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和汇率是国家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两种手段,它们分别影响着国内市场均衡和外部市场均衡。在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利率影响的国内货币市场和汇率影响的外汇市场将成为一个整体。一国利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最终在汇率市场上得到反映,影响该国的汇率水平,利率变动对于汇率变化有明显的因果相关性。本文论述了我国现实中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目标不一致,使得两者之间经常出现冲突和矛盾。因此,我国应积极进行金融市场改革,促进利率市场化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建立协调的利率对汇率的传导机制。
1 我国的利率体制现状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问题。近几年,中央银行在完善利率管理体制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1 结构性缺陷突出。首先,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合理,利率水平被人为地压得很低,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利率调节作用的发挥。其次,利率结构不合理,基本上没有利率的风险结构,长短期信贷的利率档次也拉不开。最后,利率倒挂,国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利率,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倒挂。
1.2 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一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抑制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在总体上中央银行信贷规模内的资金控制价格与大部分商品市场价格调节的对立与背离;二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抑制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在金融体制上的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控制价格与开放的资金市场资金价格及民间自由信贷价格相对立与背离。
1.3 利率决定权过于集中,且调整滞后,运用不灵活。我国利率水平和结构的确定均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只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享有浮动权,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空间十分有限。受现行体制的束缚,决策程序冗长,幅度不确定,利率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4 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中央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利率集中管制,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失去关联,货币市场利率只能夹在准备金利率与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之间,使得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中,因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梗阻不畅,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释放出来。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批发,后零售。其改革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渐进式,二是力争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形成以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2008年1月4日起,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正式运行。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这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构建,也为央行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铺平了道路。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改革利率管理机制,培育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同时要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强化金融监管制度。还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利率管理,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建设,完善利率市场化环境。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金融市场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牵涉到经济金融发展的诸多方面,且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目前,制度、法规的建设和保障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应注重相关配套改革。
2人民币汇率体制现状
从1994年开始,我国取消了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期间,我国虽然实行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是人民币相对美元汇率,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在极小的区间内波动,特别是1998年后,汇率波动极小。此间,稳定的汇率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交易基础,促进了贸易发展,但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符合我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需求。直至2005年7月21日新的汇率改革起,我国开始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参考多种主要币种的、更富弹性和更加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2010年6月19日晚,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其网站上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只有更加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使汇率更能反映供求关系和其他相关的市场信号,才能帮助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才能保证对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内外均衡。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极其重要,但是,更灵活的汇率机制需要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与其相配套,而这些工具将推动中国的收益率曲线的完善和利率形成的自由化。
只有在健全金融体系的条件下,中国才可能完全推行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市场化,才能保持稳定和增长。催促现行汇率的进一步自由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要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而在中国金融体系、政府监管部门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这一新机制之前,这一变化显得过于复杂和超前,不仅会损害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反而可能损害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
3 我国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分析
3.1 汇改前我国利率和汇率间的联动性
长期以来(2005年7月汇改前),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很低,以及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未能实现自由兑换,国际资本流动管制较为严格,导致我国利率变动对于汇率变动的传导途径不够畅通,我国利率与汇率几乎未表现出联动关系。汇率制度方面,我国长期实行盯住美元的较为固定的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不够灵活,汇率的刚性较强;利率方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虽然从1996年正式启动,至今已有十多年,但是作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还存在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
3.2 汇改后我国利率对于汇率的影响分析
直到2005年7月,新的汇率改革起,我国才开始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参考多种主要币种的、更富弹性和更加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而且,虽然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管制,有效地限制了国际投机资本在我国的流进流出,但是套利性资本通过各种手段流出流入我国还是难以避免。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随着利率与汇率间传导途径的畅通,我国利率和汇率的联动性必将有所加强,特别是我国利率变动对于汇率的影响将在此次汇改后有所体现,而不再会像汇改之前众多研究者检验所得出的结论那样,利率对汇率之间没有或者有极不明显的联动性。
4 促进利率汇率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4.1 选择适当的基准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
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发挥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意义重大:首先,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其次,利率市场化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
基准利率是指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要找到一个相对有效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市场上的其他利率都应根据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因此,我国的中央银行应选择并培育适合我国间接调控机制的基准利率,并使之市场化,同时建立有效、可靠的执行货币政策传导和调控的机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达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4.2 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深化汇率制度改革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保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和弹性,而为了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基本稳定。为了解决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增加灵活性这两个要求,可考虑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资本的自由流动已成定势,而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也不可或缺,所以灵活又弹性的汇率制度就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鉴于当前实行完全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条件还不成熟,我国目前可考虑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让人民币汇率在给定的、可接受的汇率区间自由浮动,充分反映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央行干预作为其背离浮动区间时的备用手段。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保留充分的灵活性,是一种中间的过渡的汇率形成机制。
4.3 加强宏观政策工具的搭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主要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而汇率政策由于汇率制度的特殊性几乎缺失。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汇率的弹性已经逐渐加大,灵活性不断增强,汇率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将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均衡矛盾也将变得更加尖锐,需要通过汇率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相互协调、合理搭配。譬如,当人民币面临着升值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的时候,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应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缓解热钱的涌入,同时,适时加大对存货利率调整的力度,一方面要遏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从财政政策方面,过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寻找适当的机制逐步淡出,以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作相应的结构调整,通过调低出口退税率等办法,可降低经常项目的盈余,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应当稳步而有效地进行金融改革,合理的金融改革时序安排,有利于发挥金融改革的协同效应。在我国金融改革时序安排上,应遵循先实行利率市场化,再逐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我国金融体系在改革过程中受到较小的外部冲击,风险更小。利率市场化是基础,是利率和汇率相互传导机制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在利率未能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国际投机资本流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资本供应量上升,将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动来缓解,当然也不能依靠利率上升阻止资本的外逃。围绕基准利率展开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是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货币市场上,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在内的市场利率水平,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头寸。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8Qy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1 我国的利率体制现状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问题。近几年,中央银行在完善利率管理体制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1 结构性缺陷突出。首先,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合理,利率水平被人为地压得很低,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利率调节作用的发挥。其次,利率结构不合理,基本上没有利率的风险结构,长短期信贷的利率档次也拉不开。最后,利率倒挂,国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利率,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倒挂。
1.2 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一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抑制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在总体上中央银行信贷规模内的资金控制价格与大部分商品市场价格调节的对立与背离;二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抑制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在金融体制上的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控制价格与开放的资金市场资金价格及民间自由信贷价格相对立与背离。
1.3 利率决定权过于集中,且调整滞后,运用不灵活。我国利率水平和结构的确定均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只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享有浮动权,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空间十分有限。受现行体制的束缚,决策程序冗长,幅度不确定,利率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4 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中央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利率集中管制,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失去关联,货币市场利率只能夹在准备金利率与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之间,使得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中,因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梗阻不畅,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释放出来。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批发,后零售。其改革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渐进式,二是力争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步形成以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2008年1月4日起,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正式运行。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这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构建,也为央行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铺平了道路。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改革利率管理机制,培育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同时要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强化金融监管制度。还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利率管理,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建设,完善利率市场化环境。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金融市场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牵涉到经济金融发展的诸多方面,且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目前,制度、法规的建设和保障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应注重相关配套改革。
2人民币汇率体制现状
从1994年开始,我国取消了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期间,我国虽然实行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是人民币相对美元汇率,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在极小的区间内波动,特别是1998年后,汇率波动极小。此间,稳定的汇率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交易基础,促进了贸易发展,但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符合我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需求。直至2005年7月21日新的汇率改革起,我国开始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参考多种主要币种的、更富弹性和更加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2010年6月19日晚,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其网站上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只有更加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使汇率更能反映供求关系和其他相关的市场信号,才能帮助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才能保证对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内外均衡。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极其重要,但是,更灵活的汇率机制需要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与其相配套,而这些工具将推动中国的收益率曲线的完善和利率形成的自由化。
只有在健全金融体系的条件下,中国才可能完全推行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市场化,才能保持稳定和增长。催促现行汇率的进一步自由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要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而在中国金融体系、政府监管部门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这一新机制之前,这一变化显得过于复杂和超前,不仅会损害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反而可能损害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
3 我国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分析
3.1 汇改前我国利率和汇率间的联动性
长期以来(2005年7月汇改前),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很低,以及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未能实现自由兑换,国际资本流动管制较为严格,导致我国利率变动对于汇率变动的传导途径不够畅通,我国利率与汇率几乎未表现出联动关系。汇率制度方面,我国长期实行盯住美元的较为固定的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不够灵活,汇率的刚性较强;利率方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虽然从1996年正式启动,至今已有十多年,但是作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还存在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
3.2 汇改后我国利率对于汇率的影响分析
直到2005年7月,新的汇率改革起,我国才开始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参考多种主要币种的、更富弹性和更加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而且,虽然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管制,有效地限制了国际投机资本在我国的流进流出,但是套利性资本通过各种手段流出流入我国还是难以避免。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随着利率与汇率间传导途径的畅通,我国利率和汇率的联动性必将有所加强,特别是我国利率变动对于汇率的影响将在此次汇改后有所体现,而不再会像汇改之前众多研究者检验所得出的结论那样,利率对汇率之间没有或者有极不明显的联动性。
4 促进利率汇率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4.1 选择适当的基准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
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发挥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意义重大:首先,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其次,利率市场化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
基准利率是指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要找到一个相对有效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市场上的其他利率都应根据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因此,我国的中央银行应选择并培育适合我国间接调控机制的基准利率,并使之市场化,同时建立有效、可靠的执行货币政策传导和调控的机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达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4.2 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深化汇率制度改革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保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和弹性,而为了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基本稳定。为了解决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增加灵活性这两个要求,可考虑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资本的自由流动已成定势,而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也不可或缺,所以灵活又弹性的汇率制度就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鉴于当前实行完全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条件还不成熟,我国目前可考虑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让人民币汇率在给定的、可接受的汇率区间自由浮动,充分反映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央行干预作为其背离浮动区间时的备用手段。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保留充分的灵活性,是一种中间的过渡的汇率形成机制。
4.3 加强宏观政策工具的搭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主要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而汇率政策由于汇率制度的特殊性几乎缺失。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汇率的弹性已经逐渐加大,灵活性不断增强,汇率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将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均衡矛盾也将变得更加尖锐,需要通过汇率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相互协调、合理搭配。譬如,当人民币面临着升值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的时候,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应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缓解热钱的涌入,同时,适时加大对存货利率调整的力度,一方面要遏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从财政政策方面,过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寻找适当的机制逐步淡出,以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作相应的结构调整,通过调低出口退税率等办法,可降低经常项目的盈余,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应当稳步而有效地进行金融改革,合理的金融改革时序安排,有利于发挥金融改革的协同效应。在我国金融改革时序安排上,应遵循先实行利率市场化,再逐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我国金融体系在改革过程中受到较小的外部冲击,风险更小。利率市场化是基础,是利率和汇率相互传导机制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在利率未能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国际投机资本流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资本供应量上升,将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动来缓解,当然也不能依靠利率上升阻止资本的外逃。围绕基准利率展开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是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货币市场上,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在内的市场利率水平,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头寸。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8Qy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