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须与实效同行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eng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没有这样一种课堂?没有沉闷的气氛,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乏味的讲解……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就是构建这种理想课堂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情境创设的实践中,有些教师目的不明确,方式不恰当,或只重形式,忽视内容,致使教学情境成为一个花架子,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能产生实效。笔者以为,有效的情境须与实效同行。
  
  一、情境创设应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鸟的天堂》时,开课便问“天堂是什么样的地方?”教师原以为学生会说“天堂是很美的地方”,可是没想到学生居然回答“天堂是死人去的地方”,教师顿时傻了眼。为什么教师设计的这个情境会遭遇尴尬呢?原因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天堂很美”是成年人的思维定势,在这个班的学生还没有达到理解“天堂”这个词的情感色彩和引申含义的认知水平的背景下,教师的愿望只能与教学实际背道而驰了。因此,创设情境,我们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用他们易于亲近的、易于接受的途径、方法来设计教学。而另一位教师采取让学生先观看大榕树的课件,倾听鸟儿此起彼伏的叫声,再联系课题说感受的方式来教学。在这样直观、生动的情境之下,学生立刻明白“鸟的天堂”的含义。
  情境是一把双刃剑,创设得当,课堂就会生机勃勃,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创设不当,对教学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浪费师生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有害无益。作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实际,创设出合理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应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
  
  所谓“情”即师生的主观因素(情感、兴趣、意志等);所谓“境”即客观环境因素(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和社会形象等)和学生创造性想象共同作用后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某种场景。而“创设情境”则是教师创设一种学习的诱因、制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情意。“情”与“境”的有机融合所构成的“教学情意场”,使教和学都处于放松欢愉状态,这种状态将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之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当一个学习目标达到后,兴趣削弱,活动中止,于是又要创设新的情境,激发新的兴趣,循环往复,贯穿教学的始终,这样的情境才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
  习作课上,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拿出一个黑色大袋子,神秘地在学生眼前晃了晃,问:“猜猜看,老师的手里拿着什么?猜中了,就送给你!”同学们于是兴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语,猜得不亦乐乎。在猜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袋子,说说猜测的依据是什么,怎么判断。最后,打开袋子往讲台上一倒,十几个形状各异的橙子滚了出来,立刻引来同学们的欢呼。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橙子的形状、颜色,进行剥橙子比赛,让学生品尝橙子的味道。之后再请学生根据刚才的过程写一篇关于橙子的习作。批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发现这是一学期来,学生写得最好的。
  为什么这次习作学生都能写得生动有趣呢?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始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到了情境中去,激发了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经历了“猜橙子”、“剥橙子”、“尝橙子”等环节,感受深刻,写起来当然就“下笔如有神”了。试想,假如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写一篇关于橙子的习作”,恐怕学生会认为“橙子有什么好写的?”提不起观察橙子的兴趣,那就更别谈写出高质量的习作了。看来,创设一个又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情境创设应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的创设,必须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下面这位教师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联想,把学生带进了文本,经历文本中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体会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俞伯牙痛失知音钟子期的心情,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俞伯牙,要和好朋友见面了,你会做哪些准备?”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是愉快地回答“很高兴”、“很兴奋”、“会买好吃的东西带给他”、“会刻苦练习弹琴,创作新的曲子弹给他听”、“会将一年来到处搜集的乐谱送给他”……接着教师又问:“ 好朋友去世了,那些精心准备的礼物还有用吗?”这时学生一个个神色凝重地说“好吃的东西现在没人吃了”、“美妙的乐曲没人听了”、“费尽心思搜集的乐谱没人看了”……这喜与悲的巨大反差带给学生不小的情感冲击,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由活跃变为沉默。此时,教师再顺势而导,要求学生想象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弹琴、摔琴的情景,并用文字表达出来。最后,把学生当成俞伯牙进行采访,用“俞伯牙,你为什么摔琴啊?”的问题再次创设情境,与学生对话交流,加深巩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这一片段的教学,教师用问题情境把学生带进课文,用情境渲染了气氛,让学生最深切地感悟到俞伯牙的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学生才“情动辞发”,为伯牙子期的知音相遇而乐,痛失知音而悲。可见,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方略。
  
  四、情境创设应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到其思维活动的支配和调控的,因而,我们应始终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努力做到“把孩子越教越聪明”。情境创设,也应当以此为目的。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那就不是有效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恐龙是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又一幅恐龙图片:学生读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时,出示体型巨大的马门溪龙;学生读到“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时,出示身材小巧的翼龙;学生读到“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时,出示张开血盆大口的霸王龙……在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哇”“啊”的惊叹声中,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而另一位教师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来了一场“擂台赛”,要求学生判断几组句子的对错,内容分别是:“恐龙双足有力,行动敏捷。”“恐龙性格暴躁,凶猛异常。”“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几公斤”等。同学们先是低头沉思,接着踊跃发言,纷纷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陈述理由。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恐龙是一个庞大的形态各异的家族。
  两个教师都有意识地创设了情境,也都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然而仔细分析,第一位教师创设的情境,因为没有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只是关注了“恐龙是个形态各异的家族”这一知识,而忽视了在掌握这个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得到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一堂语文课,其目的并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倘若是一堂科学课,那么这样创设情境未尝不可,但在语文课上,这样的情境明显是以直观形象代替了学生的理性思考,造成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局面。第二位教师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创设“擂台赛”的情境,几组句子的设计更是精心:在“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这个句子中故意漏掉“数”字、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这个句子中,故意漏掉“不足”两个字。学生在判断、辨析过程中不仅明白了恐龙形态各异,还感悟到了作者语言表达十分准确的写作特点,巧妙地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在一起。更妙的是,在争辩讨论的过程中,因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不同而造成观点各异,为说服他人,学生不得不反复思考、判断,并选择合适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样,就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科的特点,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前提,这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但笔者以为,既然新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那么,我们创设情境时,就应该立足于学生,这样的情境才有效,课堂教学才能与情境共舞,才能与实效同行。(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等较为单一的运算,因此抽象程度较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节课时,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获得者李培芳老师没有直接把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等探究过程,像
期刊
…… 策划人语……    课堂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老师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设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本刊策划专题,以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
期刊
人是需要相互鼓励,相互肯定的。这个学期,我以小纸条的形式走进了我班学生的心灵。我惊喜地发现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首绮丽的小诗。这种教室内的鸿雁传书,使得班级呈现出一派和谐融洽的氛围。  首先,我班上创编了一种写信的小便笺,在旁边配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在上面写下平时学习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其次,我班上还设计了统计表,由一名学生负责登记同学的“感动传单”的条数,以撰写数量的多少和被写进小
期刊
自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起,我开始写些小消息,偶尔也会在市县级报刊上发表。尽管这样走过了七八个春秋,但总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一直没有进展。平时,写起东西来,总觉得心里没底,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写起稿子来如同是一脚踩在西瓜皮上,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此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精炼的教育教学论文和新闻报道、教育通讯写作技巧,还能够通过与编辑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了解栏目风格,掌握第一手专题策划征稿要求,真可谓受
期刊
在大多数教师的心目中,“成为一名作家”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梦。平时在博客上的“信手拈来”,难登大雅之堂,更别想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培训班上,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叶存洪主任讲授的“做有研究的教师”专题讲座,为我们拨开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这层神秘面纱。  叶教授提到有的教师总是这样抱怨:“我这么忙,哪有时间搞什么研究?”的确,叶教授所说的“有的教师”确实存在,特别是当学校通知教师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时,诸如此
期刊
教研部门出台了一项新举措: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改为“小课题实验报告”,一改多年要求教师写论文的老套路,我不禁为这一举措叫好。  目前教师教研的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论文,二是教育叙事,三是课题报告。当下,似乎每所学校都有论文写作要求,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评比或者职称评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论文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所学校里真正自觉独立的写作者并不多见。教育叙事是最近几年的新生事物,而真正坚
期刊
7月,在美丽的庐山,我参加了2010年《江西教育》举办的第三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学习。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感觉就像井底之蛙猛然跳出了井底,眼前豁然开朗。此次培训的授课内容有理可依、有据可循,不仅可以提高认识,还能提升理论水平,对自己今后撰写好教育教学论文有着极大的帮助。每节课无不让我醍醐灌顶,感触颇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写好教育教学论文,不能仅靠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还要有深
期刊
★龙南县教育名片★  概况:龙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的“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场、管委会),总人口31.5万。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94所,教职工2586人,在校学生41327人。民办幼儿园100所,入园幼儿10246人。该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矿藏丰富,被誉为“世界重稀土之乡”。  理念:着力构建体制机制,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感言:办人民满意教育,既要善
期刊
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是新课程新增的一个内容。小学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其目标定位是直观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不对概念进行理性分析和阐述。因此,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它们不同的特点。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让学生来感知平移的几何特征。只是,当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如何准
期刊
开掘文本的隐性资源,精心捕捉语言训练点,营造厚实的语言场,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催化剂。在实施教学中,如果开掘文本隐性资源出现“凝滞”或需要提升时,教师不妨给学生搭个平台,让他们自由炫舞。特级教师张康桥《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中的两个片段给了我们启示。  【片段一】  师:是的,我们表面看到的林冲的确谦虚,而进入内心发现的是谨慎,他既谦虚也谨慎,武艺更是高强,所以你们觉得林冲是好汉?  生(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