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和动物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只有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不,很多动物也能够制造和利用简单的工具。只有人类有系统的语言?动物也有。《人类为何会哭》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一种小小的排泄物:眼泪——这种排泄物也是唯一不让人感到恶心的排泄物。《人类为何会哭》认为情绪性的哭泣是人类的专属行为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悲剧艺术。
《人类为何会哭》开始于一个真实的新闻故事,德国动物园的大猩猩妈妈失去了刚出生三个月的宝宝,大猩猩一直悲伤地抱着儿子的尸体。这个画面被媒体广泛报道,很多人看后流下了眼泪。而大猩猩妈妈始终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作者由此步步论证,只有人类会流下情绪性的眼泪。当然,动物也会感到悲痛,也会对同伴的情绪做出同情反应,但是并没有确凿证据显示动物会因为情感原因而流泪。即使你看到家里的宠物流泪,那也只不过是一种生物反应,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眼睛——就像人类因为剥洋葱而流泪。
《人类为何会哭》作者迈克尔·特林布尔是伦敦大学神经病研究所名誉教授,致力于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同时也是一名精神病医生,在治疗情绪障碍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本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有趣认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解析情绪控制的机制、探索艺术灵感的起源、揭示智力进化的秘密。
人类因为情绪而流泪有什么意义?
其中一个原因正如中国人所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哭泣都是获得帮助和情感支持的有效手段。刚出生的婴儿哭声响亮,但是直到四个月才会出现眼泪。婴儿能通过哭泣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流,甚至会调整自己的哭声表达特定的意图。脑成像显示,妈妈听到婴儿的哭泣时大脑的特定区域会出现异常活动,会做出哺乳或者其他安抚行为。这就是哭泣在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结,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和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就是家庭的雏形。
在灵长类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某一个时刻,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超越了手势,人的双手得以解放。还记得开始的故事吗?大猩猩妈妈摇晃着自己死去的孩子,但是并没有哭泣。在自然界中,猿猴妈妈会时时刻刻抓住自己的孩子,几乎从不离手。但是人类妈妈不同,母子并不会时刻抱在一起,而是通过声音和面部表情进行沟通。这样妈妈就能腾出手来做别的事情。这一点对婴儿新技能的产生也很重要。人类成长所需要的时间比任何目前已知的物种都要长,其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为了掌握融入同类当中的技巧、学习生活和爱。
眼泪可以直接、明确地表达热烈的情绪状态,见证哭泣的人会因此做出反应,哭泣的一方会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研究人员让男性闻女性的眼泪,闻过之后男性的性唤起指数明显下降,睾丸酮水平也降低了。这就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女人的眼泪会让男人心软。
和所有的排泄一样,人们一般不会在大庭广众哭泣,但是在葬礼、电影院或者剧场,人们却毫不避讳地流下眼泪。葬礼或者追悼会上,在追忆逝者的时候,哭泣甚至会成为一种仪式,这再次说明哭泣在社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看电影哭泣的意义则不一样。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通过观看悲剧流下眼泪,今天人们夸奖一部电影也常常会感叹:“太好看了,我哭湿了一包纸巾!”为什么人类需要悲剧艺术来释放情绪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哲学家、文学家都有自己的角度,《人类为何会哭》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一探究竟。
研究表明,眼睛受刺激流出的眼泪和情绪性的眼泪,这两者的化学成分并不相同。情绪性眼泪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和受洋葱刺激流出的眼泪相比,观看悲剧流下的眼泪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明显更多。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压力的指示剂,如果强忍眼泪则会导致压力上升,引发疾病。
作者认为,悲剧艺术唤起的情绪,与人类的其他常见情绪大不相同。悲剧艺术唤起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与社会连接以及爱相关的情绪,同欣赏美丽的食物时的感受有些类似。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悲剧唤起情绪的过程不会起到宣泄的作用,但是能带来情绪觉醒与平静感交错的舒适感觉。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表象,我们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精密的中枢神经和大脑对万物过滤后留下印象。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产生了爱的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失落感,悲剧艺术将多种感觉融合,让我们感动落泪,这种情绪也是祖先的经历发出的历史回声。
《人类为何会哭》开始于一个真实的新闻故事,德国动物园的大猩猩妈妈失去了刚出生三个月的宝宝,大猩猩一直悲伤地抱着儿子的尸体。这个画面被媒体广泛报道,很多人看后流下了眼泪。而大猩猩妈妈始终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作者由此步步论证,只有人类会流下情绪性的眼泪。当然,动物也会感到悲痛,也会对同伴的情绪做出同情反应,但是并没有确凿证据显示动物会因为情感原因而流泪。即使你看到家里的宠物流泪,那也只不过是一种生物反应,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眼睛——就像人类因为剥洋葱而流泪。
《人类为何会哭》作者迈克尔·特林布尔是伦敦大学神经病研究所名誉教授,致力于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同时也是一名精神病医生,在治疗情绪障碍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本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有趣认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解析情绪控制的机制、探索艺术灵感的起源、揭示智力进化的秘密。
人类因为情绪而流泪有什么意义?
其中一个原因正如中国人所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哭泣都是获得帮助和情感支持的有效手段。刚出生的婴儿哭声响亮,但是直到四个月才会出现眼泪。婴儿能通过哭泣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流,甚至会调整自己的哭声表达特定的意图。脑成像显示,妈妈听到婴儿的哭泣时大脑的特定区域会出现异常活动,会做出哺乳或者其他安抚行为。这就是哭泣在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结,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和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就是家庭的雏形。
在灵长类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某一个时刻,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超越了手势,人的双手得以解放。还记得开始的故事吗?大猩猩妈妈摇晃着自己死去的孩子,但是并没有哭泣。在自然界中,猿猴妈妈会时时刻刻抓住自己的孩子,几乎从不离手。但是人类妈妈不同,母子并不会时刻抱在一起,而是通过声音和面部表情进行沟通。这样妈妈就能腾出手来做别的事情。这一点对婴儿新技能的产生也很重要。人类成长所需要的时间比任何目前已知的物种都要长,其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为了掌握融入同类当中的技巧、学习生活和爱。
眼泪可以直接、明确地表达热烈的情绪状态,见证哭泣的人会因此做出反应,哭泣的一方会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研究人员让男性闻女性的眼泪,闻过之后男性的性唤起指数明显下降,睾丸酮水平也降低了。这就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女人的眼泪会让男人心软。
和所有的排泄一样,人们一般不会在大庭广众哭泣,但是在葬礼、电影院或者剧场,人们却毫不避讳地流下眼泪。葬礼或者追悼会上,在追忆逝者的时候,哭泣甚至会成为一种仪式,这再次说明哭泣在社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看电影哭泣的意义则不一样。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通过观看悲剧流下眼泪,今天人们夸奖一部电影也常常会感叹:“太好看了,我哭湿了一包纸巾!”为什么人类需要悲剧艺术来释放情绪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哲学家、文学家都有自己的角度,《人类为何会哭》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一探究竟。
研究表明,眼睛受刺激流出的眼泪和情绪性的眼泪,这两者的化学成分并不相同。情绪性眼泪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和受洋葱刺激流出的眼泪相比,观看悲剧流下的眼泪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明显更多。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压力的指示剂,如果强忍眼泪则会导致压力上升,引发疾病。
作者认为,悲剧艺术唤起的情绪,与人类的其他常见情绪大不相同。悲剧艺术唤起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与社会连接以及爱相关的情绪,同欣赏美丽的食物时的感受有些类似。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悲剧唤起情绪的过程不会起到宣泄的作用,但是能带来情绪觉醒与平静感交错的舒适感觉。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表象,我们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精密的中枢神经和大脑对万物过滤后留下印象。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产生了爱的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失落感,悲剧艺术将多种感觉融合,让我们感动落泪,这种情绪也是祖先的经历发出的历史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