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青少年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的状态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位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要授人以道。在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使思想道德教育融合、渗透于教学中。
关键字: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育人,在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是同等的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克服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坚强意志,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还是值得我们探究一下。
一、把握好教材,选好渗透途径
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让学生通过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讲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文中作者用自己求学的艰苦与当时的学生相对比说明学习要勤奋、专一的道理;学习杨振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笔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突出名言警句,渗透品德教育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警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
三、结合生活实践,激发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如在教《小巷深处》这篇文章时,可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母子情深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明道理。3、促使移情。文章中母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笔者情笔者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如在学习《怀疑与学问》,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上应有怀疑精神;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的、敢于说真话的人。这些都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提高思想觉悟。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语文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参加社区调查实践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寓教育于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达到能够控制情感、主宰情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即达到“文”与“道”的有机结合。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以语文学科的优势载体,及时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材料,语文教育的传统向来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对世界、历史、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以达到“以德为先,教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字: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育人,在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是同等的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克服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坚强意志,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还是值得我们探究一下。
一、把握好教材,选好渗透途径
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让学生通过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讲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文中作者用自己求学的艰苦与当时的学生相对比说明学习要勤奋、专一的道理;学习杨振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笔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突出名言警句,渗透品德教育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警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
三、结合生活实践,激发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如在教《小巷深处》这篇文章时,可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母子情深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明道理。3、促使移情。文章中母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笔者情笔者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如在学习《怀疑与学问》,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上应有怀疑精神;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的、敢于说真话的人。这些都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提高思想觉悟。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语文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参加社区调查实践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寓教育于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达到能够控制情感、主宰情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即达到“文”与“道”的有机结合。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以语文学科的优势载体,及时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材料,语文教育的传统向来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对世界、历史、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以达到“以德为先,教文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