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新时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行动之纲,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一项基础工作。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国工匠,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师是基础,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基、动力之源,对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培养职教教师也是为了满足新时期对职业人才的需要。
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母体,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校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的提升,直接决定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效。为了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新型教师教学团队,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不断提升工匠之师的培育能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创建于1957年,为响应与对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需求,1998年转型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转型以来,学校坚定“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为使命担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工匠之师”培养质量
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希望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技能大师的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播到中国各类型、各领域的企业,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使大、中、小企业都能生产出精品,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来提升工匠之师的培养质量,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一直在进行的实践探索。
首先,在建立“工匠之师”协同育人机制上下功夫。
学校以国家职教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联合地方政府、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150多家单位,牵头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广东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进“工匠之师”培养体系系统化、政校企育人协同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学校毕业生已成为广东全部600所中职与技工学校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已成长为名校长和骨干教师。
其次,在创新“工匠之师”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创建“三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三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三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中职导师)培养模式,有力促进职教师资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创新招生与培养模式,开设卓越职教师资班、“3 2”职教师资班、“三二分段、五年贯通培养”职教师资班等,开通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保送、中职升本、高职升本直通车,形成“中-高-本-硕”贯通培养体系。近三年,学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方面,就获得了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
第三,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上下功夫。
近三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职教师资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达之学者”计划,引进境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370名。分批选派骨干教师赴德国、美国、英国和港澳地区高校研修访学。通过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间双向互聘等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遗传承大师等兼职导师1000余名,構建了适应新时代培养“工匠之师”的师资体系。
聚焦教师发展,打造职教师资培训品牌
“双师型”教师准确定位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指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行业背景知识,了解前沿技术,掌握国内外行业趋势,拥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能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科学、人文和艺术素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正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和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题,充分依托学校优势,结合全省中职教育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打造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品牌。
第一,着力强化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研究。
依托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承担教育部“双师型”职教师资认定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蓝皮书》;依托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协助制定《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等相关政策文件,研制了3个职教师资专业大类的国家培养标准和认证资格标准,以及5个职教师范专业的省级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
第二,着力打造职教师资培训特色品牌。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20年来,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职业院校提供校长及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1600多期,8万余人次。创建了全链条、多层次、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形成职前与职后贯通融合、技术与职业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多元混合的培训特色。
坚定办学定位,谱写“工匠之师”培养新篇章
培养工匠之师,需要在实践上有探索,在政策上有保障,在理论上有支持。展望十四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建设上水平,服务职教创特色”的发展思路,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技术师范大学新征程。
首先,奋勇当先,大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学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领,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育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层次,探索建立职教师资“本-硕-博”培养新体系,坚定不移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
其次,主动作为,构建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
服务国家产教融合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利用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单位的优势,打造产教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职教师资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工匠之师”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广师大经验。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大国工匠。随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迫在眉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工匠之师”的培养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社会和政府各自的作用,加快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让更多有志青年成长为能工巧匠,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 魏家坚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新时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行动之纲,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一项基础工作。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国工匠,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师是基础,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基、动力之源,对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培养职教教师也是为了满足新时期对职业人才的需要。
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母体,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校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的提升,直接决定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效。为了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新型教师教学团队,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不断提升工匠之师的培育能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创建于1957年,为响应与对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需求,1998年转型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转型以来,学校坚定“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为使命担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工匠之师”培养质量
今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希望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技能大师的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播到中国各类型、各领域的企业,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使大、中、小企业都能生产出精品,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来提升工匠之师的培养质量,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一直在进行的实践探索。
首先,在建立“工匠之师”协同育人机制上下功夫。
学校以国家职教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联合地方政府、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150多家单位,牵头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广东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进“工匠之师”培养体系系统化、政校企育人协同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学校毕业生已成为广东全部600所中职与技工学校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已成长为名校长和骨干教师。
其次,在创新“工匠之师”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创建“三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三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三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中职导师)培养模式,有力促进职教师资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创新招生与培养模式,开设卓越职教师资班、“3 2”职教师资班、“三二分段、五年贯通培养”职教师资班等,开通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保送、中职升本、高职升本直通车,形成“中-高-本-硕”贯通培养体系。近三年,学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方面,就获得了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
第三,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上下功夫。
近三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职教师资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达之学者”计划,引进境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370名。分批选派骨干教师赴德国、美国、英国和港澳地区高校研修访学。通过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间双向互聘等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遗传承大师等兼职导师1000余名,構建了适应新时代培养“工匠之师”的师资体系。
聚焦教师发展,打造职教师资培训品牌
“双师型”教师准确定位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指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行业背景知识,了解前沿技术,掌握国内外行业趋势,拥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能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科学、人文和艺术素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正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和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题,充分依托学校优势,结合全省中职教育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打造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品牌。
第一,着力强化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研究。
依托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承担教育部“双师型”职教师资认定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蓝皮书》;依托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协助制定《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等相关政策文件,研制了3个职教师资专业大类的国家培养标准和认证资格标准,以及5个职教师范专业的省级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
第二,着力打造职教师资培训特色品牌。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20年来,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职业院校提供校长及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1600多期,8万余人次。创建了全链条、多层次、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形成职前与职后贯通融合、技术与职业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多元混合的培训特色。
坚定办学定位,谱写“工匠之师”培养新篇章
培养工匠之师,需要在实践上有探索,在政策上有保障,在理论上有支持。展望十四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建设上水平,服务职教创特色”的发展思路,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技术师范大学新征程。
首先,奋勇当先,大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学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领,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育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层次,探索建立职教师资“本-硕-博”培养新体系,坚定不移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
其次,主动作为,构建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
服务国家产教融合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利用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单位的优势,打造产教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职教师资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工匠之师”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广师大经验。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大国工匠。随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迫在眉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工匠之师”的培养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社会和政府各自的作用,加快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让更多有志青年成长为能工巧匠,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