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去杭州“御街”看《牡丹亭》,同一出昆曲的两场演出因为不同演员的演绎,让我这个外行也能感觉出高低——标准其实很简单,好的演员不走神。
所谓走神,并不指演员的职业精神或者态度,而是说他总是在角色和自我中进进出出,于是想得太多,没有用戏曲和角色的方式在思考,而是以评论家或者思想家的态度在表演。所以,演戏的人的精气神散了,戏也就乏力了。
从“牡丹亭”回来,我想到了一位画家——钱慧溟。他曾说:“画画是一种瘾——贴近自己,贴近当下,贴近艺术本心,为着自己的点滴安慰。”
当下的某些画家越来越喜欢竭力模仿思想家的思考,他们笔下的画变得越来越口号化,甚而走向极致的意识形态范畴,矫情多过深度,艺术的本真趣味荡然无存,创作过程成了一个乏味的教授的课堂,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并不是说画家的思考没有价值,而是说当他们模仿思想家思考后、再试图将这种思考以艺术的方式呈现,结果往往是多余且有害。好画家的好作品,你一眼过去就会入眼,那是因为在他的思考和艺术工具的表达之间没有横亘多余的通道或者转角,好的画家不需要观者费力地从他们的作品中过滤出某种意味和精神。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个画家不走神。
钱慧溟在湖州画了二十余年的画,并且正在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的阿福系列是他演绎得最自然、最纯熟的一个角色,也是最成熟、最有代表性、最得到认同的作品,因为,至少,他在这个系列里没有走神。
阿福是中国江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时代,阿福的符号意义有着很强的渗透性,传统江南年节的热闹喜庆场合阿福是不能缺席的。这个胖嘟嘟的男孩形象是所有江南人生活的象征和寄托。
阿福本是无锡文化里最有代表性的惠山泥人的载体。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永远甜甜地微笑,一脸福相惹人爱。
关于大阿福,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无锡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常有凶猛野兽出没,当地人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进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只需微微一笑,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就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百姓从此安居乐业。有一年冬天,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顽皮的沙孩儿在未伐倒的大树下玩耍。大树突然倒下,压死了雄沙孩儿,他的同伴伤心不已,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为了怀念,当地百姓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不知从何时起,阿福成了太湖流域、江南地区人们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的象征形象。发展至今,阿福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从形制来看,有大阿福、中阿福、小阿福、团阿福、环洞头阿福和紫金冠阿福之分;从手中不同的持物来看,有抱狮大阿福、抱鱼大阿福、抱桃大阿福、抱兔大阿福之别;从色彩纹样的设计来看,有梅花大阿福、蟹爪菊大阿福、团球花大阿福之多;从制作的粗细精工来看,又有行大阿福、市大阿福之称。
生在、长在、工作在江南中心太湖之滨的钱慧溟,对阿福的形象刻骨铭心。他专门给我写来《为什么是阿福》一文,说:他在苏州大学读艺术硕士时,参观苏大博物馆,“被张道一先生收藏的清代无锡大阿福吸引,当天就有画她的冲动……想真实地表现大阿福的绚丽多彩……到今天意犹未尽”。
钱慧溟向我介绍:“阿福作为太湖流域民间的玩偶,具有深厚的民间价值特征:如‘呆人自有呆人福,泥水菩萨住瓦屋’、‘好人有好报’、‘吃亏就是福’等,体现出从历史中走来的社会人格,我们小时候也一直在这种理想化的社会人格中生长着。但面对当下的现实,我发现,这种历史积淀而来的价值观被深刻的现实玩弄着,或者,她的塑造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缺乏理性思考的愚弄。所以力求通过材料、画面肌理的突破,以玩的、批判的创作心态来表现阿福,还原人性的多样。对我个人而言则是更好地体味创作的自由,听由内心的召唤,表达心灵的呼吸。在随意轻松、诙谐幽默的气氛中体现创作的直觉和自由,让观众在阅读熟悉的图像中遭遇陌生视觉体会。”
钱慧溟的阿福间或用油画、丙烯、水彩而作,骨骼和血肉里融入了不同的时代元素,并作了不同的人格变化。于是,他的阿福展开了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也纵深地掘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态——说大了,阿福就是历史;说小了,阿福是百姓的生活百态,是江南人几千年的生存和理想。这是一个祈福的变奏,也是一个信仰的旋律、一个神的演化。
在钱慧溟的阿福系列中,那是一个奇妙诡异的阿福,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阿福。你可以和阿福一齐玩耍享受,你能看到神一样的阿福、享乐主义的阿福、冥想中的阿福、娇媚的阿福、愚笨的阿福、潇洒的阿福、洋人气十足的阿福、土豪气十足的阿福……总之,阿福是极致的天真烂漫,是生活的全部,是历史的全部。在阿福系列里,钱慧溟的思考是鲜明的,但表达是直接的、自然的。他创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任何主义和流派,想画就画,笔无禁忌。钱慧溟后来又对我说:“阿福系列作品的出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东西,没有先入的视觉经验和自我审查,也没有他人的暗示和影响。”“所以,这批作品参加了几个邀请展,还在中国书法博物馆搞了个展,个展的名称就叫‘在民间’。策展人认为这批作品可以到国际上去展出。广东东莞美术馆、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和一个私人会所收藏了几件。目前我正继续这个系列的创作,北京‘绘通当代’对这个系列也很感兴趣,邀请去做个展。”
在钱慧溟的艺术里,绘画只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事,一个使用各种工具在各种材料上留下痕迹的过程。他有一颗随意、感性的心灵和敏捷的视野。他总能随手取材,即兴创作,结果的律动与韵味总让人惊喜,那种动人的文化感耐人寻味。
“对我来说,画画是一种瘾、一种生活。在色彩和线条的涂抹过程里做着自己的选择既不安又快乐,这种过程带来的挑战犹如武士之于武林—兴奋,热闹,艰辛;又犹树木之于高山—静谧,宏大,畏惧。一点一滴,一挫一振,一阴一阳无不向之切切。”钱慧溟曾经这么概括自己的艺术感受。
(本文图片由钱慧溟提供)
所谓走神,并不指演员的职业精神或者态度,而是说他总是在角色和自我中进进出出,于是想得太多,没有用戏曲和角色的方式在思考,而是以评论家或者思想家的态度在表演。所以,演戏的人的精气神散了,戏也就乏力了。
从“牡丹亭”回来,我想到了一位画家——钱慧溟。他曾说:“画画是一种瘾——贴近自己,贴近当下,贴近艺术本心,为着自己的点滴安慰。”
当下的某些画家越来越喜欢竭力模仿思想家的思考,他们笔下的画变得越来越口号化,甚而走向极致的意识形态范畴,矫情多过深度,艺术的本真趣味荡然无存,创作过程成了一个乏味的教授的课堂,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并不是说画家的思考没有价值,而是说当他们模仿思想家思考后、再试图将这种思考以艺术的方式呈现,结果往往是多余且有害。好画家的好作品,你一眼过去就会入眼,那是因为在他的思考和艺术工具的表达之间没有横亘多余的通道或者转角,好的画家不需要观者费力地从他们的作品中过滤出某种意味和精神。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个画家不走神。
钱慧溟在湖州画了二十余年的画,并且正在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的阿福系列是他演绎得最自然、最纯熟的一个角色,也是最成熟、最有代表性、最得到认同的作品,因为,至少,他在这个系列里没有走神。
阿福是中国江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时代,阿福的符号意义有着很强的渗透性,传统江南年节的热闹喜庆场合阿福是不能缺席的。这个胖嘟嘟的男孩形象是所有江南人生活的象征和寄托。
阿福本是无锡文化里最有代表性的惠山泥人的载体。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永远甜甜地微笑,一脸福相惹人爱。
关于大阿福,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无锡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常有凶猛野兽出没,当地人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进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只需微微一笑,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就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百姓从此安居乐业。有一年冬天,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顽皮的沙孩儿在未伐倒的大树下玩耍。大树突然倒下,压死了雄沙孩儿,他的同伴伤心不已,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为了怀念,当地百姓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不知从何时起,阿福成了太湖流域、江南地区人们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的象征形象。发展至今,阿福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从形制来看,有大阿福、中阿福、小阿福、团阿福、环洞头阿福和紫金冠阿福之分;从手中不同的持物来看,有抱狮大阿福、抱鱼大阿福、抱桃大阿福、抱兔大阿福之别;从色彩纹样的设计来看,有梅花大阿福、蟹爪菊大阿福、团球花大阿福之多;从制作的粗细精工来看,又有行大阿福、市大阿福之称。
生在、长在、工作在江南中心太湖之滨的钱慧溟,对阿福的形象刻骨铭心。他专门给我写来《为什么是阿福》一文,说:他在苏州大学读艺术硕士时,参观苏大博物馆,“被张道一先生收藏的清代无锡大阿福吸引,当天就有画她的冲动……想真实地表现大阿福的绚丽多彩……到今天意犹未尽”。
钱慧溟向我介绍:“阿福作为太湖流域民间的玩偶,具有深厚的民间价值特征:如‘呆人自有呆人福,泥水菩萨住瓦屋’、‘好人有好报’、‘吃亏就是福’等,体现出从历史中走来的社会人格,我们小时候也一直在这种理想化的社会人格中生长着。但面对当下的现实,我发现,这种历史积淀而来的价值观被深刻的现实玩弄着,或者,她的塑造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缺乏理性思考的愚弄。所以力求通过材料、画面肌理的突破,以玩的、批判的创作心态来表现阿福,还原人性的多样。对我个人而言则是更好地体味创作的自由,听由内心的召唤,表达心灵的呼吸。在随意轻松、诙谐幽默的气氛中体现创作的直觉和自由,让观众在阅读熟悉的图像中遭遇陌生视觉体会。”
钱慧溟的阿福间或用油画、丙烯、水彩而作,骨骼和血肉里融入了不同的时代元素,并作了不同的人格变化。于是,他的阿福展开了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也纵深地掘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态——说大了,阿福就是历史;说小了,阿福是百姓的生活百态,是江南人几千年的生存和理想。这是一个祈福的变奏,也是一个信仰的旋律、一个神的演化。
在钱慧溟的阿福系列中,那是一个奇妙诡异的阿福,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阿福。你可以和阿福一齐玩耍享受,你能看到神一样的阿福、享乐主义的阿福、冥想中的阿福、娇媚的阿福、愚笨的阿福、潇洒的阿福、洋人气十足的阿福、土豪气十足的阿福……总之,阿福是极致的天真烂漫,是生活的全部,是历史的全部。在阿福系列里,钱慧溟的思考是鲜明的,但表达是直接的、自然的。他创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任何主义和流派,想画就画,笔无禁忌。钱慧溟后来又对我说:“阿福系列作品的出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东西,没有先入的视觉经验和自我审查,也没有他人的暗示和影响。”“所以,这批作品参加了几个邀请展,还在中国书法博物馆搞了个展,个展的名称就叫‘在民间’。策展人认为这批作品可以到国际上去展出。广东东莞美术馆、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和一个私人会所收藏了几件。目前我正继续这个系列的创作,北京‘绘通当代’对这个系列也很感兴趣,邀请去做个展。”
在钱慧溟的艺术里,绘画只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事,一个使用各种工具在各种材料上留下痕迹的过程。他有一颗随意、感性的心灵和敏捷的视野。他总能随手取材,即兴创作,结果的律动与韵味总让人惊喜,那种动人的文化感耐人寻味。
“对我来说,画画是一种瘾、一种生活。在色彩和线条的涂抹过程里做着自己的选择既不安又快乐,这种过程带来的挑战犹如武士之于武林—兴奋,热闹,艰辛;又犹树木之于高山—静谧,宏大,畏惧。一点一滴,一挫一振,一阴一阳无不向之切切。”钱慧溟曾经这么概括自己的艺术感受。
(本文图片由钱慧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