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资料处理发现,从2008年至今有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虽有所增加,但并不够全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对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
引言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统计,吉林省现有农村留守儿童13.2万人。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因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儿童身心健康、学习成长、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之中,易产生性格怯懦、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妥善解决他们生存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家庭因素
为了了解吉林省留守儿童现状,课题组成员将问卷发放给了留守儿童家庭和非留守儿童家庭,共发放了316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
调查显示(见表一),同时,调查显示祖父母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照料者,他们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肩负生活的重担,详见表二。
此外,文化程度总体低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显示,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占15.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0%,占一半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总和占24%,比例非常少。
在这种情况下,照料者的劳动强度和生活重担较重,知识水平大多不高,无暇顾忌也不懂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心里变化和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而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或几年回一次家,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根本起不了实际作用,因此家庭因素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因素
在目前相关制度还不能尽快改革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应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承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然而,一方面,由于中国国家教育制度的限制,学校经费的筹措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所以缺少庞大的资金支持,学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制度,每班的人数在30~40人左右,教师难以做到单个关心辅导,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和情感更难以顾忌。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追求升学率,大多数学校“唯分数主义”,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只重视学习成绩。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难以在学校得到补偿。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现代传媒,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而且由于审查制度不严格,以至于低俗和庸俗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缺乏防备的孩子,此时如果父母的监督力度不强或不加以监督,这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首先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年龄大多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是儿童人格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这个时期的儿童急需父母和社会的关爱和正确引导,可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使儿童缺失了关爱和引导,同时各地区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不同。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这对于那些缺乏控制力的留守儿童是致命的诱惑。此外,一些电影和电视充斥这各种色情、暴力和血腥镜头,这极容易影响缺乏判断力和防范的儿童。他们会通过无意识的模仿,组成一个小团体,推崇所谓的“江湖义气”“热血男儿”,如果这时的儿童受到了不良的引导,就极容易出现行为的偏差。
其次,同辈群体对其影响巨大。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群体就是同辈群体,他们大多也是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和个人情况都极为相似,他们精力充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人生中身体最健康的时期,但这个时期却是他们心理最容易出现“疾病”的时期,他们缺乏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的天生依赖感,在特定与自己经历相似的群体中,他们易获得一种社会性支持。但此时的儿童,他们还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友谊,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结成少年团伙。他们因为缺乏正式严格的管束,心灵处于空虚迷茫的状态,因此转而寻找其他心灵的支柱,迷恋网络游戏、恋爱,甚至拉帮结派、聚众斗殴,喜欢与社会上的“大哥”结交,再加上传媒对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5(3).
[2]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01).
作者简介:
曹宇(1996—),女,广东深圳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通讯作者,徐宏丽(1965—),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
吴洋(1995—),女,辽宁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基金項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分析》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
引言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统计,吉林省现有农村留守儿童13.2万人。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因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儿童身心健康、学习成长、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之中,易产生性格怯懦、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妥善解决他们生存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家庭因素
为了了解吉林省留守儿童现状,课题组成员将问卷发放给了留守儿童家庭和非留守儿童家庭,共发放了316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
调查显示(见表一),同时,调查显示祖父母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照料者,他们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肩负生活的重担,详见表二。
此外,文化程度总体低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显示,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占15.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0%,占一半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总和占24%,比例非常少。
在这种情况下,照料者的劳动强度和生活重担较重,知识水平大多不高,无暇顾忌也不懂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心里变化和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而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或几年回一次家,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根本起不了实际作用,因此家庭因素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因素
在目前相关制度还不能尽快改革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应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承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然而,一方面,由于中国国家教育制度的限制,学校经费的筹措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所以缺少庞大的资金支持,学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制度,每班的人数在30~40人左右,教师难以做到单个关心辅导,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和情感更难以顾忌。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追求升学率,大多数学校“唯分数主义”,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只重视学习成绩。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难以在学校得到补偿。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现代传媒,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而且由于审查制度不严格,以至于低俗和庸俗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缺乏防备的孩子,此时如果父母的监督力度不强或不加以监督,这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首先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年龄大多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是儿童人格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这个时期的儿童急需父母和社会的关爱和正确引导,可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使儿童缺失了关爱和引导,同时各地区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不同。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这对于那些缺乏控制力的留守儿童是致命的诱惑。此外,一些电影和电视充斥这各种色情、暴力和血腥镜头,这极容易影响缺乏判断力和防范的儿童。他们会通过无意识的模仿,组成一个小团体,推崇所谓的“江湖义气”“热血男儿”,如果这时的儿童受到了不良的引导,就极容易出现行为的偏差。
其次,同辈群体对其影响巨大。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群体就是同辈群体,他们大多也是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和个人情况都极为相似,他们精力充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人生中身体最健康的时期,但这个时期却是他们心理最容易出现“疾病”的时期,他们缺乏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的天生依赖感,在特定与自己经历相似的群体中,他们易获得一种社会性支持。但此时的儿童,他们还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友谊,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结成少年团伙。他们因为缺乏正式严格的管束,心灵处于空虚迷茫的状态,因此转而寻找其他心灵的支柱,迷恋网络游戏、恋爱,甚至拉帮结派、聚众斗殴,喜欢与社会上的“大哥”结交,再加上传媒对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5(3).
[2]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01).
作者简介:
曹宇(1996—),女,广东深圳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通讯作者,徐宏丽(1965—),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
吴洋(1995—),女,辽宁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基金項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分析》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