得了谜语的特征和创作方式,同时触摸到学习的本质,建构起探索、发现、分析、批判、改良的思维和人格。
“每一个人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去做并且达到了,这就是芭学园想要的教育。”刘江艳进一步介绍,芭小的教材和教育目标与国家同步,但在课程和课堂上,芭小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侧重以游戏化、活动化的方式来呈现,并随时根据孩子的表现生成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芭小遵循四条原则:一是持续的人格建构,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精神,三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四是建构孩子终身学习的人格状态。 基于热爱学习、有感受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索精神等15项人格建构目标,芭小开设了山林课程、游学课程、生命课程、安全课程、博物馆课程、PBL课程等特色课程。2021年上半学期,芭小还新增了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其他学科为辅助的“学科整合课程”,即每个年级设置一个主题,各学科教师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将其与自己的学科相结合,设计课程环节。如五年级的《红楼梦》主题课程,数学课融入了统计学的内容,孩子们通过分析各人物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判断人物的重要性,并在计算机课上做成统计图;英语课,通过查阅外国文献研究《红楼梦》在国外的影响;科学课,制作《红楼梦》周边文创产品;体育课,体验小说指涉年代的运动——射箭、投壶。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还自发衍生了一部“我眼中的《红楼梦》”新编童话剧,师生们装扮成书中人物的造型,进行走秀和角色扮演……为期一周的整合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又紧密相联的内容和探索空间。
曾有人问,芭学园重视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教育,是否有专门的课程?李跃儿的回答是:芭学园对孩子的心理保护就像空气一样,人格教育同样融于日常点滴、时时刻刻。李跃儿还强调,知识和人格的建构没有主次、相辅相成。“孩子的人格状态好了,学业成就不会太差;反过来,孩子的学业好了,对人格的发展也有正向促进作用。”
对于芭小教育的种子能否开出预想中美丽的花,刘江艳曾一度心怀忐忑、倍感压力。在追踪了一届届毕业孩子的表现后,她有了信心和底气——回访结果显示,芭小培养出来的孩子大都热爱学习且成绩位居学校中上游,其中还不乏海淀区重点中学的“学霸”。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保留着浓郁的芭小文化气息,无论是与教师、同学的交往能力,还是团队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芭小毕业的孩子都显示出“皮实”的人格基础。
打造良性关系生态,很多教育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芭小跟别的学校有什么不一样?每每被问及这个问题,李跃儿和刘江艳的答案几乎都是:把孩子当“人”看。說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在刘江艳看来,很多教育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关系”——孩子和老师、校长之间的关系,老师和校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家校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打造了一种良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芭学园一直致力于打造“家味道”的学校。在这个“家”里,破除了世俗的长幼尊卑。“老板”李跃儿被亲切地叫作大李,“校长”刘江艳是小豆豆们口中的大雁,所有老师,孩子们都能直呼其名。对此,一些刚到芭学园的老师很不适应,听到孩子叫自己名字就满脸通红。李跃儿却自有一番道理:“只有完全跟孩子的心融在一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孩子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芭学园,我们觉得孩子是人,老师也是人,而不是分为他是学生、我是老师。”
在这个“家”里,每个孩子都是主人翁,自觉参与班级、学校的事务。例如:各个班的班规都由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讨论制定,“写完之后,每个人都要歪歪扭扭地签个名字,贴在墙上”;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从主题确认、小组分工,到流程制定、道具制作、节目筹备,再到主持、现场调度等,台前幕后一应事务全由孩子们自己策划实施,老师只在孩子们需要帮助时从旁协助。
在这个“家”里,为了工作和孩子,老师会跟领导“叫板”,跟家长“吵架”。一次,芭小的教育督导牛文燕因某个课程教学问题同李跃儿产生了分歧,拍着桌子道:“我不允许这样的教学方法进入我的小学!”听到这话,李跃儿非但不生气,反而因她说“我的小学”大为感动。又如,遇到家长粗暴对待孩子的作业问题,芭小的老师会找家长进行类似的谈话:“第一,你需要好好跟孩子说话。第二,我要教你怎么陪伴孩子写作业。第三,给孩子改作业是我的工作,如果你不能控制好情绪陪伴孩子,把孩子交给我就好。”
凡此种种,点滴积累起来,老师为了孩子的真心、每一分的付出,家长无不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刘江艳提到,芭小的家长多是芭学园幼儿园的“原班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家长们便养成了“扎堆”的习惯,家长之间、家长与李跃儿和芭学园教师之间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结。2020年,李跃儿为幼儿园的家长开设了一个讲座,结果好几个芭小的家长偷偷溜了进去,理由是:“我们好久没见大李,太想大李了!”芭小的一些工作,即便没有要求,家长们也都义不容辞地配合支持。
目前,除了中关村外国语学校,芭学园还与北京东方红学校合作,输出芭小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等。李跃儿表示,创办芭学园的初衷是想追寻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为了做教育而做教育。对她来说,这个目标早已实现。但芭学园不会停止不前,而是不断去发现教育、实践教育,然后传播教育,让更多孩子受益。
数年前,拍摄于芭学园幼儿园的纪录电影《小人国》和电视片《成长的秘密》上映,获得巨大反响,这让李跃儿和芭学园在学前教育领域广受称道。至今,提到“李跃儿芭学园”,很多人还停留在幼儿教育的印象里。殊不知,“芭学园小学”(以下简称“芭小”)至今已送出三届毕业生,步入第八个年头。
两条腿走路,找到小学教育另一条路
做小学教育,起初并不在李跃儿的计划内。一来,李跃儿自信芭学园幼儿园的孩子毕业后“能适应任何小学”;二来,各级各类创新学校兴起,形成了一条教育服务链,“搞教育不为发财”的李跃儿只想继续耕好幼儿教育这一亩三分地。但几年过去,李跃儿放眼望去, 找不到一所“既能够开展教育又能持续对孩子进行人格建构的学校”,又架不住家长们高涨的呼声,李跃儿只好办了小学。
“我们就想找到另外一条路,既不走极端,只是培养‘美丽的精神’;也不要只有学习,没有‘人的建构’。”决定了要办小学,李跃儿就着手储备教师。她在幼儿园选了五六个教师,亲自培训,带着他们上课,探索打磨小学教育模式。筹备一年后,2013年,芭小正式开学。
第一所芭小,开在北京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内。准确地说,芭小并不是一所独立学校,而是与学校联合开设的“实验班”“特色班”,受所在学校管理,只不过“校长”、教师都由芭学园派驻,教育教学“自成一家”。
芭小的“校长”刘江艳是李跃儿“钦点”的。刘江艳原是芭学园幼儿园的一名家长,也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公办中学的物理教师。给儿子挑幼儿园时,经过了解,刘江艳认准芭学园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特别想要的幼儿园”,于是把儿子送到芭学园,并为此举家搬到昌平区,自己每天早上六点出发跑去东城上班。
来芭小之前,刘江艳是学校里的教学骨干,但不喜欢走“仕途”的她,更愿意做老师、班主任,“因为我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同时,在中学里,刘江艳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厌学、焦虑、离家出走,甚至每年各个地方都有跳楼的孩子……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回答让刘江艳意识到,这些问题多源自幼儿园、小学,她也因此萌生了到教育链的“下一段”一探究竟的想法。
在刘江艳身上,李跃儿感受到她对孩子真诚的爱和做教育的灵性与天赋,于是力挖她过来做芭小的校长。接到李跃儿抛来的橄榄枝,刘江艳很快便答应了,并义无反顾地辞去了“铁饭碗”。直到来芭小上班,刘江艳都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完全没有谈过这个问题”。“既然明确了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要想把它做好,就不能给自己留退路。”
经过十来年的锤炼,芭学园的幼儿教育已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理念和模式,可移到小学之后,芭学园教育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呈现?芭学园的小学到底是什么样?面对李跃儿“扔”给自己的一年级两个班的31个孩子,初来乍到的刘江艳心中生出巨大的问号。李跃儿没有给出这一问题的标准答案,只告诉她,必须爱孩子,并且由这份爱而创造出的任何一门课程都能让孩子吸收,同时要在课堂上对孩子的人格和智慧进行建构。
于是,刘江艳带着教师团队开始了从“两眼一抹黑”到“拨云见日”的探索。刚开始,芭小把芭学园幼教的一些理念、做法直接套到一年级孩子身上,导致出现:课堂上,地上爬的、桌子椅子底下钻的全是孩子,教师无法控堂;课间操,同校的其他孩子都是军事化训练,站得笔直,芭小的孩子却打着拳、做着可笑的动作念唐诗……李躍儿去看了以后哭笑不得,赶紧叫停,明确要求,小学得有小学的样子。芭学园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爱孩子,但对孩子有要求,再帮助他们达到要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对一个孩子负责任,得让他能进入主流教育,我们不能只以爱和自由的名义,让他从6岁长到18岁,最后什么都没有,必须帮他把学业建构好,将来他才能长出翅膀飞起来。”
人格建构、学业成就两条腿走路,瞄定了这一方向,刘江艳和教师们心里有了底。经过不断的探索,芭小确立了“建构人格,历练才智”的教育目标,采取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在夯实学生学识基础的同时,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日益完善的芭小课堂模式和课程系统。
落实国家课程目标,就是芭学园想要的教育
在李跃儿心中,芭小比芭学园幼儿园更具光彩,因为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比较固定,而小学的课程有无限变革的可能性。同时,李跃儿笃定:“国家课程标准,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工具和桥梁。”
国家课程标准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指向综合实践与创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等。这与芭学园践行的建构主义教育不谋而合。李跃儿表示,建构主义讲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合作,让教育方法和孩子的天性合作,把教育者的知识作为工具,来培养孩子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李跃儿举例,一年级的一堂活动课上,一位教师出了一个谜语:“白白的,细细的,炒菜很好吃。”有的孩子认为是盐,有的认为是糖,还有的认为是淀粉、粉丝……质疑之下,孩子们针对谜语只能打一物、谜语怎么写,“吵得一塌糊涂”,教师就在讲台上静静看着听着,最后也没有教孩子们如何创编一个“合格”的谜语,而是领着他们到一个挂满谜语的房间去看那些谜语是怎么写的、能不能猜出来。整个过程,孩子们兴致盎然、讨论热烈。李跃儿解释道,放在传统课堂上,这节课没有结果,且教师写了一个很有问题的谜语,这堂授课是有问题的,但这恰成为一个教育契机,让孩子们不仅主动习得了谜语的特征和创作方式,同时触摸到学习的本质,建构起探索、发现、分析、批判、改良的思维和人格。
“每一个人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去做并且达到了,这就是芭学园想要的教育。”刘江艳进一步介绍,芭小的教材和教育目标与国家同步,但在课程和课堂上,芭小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侧重以游戏化、活动化的方式来呈现,并随时根据孩子的表现生成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芭小遵循四条原则:一是持续的人格建构,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精神,三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四是建构孩子终身学习的人格状态。 基于热爱学习、有感受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索精神等15项人格建构目标,芭小开设了山林课程、游学课程、生命课程、安全课程、博物馆课程、PBL课程等特色课程。2021年上半学期,芭小还新增了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其他学科为辅助的“学科整合课程”,即每个年级设置一个主题,各学科教师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将其与自己的学科相结合,设计课程环节。如五年级的《红楼梦》主题课程,数学课融入了统计学的内容,孩子们通过分析各人物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判断人物的重要性,并在计算机课上做成统计图;英语课,通过查阅外国文献研究《红楼梦》在国外的影响;科学课,制作《红楼梦》周边文创产品;体育课,体验小说指涉年代的运动——射箭、投壶。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还自发衍生了一部“我眼中的《红楼梦》”新编童话剧,师生们装扮成书中人物的造型,进行走秀和角色扮演……为期一周的整合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又紧密相联的内容和探索空间。
曾有人问,芭学园重视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教育,是否有专门的课程?李跃儿的回答是:芭学园对孩子的心理保护就像空气一样,人格教育同样融于日常点滴、时时刻刻。李跃儿还强调,知识和人格的建构没有主次、相辅相成。“孩子的人格状态好了,学业成就不会太差;反过来,孩子的学业好了,对人格的发展也有正向促进作用。”
对于芭小教育的种子能否开出预想中美丽的花,刘江艳曾一度心怀忐忑、倍感压力。在追踪了一届届毕业孩子的表现后,她有了信心和底气——回访结果显示,芭小培养出来的孩子大都热爱学习且成绩位居学校中上游,其中还不乏海淀区重点中学的“学霸”。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保留着浓郁的芭小文化气息,无论是与教师、同学的交往能力,还是团队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芭小毕业的孩子都显示出“皮实”的人格基础。
打造良性关系生态,很多教育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芭小跟别的学校有什么不一样?每每被问及这个问题,李跃儿和刘江艳的答案几乎都是:把孩子当“人”看。說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在刘江艳看来,很多教育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关系”——孩子和老师、校长之间的关系,老师和校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家校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打造了一种良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芭学园一直致力于打造“家味道”的学校。在这个“家”里,破除了世俗的长幼尊卑。“老板”李跃儿被亲切地叫作大李,“校长”刘江艳是小豆豆们口中的大雁,所有老师,孩子们都能直呼其名。对此,一些刚到芭学园的老师很不适应,听到孩子叫自己名字就满脸通红。李跃儿却自有一番道理:“只有完全跟孩子的心融在一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孩子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芭学园,我们觉得孩子是人,老师也是人,而不是分为他是学生、我是老师。”
在这个“家”里,每个孩子都是主人翁,自觉参与班级、学校的事务。例如:各个班的班规都由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讨论制定,“写完之后,每个人都要歪歪扭扭地签个名字,贴在墙上”;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从主题确认、小组分工,到流程制定、道具制作、节目筹备,再到主持、现场调度等,台前幕后一应事务全由孩子们自己策划实施,老师只在孩子们需要帮助时从旁协助。
在这个“家”里,为了工作和孩子,老师会跟领导“叫板”,跟家长“吵架”。一次,芭小的教育督导牛文燕因某个课程教学问题同李跃儿产生了分歧,拍着桌子道:“我不允许这样的教学方法进入我的小学!”听到这话,李跃儿非但不生气,反而因她说“我的小学”大为感动。又如,遇到家长粗暴对待孩子的作业问题,芭小的老师会找家长进行类似的谈话:“第一,你需要好好跟孩子说话。第二,我要教你怎么陪伴孩子写作业。第三,给孩子改作业是我的工作,如果你不能控制好情绪陪伴孩子,把孩子交给我就好。”
凡此种种,点滴积累起来,老师为了孩子的真心、每一分的付出,家长无不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刘江艳提到,芭小的家长多是芭学园幼儿园的“原班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家长们便养成了“扎堆”的习惯,家长之间、家长与李跃儿和芭学园教师之间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结。2020年,李跃儿为幼儿园的家长开设了一个讲座,结果好几个芭小的家长偷偷溜了进去,理由是:“我们好久没见大李,太想大李了!”芭小的一些工作,即便没有要求,家长们也都义不容辞地配合支持。
目前,除了中关村外国语学校,芭学园还与北京东方红学校合作,输出芭小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等。李跃儿表示,创办芭学园的初衷是想追寻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为了做教育而做教育。对她来说,这个目标早已实现。但芭学园不会停止不前,而是不断去发现教育、实践教育,然后传播教育,让更多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