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治疗方法,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法 将58例患儿根据新旧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新法复苏组42例和旧法复苏组16例,评价两组复苏效果,其中新法复苏按照美国儿科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主编《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复苏方案,旧法复苏按照常规方法。结果 新法复苏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3分和4~7分的发生率均低于旧法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要熟练掌握技术要领,默契配合,及时迅速抢救,严格执行新法复苏的ABCDE复苏方案,复苏后精心护理;这是保证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158-02
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娩出后1min仅有心跳却无呼吸或者尚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中枢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1]。窒息复苏能极大程度地预防窒息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争取新生儿复苏时间同时规范新生儿复苏操作方法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这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并且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005年12月~2007年11月出生的5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复苏的关键所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12月~2007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共发生新生儿窒息58例,其中轻度窒息47例,重度窒息11例。发生新生儿窒息者产妇孕龄≤37周者17例,37~42周者31例,≥42周者10例;孕妇年龄18~43岁,平均29.5岁。窒息新生儿性别:男30例,女28例。窒息原因:孕母因素(妊娠高血压症、子痫、糖尿病、出血性休克等)8例;胎儿因素(子宫内发育延缓、早产、过期产等)27例;胎盘因素(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前置胎盘等)9例;脐带因素(脐脱垂、压迫、打结、绕项等)10例;分娩因素(滞产、急产、胎位异常等)3例;原因不明确1例。
1.2方法
1.2.1分组将58例患儿根据新旧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新法复苏组42例和旧法复苏组16例,其中新法复苏按照美国儿科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主编《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复苏方案,旧法复苏按照常规方法,评价两组复苏效果。
1.2.2诊断标准选择目前广泛应用的Apgar评分法来界定临床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即按胎儿生后1min Apgar评分法判断。总体5项评分相加的满分为10分。总分8~10分为基本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本研究中正常足月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者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本方法除观察皮肤颜色外,还应详细观察呼吸、心率、肌张力和反射等,才可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判定窒息程度、复苏效果和预后的量化指标和诊断标准。
1.2.3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1)胎儿娩出后面部与全身皮肤呈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呈暗紫;呼吸表浅,不规律或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2)心跳规则、心率(80~120)次/分,或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且弱;(3)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张力松弛;(4)喉反射存在或消失。
1.3新法复苏方法
1.3.1复苏准备主治医师产前详细了解产妇身体状况,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组织好复苏小组(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护士)并在产床前等待。
1.3.2复苏设备(1)红外辐射保暖抢救台(预热);(2)供氧装置;(3)输液装置;(4)加压给氧复苏囊;(5)婴儿喉镜及婴儿气管插管导管;(6)吸引器;(7)各种吸引导管;(8)复苏用药物。
1.3.3复苏措施严格按照新生儿窒息的新法复苏ABCDE方案(A气道、B呼吸、C循环、D药物、E评估)执行复苏措施[2]。新生儿出生时需快速(30s内)评估羊水是否清、是否有呼吸或哭声、肌张力是否好、肤色是否红润、是否足月妊娠等情况,其中任何一项有异常均可快速进行初步复苏方案。擦干全身、维持体温、摆正体位,出现羊水污染的及时清理呼吸道,先口后鼻,胎粪黏稠的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最后拍打新生儿足底给予足够刺激。之后30s内快速评估呼吸、心率和皮肤颜色等,如果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则需要进行正压人工呼吸;如果心率仍<60次/min,则必须进行正压人工呼吸的同时做胸外按压30s;若心率仍<60次/min,则经气管导管或静脉迅速注射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如考虑低血容量则可给予扩容剂,首选生理盐水10mL/kg;考虑酸中毒应及时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如有严重呼吸抑制的症状且孕母分娩前4h用过麻醉药则需给予纳洛酮0.1mg/kg;若心率>60次/min,则必须进行正压人工呼吸,直至心率>100次/min、皮肤颜色变成正常红润的状态,然后继续密切监测该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有效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新生儿评分情况:新法复苏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3分和4~7分的发生率均低于旧法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凡是降低血氧浓度的因素和各种影响母体与胎儿间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因素都会造成胎儿窘迫,从而引起新生儿窒息。本研究中新法复苏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3分和4~7分的发生率均低于旧法复苏组(P<0.01或P<0.05),证明新法复苏比旧法复苏更切实有效。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导致死亡或脑病的发生,绝大多数取决于是否及时正确地采取复苏方法,而非其窒息程度。窒息复苏不仅关系到新生儿能否生存,而且关系到新生儿以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复苏必须争取时间、争分夺秒。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3.1抢救快速及时
在婴儿分娩出直到复苏结束的有限时间内,需要完成擦干身体、保暖、吸痰、给氧、必要的心脏按压、气管插管、药物使用等多个步骤。有的医务人员技术不过硬,操作动作缓慢,步骤环节不连贯,互相配合时不协调;还有的医务人员对窒息儿仅仅采取将患儿倒立拍打以刺激疗效,而忽略了气道清理、复苏囊使用和气管插管等重要步骤,反而延迟了复苏时间,失去了有效的抢救机会,造成窒息死亡[3]。所以在复苏执行中必须重视抢救的快速与及时,做到有效的复苏,正确地贯彻复苏方案。
3.2重视预防
医务人员要认真做好孕妇围产期的保健工作,详细了解孕妇及胎儿的状况,发现孕妇存在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要及时记录并报告,积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控制和预防,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病机率,尽力消除或减少各种致病因素,改善孕妇的身体状况,为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为分娩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和有利条件。
3.3正确有效地实施复苏措施
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是,进行复苏的医务人员必须已经熟练正确地掌握复苏技术,这是保证复苏有效和成功的基础,所以医务人员平时要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4]。复苏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迅速恢复窒息儿的供氧,尽力缩短窒息儿的缺氧时间,力求相关操作一次成功,确保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充足、有效的供氧。窒息儿复苏的关键环节是清理气道以保持气道通畅,所以开始进行复苏时首先要着手清理患儿的呼吸道,在胎头娩出后就要立即开始清理环节,挤净或吸除口、鼻内的黏液。在胎儿娩出后也不要急于进行拍打刺激使之呼吸,因为尚未吸净的堵塞物在患儿啼哭后更易被吸入气管,更不易清除,在娩出后给胎儿擦干羊水,摆正体位,然后用吸球吸管反复抽吸清理口咽部,保持新生儿气道通畅。
3.4复苏成功后持续监测
窒息成功复苏后的患儿应送入监护室进行复苏后监测和评估,详细观察生命体征和复苏后的机体反应,有一部分合并症如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呼吸暂停等,在此时若能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治疗,则可预防严重恶化[5]。在复苏过程中及成功后监测评估均应注意对新生儿的保暖,因为体温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均可能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监测时应及时识别间断性呼吸暂停,必要时给予新生儿人工呼吸的支持。及时准确测量心率,当心率<100次/min,无论新生儿有否自动呼吸,均应给予正压呼吸。
总之,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的关键是争分夺秒、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采取ABCDE新法复苏方案比旧法复苏效果更好。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也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徐润华,徐桂容. 现代儿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34.
[2] 杨锡强,易著文. 儿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
[3] 李一青,陈学高. 新生儿窒息前后五年救治情况分析[J]. 新生儿科杂志,2006,21(1):38-39.
[4] 陈静,郑平,唐雪曦. 儿科医生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的体会[J]. 新生儿科杂志,2007,22(1):41-42.
[5] 王凤琼.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重点和处理[J]. 医学创新研究,2007,4(21):106-107.
(收稿日期:2010-01-08)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158-02
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娩出后1min仅有心跳却无呼吸或者尚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中枢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1]。窒息复苏能极大程度地预防窒息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争取新生儿复苏时间同时规范新生儿复苏操作方法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这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并且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005年12月~2007年11月出生的5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复苏的关键所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12月~2007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共发生新生儿窒息58例,其中轻度窒息47例,重度窒息11例。发生新生儿窒息者产妇孕龄≤37周者17例,37~42周者31例,≥42周者10例;孕妇年龄18~43岁,平均29.5岁。窒息新生儿性别:男30例,女28例。窒息原因:孕母因素(妊娠高血压症、子痫、糖尿病、出血性休克等)8例;胎儿因素(子宫内发育延缓、早产、过期产等)27例;胎盘因素(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前置胎盘等)9例;脐带因素(脐脱垂、压迫、打结、绕项等)10例;分娩因素(滞产、急产、胎位异常等)3例;原因不明确1例。
1.2方法
1.2.1分组将58例患儿根据新旧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新法复苏组42例和旧法复苏组16例,其中新法复苏按照美国儿科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主编《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复苏方案,旧法复苏按照常规方法,评价两组复苏效果。
1.2.2诊断标准选择目前广泛应用的Apgar评分法来界定临床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即按胎儿生后1min Apgar评分法判断。总体5项评分相加的满分为10分。总分8~10分为基本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本研究中正常足月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者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本方法除观察皮肤颜色外,还应详细观察呼吸、心率、肌张力和反射等,才可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判定窒息程度、复苏效果和预后的量化指标和诊断标准。
1.2.3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1)胎儿娩出后面部与全身皮肤呈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呈暗紫;呼吸表浅,不规律或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2)心跳规则、心率(80~120)次/分,或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且弱;(3)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张力松弛;(4)喉反射存在或消失。
1.3新法复苏方法
1.3.1复苏准备主治医师产前详细了解产妇身体状况,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组织好复苏小组(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护士)并在产床前等待。
1.3.2复苏设备(1)红外辐射保暖抢救台(预热);(2)供氧装置;(3)输液装置;(4)加压给氧复苏囊;(5)婴儿喉镜及婴儿气管插管导管;(6)吸引器;(7)各种吸引导管;(8)复苏用药物。
1.3.3复苏措施严格按照新生儿窒息的新法复苏ABCDE方案(A气道、B呼吸、C循环、D药物、E评估)执行复苏措施[2]。新生儿出生时需快速(30s内)评估羊水是否清、是否有呼吸或哭声、肌张力是否好、肤色是否红润、是否足月妊娠等情况,其中任何一项有异常均可快速进行初步复苏方案。擦干全身、维持体温、摆正体位,出现羊水污染的及时清理呼吸道,先口后鼻,胎粪黏稠的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最后拍打新生儿足底给予足够刺激。之后30s内快速评估呼吸、心率和皮肤颜色等,如果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则需要进行正压人工呼吸;如果心率仍<60次/min,则必须进行正压人工呼吸的同时做胸外按压30s;若心率仍<60次/min,则经气管导管或静脉迅速注射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如考虑低血容量则可给予扩容剂,首选生理盐水10mL/kg;考虑酸中毒应及时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如有严重呼吸抑制的症状且孕母分娩前4h用过麻醉药则需给予纳洛酮0.1mg/kg;若心率>60次/min,则必须进行正压人工呼吸,直至心率>100次/min、皮肤颜色变成正常红润的状态,然后继续密切监测该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有效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新生儿评分情况:新法复苏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3分和4~7分的发生率均低于旧法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凡是降低血氧浓度的因素和各种影响母体与胎儿间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因素都会造成胎儿窘迫,从而引起新生儿窒息。本研究中新法复苏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3分和4~7分的发生率均低于旧法复苏组(P<0.01或P<0.05),证明新法复苏比旧法复苏更切实有效。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导致死亡或脑病的发生,绝大多数取决于是否及时正确地采取复苏方法,而非其窒息程度。窒息复苏不仅关系到新生儿能否生存,而且关系到新生儿以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复苏必须争取时间、争分夺秒。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3.1抢救快速及时
在婴儿分娩出直到复苏结束的有限时间内,需要完成擦干身体、保暖、吸痰、给氧、必要的心脏按压、气管插管、药物使用等多个步骤。有的医务人员技术不过硬,操作动作缓慢,步骤环节不连贯,互相配合时不协调;还有的医务人员对窒息儿仅仅采取将患儿倒立拍打以刺激疗效,而忽略了气道清理、复苏囊使用和气管插管等重要步骤,反而延迟了复苏时间,失去了有效的抢救机会,造成窒息死亡[3]。所以在复苏执行中必须重视抢救的快速与及时,做到有效的复苏,正确地贯彻复苏方案。
3.2重视预防
医务人员要认真做好孕妇围产期的保健工作,详细了解孕妇及胎儿的状况,发现孕妇存在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要及时记录并报告,积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控制和预防,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病机率,尽力消除或减少各种致病因素,改善孕妇的身体状况,为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为分娩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和有利条件。
3.3正确有效地实施复苏措施
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是,进行复苏的医务人员必须已经熟练正确地掌握复苏技术,这是保证复苏有效和成功的基础,所以医务人员平时要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4]。复苏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迅速恢复窒息儿的供氧,尽力缩短窒息儿的缺氧时间,力求相关操作一次成功,确保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充足、有效的供氧。窒息儿复苏的关键环节是清理气道以保持气道通畅,所以开始进行复苏时首先要着手清理患儿的呼吸道,在胎头娩出后就要立即开始清理环节,挤净或吸除口、鼻内的黏液。在胎儿娩出后也不要急于进行拍打刺激使之呼吸,因为尚未吸净的堵塞物在患儿啼哭后更易被吸入气管,更不易清除,在娩出后给胎儿擦干羊水,摆正体位,然后用吸球吸管反复抽吸清理口咽部,保持新生儿气道通畅。
3.4复苏成功后持续监测
窒息成功复苏后的患儿应送入监护室进行复苏后监测和评估,详细观察生命体征和复苏后的机体反应,有一部分合并症如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呼吸暂停等,在此时若能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治疗,则可预防严重恶化[5]。在复苏过程中及成功后监测评估均应注意对新生儿的保暖,因为体温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均可能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监测时应及时识别间断性呼吸暂停,必要时给予新生儿人工呼吸的支持。及时准确测量心率,当心率<100次/min,无论新生儿有否自动呼吸,均应给予正压呼吸。
总之,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的关键是争分夺秒、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采取ABCDE新法复苏方案比旧法复苏效果更好。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也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徐润华,徐桂容. 现代儿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34.
[2] 杨锡强,易著文. 儿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
[3] 李一青,陈学高. 新生儿窒息前后五年救治情况分析[J]. 新生儿科杂志,2006,21(1):38-39.
[4] 陈静,郑平,唐雪曦. 儿科医生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的体会[J]. 新生儿科杂志,2007,22(1):41-42.
[5] 王凤琼.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重点和处理[J]. 医学创新研究,2007,4(21):106-107.
(收稿日期: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