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洲民族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泛非主义。泛非主义思潮是指导非洲民族实现“非洲梦”的思想内涵。非洲地区主义是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的政策选择和 “抱团取火”的集体发展战略。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和互动的关系。从积极互动角度看,地区主义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参与进全球化进程的桥梁。从消极互动角度看,民族主义对地区主义发展的忌惮,担心地区主义的过度发展会弱化甚至消解民族主义。特别是对非洲国家而言,“先国家后民族”的民族国家构建错乱次序让非洲国家在处理主权问题上更加敏感。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对中非合作产生互动关系影响: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对非合作理念符合泛非主义的实质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非洲对中国的国际支持符合泛非主义的精神逻辑。
关键词:非洲民族主义;非洲地区主义;中非合作关系
一、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特征
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主义是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国家间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理上需要分清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内在的关联。
1. 非洲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至今国内外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内涵、术语产生的时间等仍存在分歧。研究民族主义著名学者安东尼·斯密斯认为理解民族主义的内涵逃不过现代主义、永存主义、原生主义和族群—象征主义四大范式思维。笔者认为民族主义指的是基于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生活习惯,在认同本民族的历史、现实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豪感或是集体主义情操。无论民族主义为何种定义,对民族主义的界定标准始终离不开民族主义的内涵稳定性。
民族主义的内涵稳定性指的是其内生的固有本质属性。一是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同根同源的部族生活下产生的服务于集体利益的集体意识,既民族认同感。基于共同的民族心理孕育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忠诚感,由此产生了对民族利益的追求,目的是为了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二是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民族认同感的本质内生特性驱使下,为追求民族的集体利益,维护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民族主义的外延扩展性指的是依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加之以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背景,对民族主义的内涵特性理解存在一定的语境性。换句话说,外延扩展性指的是从传统强调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我族属意识的民族主义扩展到根据现代背景强调民族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利益的现代民族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风暴席卷以来,民族主义已然开始延伸至国际维度,关注的重点从国内民族互动关系问题转向与世界整体互动的关系问题。有学者对民族主义的转变解释为,“在国际关系语境下,民族主义应该是国家间互动关系进程中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利益关系密切的意识形态”。
非洲民族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泛非主义。泛非主义的早期思想根源兴起要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近代黑人精英知识分子用文字的形式传达对奴隶贸易的不满和悲愤。这些知识精英就是泛非主义的早期先驱。需要注意的是,近代黑人精英知识分子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早期的泛非主义带有西方的追求自由和民权思想的基础。“非洲统一”的思想便从美欧地区最先萌芽,逐步延伸至非洲大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泛非主义的主要政治表现形式为泛非主义运动。杜波依斯成立的“泛非协会”是泛非主义得以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召开的三届泛非大会都向世界黑人宣扬了泛非主义理念。以恩克鲁玛、肯雅塔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泛非主义倡导者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主张更为激进。他们希望泛非主义思潮能在非洲本土真正起到引领作用,主张在非洲本土开展泛非运动,号召非洲人民站起来反抗殖民统治压迫,鼓励当地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恩科鲁玛发表的《非洲必须统一》一书首先提出了非洲要建立一个“非洲合众国”或“自由非洲国家联盟”的论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给非洲带来了多党制风潮,使得非洲民族国家构建问题突出。因此,泛非主义在这个阶段积极探索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发展道路,主张实现整个非洲大陆的一体化发展,以经济带动社会合作。1980年发布的《拉各斯宣言》和1990年签署的《阿布贾条约》旨在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借助8个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预期在2028年建立一个非洲经济共同体(AEC),实现整个非洲大陆的经济一体化蓝图。2002年非盟取代非统意味着泛非主义又步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非洲复兴梦”成为了新时期泛非主义的主要目标。2015年非盟通过了作为“非洲愿景和行动计划”的《2063年议程》,号召非洲人“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命运基础上合力建设繁荣团结的非洲”。非盟不断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南非加入“金砖国家”集团就是重要的一步。非洲国家一直以来就和中国保持友好合作,在泛非主义思潮的引领下共建南南合作的国际样板,中非间友好合作继往开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中非合作又步入一个新台阶。会上中国表示愿意将非洲《2063年议程》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将非洲渴望自主发展的复兴梦对接中国“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实现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模式。泛非主义倡导的非洲复兴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2. 非洲地区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相对于民族主义,地区主义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且不同学者对地区主义的界定仍存在分歧。国内外学者就地区主义的概念及其性质已做了诸多研究。笔者赞同罗建波从地区和整体的互动角度对地区主义予以界定。他认为“地区主义指的是一群地缘性相近的国家,为了增强各自的利益和应对地区内外的各自共同性挑战,从地区性的角度展开的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地区性”是地区认同的基础,因此需明确地区主义中“地区性”所指。庞中英指出,“地区性是指地区化程度的高低”。桑特认为地区合作是地区性构建的重要途径。地区认同直接影响了地区内国家的身份定位和利益诉求,也会对国家间友好合作施加正负向影响。因此,他提出地区性应尽可能的擴大地域范围,包括“地区空间、地区复合体、地区社会、地区共同体和地区国家”五大类。无论对地区主义如何界定,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逻辑:受地区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国家行为体在地区层面参与地区性合作,并形成地区共同价值和规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非洲民族国家建构进程的发展,非洲地区主义逐渐兴起。非洲地区主义是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的政策选择和“抱团取火”的集体发展战略。非洲地区主义的浪潮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以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揭开了非洲地区主义发展的序幕。这时候的非洲地区主义主要依托区域性经济组织从事“经贸合作”和“对外防务安排”等主要集合合作内容。例如1967年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签署《东非合作条约》成立东部非洲共同体(EAC,简称东共体),旨在加强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外交等领域的合作,协调产业发展战略以促进东部非洲国家间的集体发展。二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非洲国家在集体层面签署的《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拉下了非洲新地区主义的帘幕。非洲国家意识到彼此间合作和制度安排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的冲击,加之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国家内部结构性改革失败,非洲国家发展的紧急性迫在眉睫。新地区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非盟代替非统,以泛非主义思潮为指导加紧非洲地区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非盟于2001年正式启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以集体的智慧力量助力非洲国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消除贫困和基础设置薄弱等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实现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 二是作为非洲经济一体化支柱的非洲区域性经济组织(RECs)不再只是关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议题,而是将区域发展的目光放置向更广泛的民主、人权、集体安全、外交政策合作、环境保护、社会健康等发展问题;三是以非盟为首的非洲国际机制以维护集体安全为重点,对非洲国家的内部安全涉及到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等问题采取“介入”的“非漠视”政策 。例如,20世纪90年代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简称西共体)干预利比里亚内战。2011年非盟调停利比亚卡扎菲与反对派的冲突。遗憾的是,最终非盟还是没能阻止域外国家对利比亚战争的干涉。
二、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的互动关系—地区合作中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和互动的关系。从积极互动角度看,地区主义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参与进全球化进程的桥梁。受地区主义的影响,民族国家在地区层面寻求集体政治经济合作。民族国家在参与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时又需要权衡民族国家的主权让渡问题,对国家利益进行重新界定,对民族主义赋予新含义。从消极互动角度看,民族主义对地区主义发展的忌惮,担心地区主义的过度发展会弱化甚至消解民族主义,解构民族国家的主权,因此会对地区主义表现出抵制的发展趋势。
1. 非洲民族主义对地区主义和地区认同的影响。地区主义的载体形式主要是地区合作,民族主义对地区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其对地区合作的认同程度。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主义以及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会产生不同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对地区情感的依恋、地区身份的认可、地区价值的保有深刻影响着地区认同。地区合作的主体主要是民族国家,地区合作的目的也是民族国家为了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在地区层面实现合作共赢。因此,地区认同是民族国家在寻求地区合作中的基础。但是民族主义作为民族国家的核心认同是制约地区认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自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追求民族独立运动,建构民族国家进程以来,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逐渐实现三步走:从“封建走向开明”,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偏激走向温和”。奉行狭隘式单一民族主义的非洲民族国家已经被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席卷至国际经济发展的最外围。加之20世纪70年代非洲经历了西方国家主张的结构性改革后经济陷入低谷期,且对原宗主国经济依赖性强、生产结构单一等诸多阻碍因素,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非洲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摒弃狭隘式民族主义思维,转向奉行多元化寻求合作共赢的民族主义价值和目标认同以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学者称之为“后民族主义”。开放式、多元式和温和式的民族主义推动非洲地区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更符合当今国际合作发展潮流。非洲国家也在经历从“失败的大陆”到“充满希望的大陆”论调,非洲大陆整体发展日渐曙光。
2. 非洲地区主义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民族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认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非洲国家而言,“先国家后民族”的民族国家构建错乱次序让非洲国家在处理主权问题上更加敏感。地区主义强调地区间合作,依托的是区域性组织落实地区合作的目标和蓝图。这就意味着非洲国家需要将主权让渡给区域性组织,对一些关于经济和法律议题的事项管辖权移交给区域性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区域性组织的认同是无条件的,这对非洲国家民族认同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民族主义通过对合作风险、合作期望、合作意识形态基础等因素进行权衡认知后,才能引导民族国家做出决策以决定是否参与地区合作进程以及参与合作的程度范围等等。当把部分主权让渡区域性组织后,民族国家间的合作并不是完全站在民族主义的视角出发的,甚至会产生与民族主义诉求相违背的合作,因此会引发非洲国家担心地区主义的过度发展即产生一个“超国家性”机构会弱化甚至消解民族主义,解构民族国家的主权。因此目前非洲区域性组织面临的问题也是非洲国家对地区主义表现出抵制的负面情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非洲区域性经济组织目前发展进程拖延且缓慢。
三、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对中非合作的互动关系影响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带有非洲区域特色,对中非合作产生了区别于其他南南合作的互动影响。这也是中非关系日久弥新、行稳致远的基础所在。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对中非合作的互动关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对非合作理念符合泛非主义的实质要求。非洲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坚持泛非主义倡导的非洲一体化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实现“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自主”体现在政治上不受域外势力的干预,保持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内政独立原则;在经济上摆脱对西方原宗主国的依附,从单一型经济结构转变为多元复合型经济产业结构,完善并优化现有国家的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对非合作秉持着“五不”原则和“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正是中非间合作日久弥新的内涵基础,符合非洲国家倡导的“非洲梦”的蓝图实现。其中,“五不”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是“绝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非援助就坚持“绝不干涉内政”原则。直到今天,中国对非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自主权,提倡“非洲由非洲人民做主”的理念。反观西方对非援助无不是附加政治条件,预继续对非实施远距离干预操控的政策已经逐渐被非洲国家所抗议。其次,泛非主义倡导的“非洲合众国”蓝图关键词是“发展”,目的是以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中国对非合作的一系列项目方针精准对接非洲急需发展的经济领域,切实符合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的诉求。中非间友好合作迎来最好历史发展时期。2018年中国对非投资存量达到46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友好合作的基础与共同的历史遭遇背景和共同的发展诉求离不開关系。正因为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者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政治意识形态差异,在发展领域实现互利互惠,发展趋势日新月异。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讲话中强调的,“中非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合作发展互有需要、互有优势”。 2. 非洲对中国的国际支持符合泛非主义的精神逻辑。当今世界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单边保护主义不断蔓延,国际形势发展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大国之间竞争博弈日趋激烈。2015年南海仲裁案中美国公然挑战中国的南海领土主权。2018 年底,美国推出“2018 年对等进入西藏法案”“亚洲再保证倡议法”,对华大打“西藏牌”。2019年希拉里和美国多名政客在社交媒体上公然发声支持香港暴乱。美国就上述的一系列问题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干涉了中国的内政,挑衅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在关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非洲国家在国际上公开表明支持中国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中非共同的历史遭遇让中非人民更加珍惜独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与泛非洲主义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自觉以及维护民族独立问题的理念分不开关系。同时,非洲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延续中非“天然同盟军”的合作定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就鼎力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016年5月6日,毛里塔尼亚在南海问题上表示坚定地支持中国立场。2016年中国有7名候选人成功入选成为WTO解决争议机构选举上诉机构成员,以及2016年中国以高票当选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等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当然离不开非洲国家的鼎力支持。“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大国风范,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参考文献:
[1] [英]安东尼·斯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46-59.
[2] 刘昌明,隋聪聪.地区主义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一个分析框架[J].东岳论丛,2012,(7):118-125.
[3] 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4] 舒运国.泛非主义史1900-2002[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5-18.
[5] Kwame Nkrumah, Africa Must Unite, London: He- inement Educational Books,1963:220.
[6] 罗建波.非洲地区主义及其发展探析[J].国际论坛,2004,(3):63-68.
[7] Bjorn Hettne and Fredrik Soderbaum, “Theori- zing the Rise of Regionness”, in Shaun Breslin et al.(eds.), New Regionalism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Warwick Studies in Globalisation, Routledge,2002:38.
作者簡介:王婷(1991-),女,汉族,海南省海口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级博士生,研究方向:非洲国际关系、非洲法。
收稿日期:2019-10-10。
关键词:非洲民族主义;非洲地区主义;中非合作关系
一、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特征
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主义是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国家间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理上需要分清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内在的关联。
1. 非洲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至今国内外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内涵、术语产生的时间等仍存在分歧。研究民族主义著名学者安东尼·斯密斯认为理解民族主义的内涵逃不过现代主义、永存主义、原生主义和族群—象征主义四大范式思维。笔者认为民族主义指的是基于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生活习惯,在认同本民族的历史、现实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豪感或是集体主义情操。无论民族主义为何种定义,对民族主义的界定标准始终离不开民族主义的内涵稳定性。
民族主义的内涵稳定性指的是其内生的固有本质属性。一是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同根同源的部族生活下产生的服务于集体利益的集体意识,既民族认同感。基于共同的民族心理孕育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忠诚感,由此产生了对民族利益的追求,目的是为了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二是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民族认同感的本质内生特性驱使下,为追求民族的集体利益,维护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民族主义的外延扩展性指的是依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加之以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背景,对民族主义的内涵特性理解存在一定的语境性。换句话说,外延扩展性指的是从传统强调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我族属意识的民族主义扩展到根据现代背景强调民族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利益的现代民族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风暴席卷以来,民族主义已然开始延伸至国际维度,关注的重点从国内民族互动关系问题转向与世界整体互动的关系问题。有学者对民族主义的转变解释为,“在国际关系语境下,民族主义应该是国家间互动关系进程中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利益关系密切的意识形态”。
非洲民族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泛非主义。泛非主义的早期思想根源兴起要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近代黑人精英知识分子用文字的形式传达对奴隶贸易的不满和悲愤。这些知识精英就是泛非主义的早期先驱。需要注意的是,近代黑人精英知识分子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早期的泛非主义带有西方的追求自由和民权思想的基础。“非洲统一”的思想便从美欧地区最先萌芽,逐步延伸至非洲大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泛非主义的主要政治表现形式为泛非主义运动。杜波依斯成立的“泛非协会”是泛非主义得以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召开的三届泛非大会都向世界黑人宣扬了泛非主义理念。以恩克鲁玛、肯雅塔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泛非主义倡导者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主张更为激进。他们希望泛非主义思潮能在非洲本土真正起到引领作用,主张在非洲本土开展泛非运动,号召非洲人民站起来反抗殖民统治压迫,鼓励当地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恩科鲁玛发表的《非洲必须统一》一书首先提出了非洲要建立一个“非洲合众国”或“自由非洲国家联盟”的论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给非洲带来了多党制风潮,使得非洲民族国家构建问题突出。因此,泛非主义在这个阶段积极探索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发展道路,主张实现整个非洲大陆的一体化发展,以经济带动社会合作。1980年发布的《拉各斯宣言》和1990年签署的《阿布贾条约》旨在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借助8个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预期在2028年建立一个非洲经济共同体(AEC),实现整个非洲大陆的经济一体化蓝图。2002年非盟取代非统意味着泛非主义又步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非洲复兴梦”成为了新时期泛非主义的主要目标。2015年非盟通过了作为“非洲愿景和行动计划”的《2063年议程》,号召非洲人“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命运基础上合力建设繁荣团结的非洲”。非盟不断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南非加入“金砖国家”集团就是重要的一步。非洲国家一直以来就和中国保持友好合作,在泛非主义思潮的引领下共建南南合作的国际样板,中非间友好合作继往开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中非合作又步入一个新台阶。会上中国表示愿意将非洲《2063年议程》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将非洲渴望自主发展的复兴梦对接中国“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实现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模式。泛非主义倡导的非洲复兴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2. 非洲地区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相对于民族主义,地区主义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且不同学者对地区主义的界定仍存在分歧。国内外学者就地区主义的概念及其性质已做了诸多研究。笔者赞同罗建波从地区和整体的互动角度对地区主义予以界定。他认为“地区主义指的是一群地缘性相近的国家,为了增强各自的利益和应对地区内外的各自共同性挑战,从地区性的角度展开的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地区性”是地区认同的基础,因此需明确地区主义中“地区性”所指。庞中英指出,“地区性是指地区化程度的高低”。桑特认为地区合作是地区性构建的重要途径。地区认同直接影响了地区内国家的身份定位和利益诉求,也会对国家间友好合作施加正负向影响。因此,他提出地区性应尽可能的擴大地域范围,包括“地区空间、地区复合体、地区社会、地区共同体和地区国家”五大类。无论对地区主义如何界定,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逻辑:受地区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国家行为体在地区层面参与地区性合作,并形成地区共同价值和规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非洲民族国家建构进程的发展,非洲地区主义逐渐兴起。非洲地区主义是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的政策选择和“抱团取火”的集体发展战略。非洲地区主义的浪潮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以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揭开了非洲地区主义发展的序幕。这时候的非洲地区主义主要依托区域性经济组织从事“经贸合作”和“对外防务安排”等主要集合合作内容。例如1967年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签署《东非合作条约》成立东部非洲共同体(EAC,简称东共体),旨在加强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外交等领域的合作,协调产业发展战略以促进东部非洲国家间的集体发展。二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非洲国家在集体层面签署的《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拉下了非洲新地区主义的帘幕。非洲国家意识到彼此间合作和制度安排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的冲击,加之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国家内部结构性改革失败,非洲国家发展的紧急性迫在眉睫。新地区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非盟代替非统,以泛非主义思潮为指导加紧非洲地区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非盟于2001年正式启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以集体的智慧力量助力非洲国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消除贫困和基础设置薄弱等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实现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 二是作为非洲经济一体化支柱的非洲区域性经济组织(RECs)不再只是关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议题,而是将区域发展的目光放置向更广泛的民主、人权、集体安全、外交政策合作、环境保护、社会健康等发展问题;三是以非盟为首的非洲国际机制以维护集体安全为重点,对非洲国家的内部安全涉及到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等问题采取“介入”的“非漠视”政策 。例如,20世纪90年代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简称西共体)干预利比里亚内战。2011年非盟调停利比亚卡扎菲与反对派的冲突。遗憾的是,最终非盟还是没能阻止域外国家对利比亚战争的干涉。
二、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的互动关系—地区合作中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和互动的关系。从积极互动角度看,地区主义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参与进全球化进程的桥梁。受地区主义的影响,民族国家在地区层面寻求集体政治经济合作。民族国家在参与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时又需要权衡民族国家的主权让渡问题,对国家利益进行重新界定,对民族主义赋予新含义。从消极互动角度看,民族主义对地区主义发展的忌惮,担心地区主义的过度发展会弱化甚至消解民族主义,解构民族国家的主权,因此会对地区主义表现出抵制的发展趋势。
1. 非洲民族主义对地区主义和地区认同的影响。地区主义的载体形式主要是地区合作,民族主义对地区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其对地区合作的认同程度。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主义以及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会产生不同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对地区情感的依恋、地区身份的认可、地区价值的保有深刻影响着地区认同。地区合作的主体主要是民族国家,地区合作的目的也是民族国家为了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在地区层面实现合作共赢。因此,地区认同是民族国家在寻求地区合作中的基础。但是民族主义作为民族国家的核心认同是制约地区认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自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追求民族独立运动,建构民族国家进程以来,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逐渐实现三步走:从“封建走向开明”,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偏激走向温和”。奉行狭隘式单一民族主义的非洲民族国家已经被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席卷至国际经济发展的最外围。加之20世纪70年代非洲经历了西方国家主张的结构性改革后经济陷入低谷期,且对原宗主国经济依赖性强、生产结构单一等诸多阻碍因素,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非洲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摒弃狭隘式民族主义思维,转向奉行多元化寻求合作共赢的民族主义价值和目标认同以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学者称之为“后民族主义”。开放式、多元式和温和式的民族主义推动非洲地区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更符合当今国际合作发展潮流。非洲国家也在经历从“失败的大陆”到“充满希望的大陆”论调,非洲大陆整体发展日渐曙光。
2. 非洲地区主义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民族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认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非洲国家而言,“先国家后民族”的民族国家构建错乱次序让非洲国家在处理主权问题上更加敏感。地区主义强调地区间合作,依托的是区域性组织落实地区合作的目标和蓝图。这就意味着非洲国家需要将主权让渡给区域性组织,对一些关于经济和法律议题的事项管辖权移交给区域性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区域性组织的认同是无条件的,这对非洲国家民族认同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民族主义通过对合作风险、合作期望、合作意识形态基础等因素进行权衡认知后,才能引导民族国家做出决策以决定是否参与地区合作进程以及参与合作的程度范围等等。当把部分主权让渡区域性组织后,民族国家间的合作并不是完全站在民族主义的视角出发的,甚至会产生与民族主义诉求相违背的合作,因此会引发非洲国家担心地区主义的过度发展即产生一个“超国家性”机构会弱化甚至消解民族主义,解构民族国家的主权。因此目前非洲区域性组织面临的问题也是非洲国家对地区主义表现出抵制的负面情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非洲区域性经济组织目前发展进程拖延且缓慢。
三、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对中非合作的互动关系影响
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带有非洲区域特色,对中非合作产生了区别于其他南南合作的互动影响。这也是中非关系日久弥新、行稳致远的基础所在。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对中非合作的互动关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对非合作理念符合泛非主义的实质要求。非洲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坚持泛非主义倡导的非洲一体化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实现“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自主”体现在政治上不受域外势力的干预,保持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内政独立原则;在经济上摆脱对西方原宗主国的依附,从单一型经济结构转变为多元复合型经济产业结构,完善并优化现有国家的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对非合作秉持着“五不”原则和“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正是中非间合作日久弥新的内涵基础,符合非洲国家倡导的“非洲梦”的蓝图实现。其中,“五不”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是“绝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非援助就坚持“绝不干涉内政”原则。直到今天,中国对非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自主权,提倡“非洲由非洲人民做主”的理念。反观西方对非援助无不是附加政治条件,预继续对非实施远距离干预操控的政策已经逐渐被非洲国家所抗议。其次,泛非主义倡导的“非洲合众国”蓝图关键词是“发展”,目的是以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中国对非合作的一系列项目方针精准对接非洲急需发展的经济领域,切实符合非洲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的诉求。中非间友好合作迎来最好历史发展时期。2018年中国对非投资存量达到46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友好合作的基础与共同的历史遭遇背景和共同的发展诉求离不開关系。正因为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者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政治意识形态差异,在发展领域实现互利互惠,发展趋势日新月异。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讲话中强调的,“中非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合作发展互有需要、互有优势”。 2. 非洲对中国的国际支持符合泛非主义的精神逻辑。当今世界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单边保护主义不断蔓延,国际形势发展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大国之间竞争博弈日趋激烈。2015年南海仲裁案中美国公然挑战中国的南海领土主权。2018 年底,美国推出“2018 年对等进入西藏法案”“亚洲再保证倡议法”,对华大打“西藏牌”。2019年希拉里和美国多名政客在社交媒体上公然发声支持香港暴乱。美国就上述的一系列问题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干涉了中国的内政,挑衅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在关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非洲国家在国际上公开表明支持中国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中非共同的历史遭遇让中非人民更加珍惜独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与泛非洲主义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自觉以及维护民族独立问题的理念分不开关系。同时,非洲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延续中非“天然同盟军”的合作定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就鼎力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016年5月6日,毛里塔尼亚在南海问题上表示坚定地支持中国立场。2016年中国有7名候选人成功入选成为WTO解决争议机构选举上诉机构成员,以及2016年中国以高票当选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等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当然离不开非洲国家的鼎力支持。“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大国风范,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参考文献:
[1] [英]安东尼·斯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46-59.
[2] 刘昌明,隋聪聪.地区主义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一个分析框架[J].东岳论丛,2012,(7):118-125.
[3] 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4] 舒运国.泛非主义史1900-2002[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5-18.
[5] Kwame Nkrumah, Africa Must Unite, London: He- inement Educational Books,1963:220.
[6] 罗建波.非洲地区主义及其发展探析[J].国际论坛,2004,(3):63-68.
[7] Bjorn Hettne and Fredrik Soderbaum, “Theori- zing the Rise of Regionness”, in Shaun Breslin et al.(eds.), New Regionalism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Warwick Studies in Globalisation, Routledge,2002:38.
作者簡介:王婷(1991-),女,汉族,海南省海口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级博士生,研究方向:非洲国际关系、非洲法。
收稿日期:201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