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在非液化白色膨胀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2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在非液化白色膨胀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液化白色膨胀白内障263例(285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143眼)在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前首先进行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抽液0.10~0.15 ml,B组(142眼)仅采取计划性缩小撕囊口直径,酌情联合二次撕囊、囊袋穿刺抽液、压核排液、反向撕囊对接等常规技术。观察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完美程度、虹膜损伤等级、术后次日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等级等重要指标。

结果

术中未达完美撕囊者A组22眼,B组63眼。其中在前囊处置过程中发生放射状崩裂、无法实施完美撕囊者A组3眼,B组16眼;撕囊口向切线方向撕裂、未能完美完成撕囊者A组19眼,B组47眼。≥1级虹膜损伤A组17眼,B组51眼。手术平均用时A组(9.83±2.14) min,B组(10.25±3.64) min。术后次日最佳矫正视力≥ 0.3者A组122眼、B组105眼。≥ 1级角膜水肿A组12眼,B组39眼。其他并发症(包括术中、术后前房积血、术后较明显炎症反应等) A组7眼,B组18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除手术用时外,均为P<0.01或0.05。另外,本组行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的143眼中,1次穿刺成功140眼、二次3眼。

结论

在非液化白色膨胀白内障手术中,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通过降低后房玻璃体腔压力可显著缓解晶状体前囊张力、增加前房操作空间、降低撕囊难度、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此外,本组后房玻璃体中央管穿刺成功率较既往报道明显提高,推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玻璃体后脱离极为普遍,其波及Petit氏管的玻璃体前脱离也将相当普遍,尤其是上方玻璃体。同时,玻璃体中央管容积也将因玻璃体的液化浓缩而显著扩大。另外,作者认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皮质型至少还应细分为膨化型、固化型和基本型等几个亚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其他文献
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治疗现状,并评价对其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效果,为促进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完善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88例,按患者意愿,纳入传统的自我管理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的42例患者作为一体化组.随访1年,所有患者随访前后均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A-DQOL),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外伤性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只眼)外伤性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黄斑区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变化。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80.00%,术后视力提高者占83.3%。术后mfERG显示N1波2~4环的反应密度及P1波2~5环的反应密度均高于
胰腺转移性肿瘤较为少见,通常临床表现隐匿,且无特异性,易被忽视。其中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更罕见,国内外报道仅数十例,且多为个案报道。本文报道本科近10年来仅有的2例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例1 患者女,64岁。因“左肾癌根治术后1年余,体检发现胰尾肿块7月余”入院。患者于2007年10月底发现血尿,B超示左肾区肿块,病理活检为(左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36例稳定期COPD患者依据肺功能进行分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预计值≥50%设为轻度组(21例),FEV1实测值/预计值<50%设为重度组(15例),与1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共同完成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GSRS)评分,并接受胃电图描记及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肠脂肪酸结合蛋白(Ⅰ-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