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热潮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深层次应用。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重视。为此,本刊今年加大了对校长的关注力度,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已正式立项,以期通过各方人士的努力,使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校长的领导下操之有法,行之有效。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深层次应用。本文基于区域实践研究,从领导力角度提出了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新取向,系统阐述了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发展的内容维度,为教育信息化决策与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依据。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领军人物,其身份及素养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以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估的许多场合中有人提出了“校长懂教育信息化吗”的反语。[1]虽然言辞有所偏颇,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校长本人所专长的领域,其学校一般都会发展得比较好,甚至成为学校的特色。比如一个数学出身的校长,该学校的数学教学相对出色;一个艺术出身的校长,该校的艺术教育也多数富有特色。任何一个人,他的观念、视野总是受到他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其中领导者的相关能力与素养是前提和关键。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信息素养和知识背景的问题,而从深层次上分析,这其实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命题——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问题。
一、面向信息化的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为一个管理领域的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研究认为,领导力有如下内涵:(1)富有远见,能开发出清晰的未来愿景,确定前进方向,并善于把这种愿景规划与下属进行交流;(2)保持对环境、对他人需要的敏感,能对环境的限制及资源做出现实的评估,能对他人的能力有深刻了解,并及时对他人的需要与情感做出回应;(3)能够创设一种情境,使他人心情舒畅地在其中工作。[2]国内关于校长的教育领导力研究认为,校长的教育领导力构成主要包含下面五个方面:(1)文化:传递信念,潜移默化,使组织成员认同学校的使命,建立共同愿景;(2)象征:以言行影响组织成员,认清工作的方向、价值;(3)教育:诊断问题,设计教育活动;(4)人际:提高士气,鼓励合作、参与决策;(5)技术:计划、组织、协调、落实、评价。[3]
显然,这些观点主要是从领导能力角度对校长素质做出的一种规划,并没有具体涉及校长的某方面的具体素养,包括教育信息化素养及其领导力。而在校长的信息能力以及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ISTE / NCA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1)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2)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3)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4)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4]祝智庭团队(2005)在《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一文中提出了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四个方面内涵,即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其团队还展开了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结构研究,从关注校长及其领导集体出发,总结出校长及其领导集体的领导力体现在决策、管理、服务、评价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这些都为国内面向校长的信息素养及其领导力发展提供了不同层面的解释。
二、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发展的内容维度
面向信息化的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面向信息化的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作为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除了具备一般的管理能力外,更需要具备领导的能力:需要结合信息化的发展制定策略规划,需要引领信息化的革新教学与管理观念,需要培养信息化师资,需要关注信息化效益,需要领导信息化资源建设,需要关注信息化安全问题等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温州市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项目定位为面向信息化的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提升。提升方案以面向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规划能力为核心,从塑造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创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学校文化等方面,建立校长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以使其能够承担起引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能力。结合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内涵和特质,提升方案将其内涵分列于如下五个维度。
1.面向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变革: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讲座、研讨、头脑风暴等形式,帮助校长了解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现状,从而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相互促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正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的具体体现。本模块的研修也将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整合问题展开探讨。
问题化教学与教学改革: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讲座、案例研讨、故事会等形式,帮助校长了解信息化教学在课堂实现的基本模式,从而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基础,认识到问题化教学能够体现技术的有效整合。在本模块,校长们也有机会体验如何设计问题化的技术整合教学方案。
2.面向师生协同发展
信息化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模块中,通过案例、讲座、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之根本。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的出发点。校长们将研究如何创造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实现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如何将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素质,变为学校的管理。
信息化教育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模块中,通过案例、讲座、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掌握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掌握借助信息技术寻求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校长们需要认识到,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们需要在信息化系统规划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相应的计划。
3.面向学校信息化规制
信息化教育环境与学校文化建设:在本模块中,通过讲座、故事分享、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体现之一是学校的文化。校长们需要了解,如何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学校文化之间取得协调,以取得信息化的最佳效益。在本模块中,校长们也将有机会分享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学校信息化规划: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讲座、进行规划实践、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的学校领导力要求,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需要体现对效益的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相关要素进行通盘考虑。在本模块中,校长们需要根据前面诸多模块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和策略,制定出学校的信息化规划。
4.面向学校竞争力提升
在同步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体现学校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硬件建设是相交叉的。教师素养中包含教师信息素养,学校硬件建设很大一部分是信息化建设。所以,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可以说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校竞争力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某一学校超出其竞争对手的能力。在该学校与其竞争对手进行角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且能够帮助该学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获取更多的投资、生源、师资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等稀缺资源。学校的竞争力与一般学校能力的区别在于,一般学校能力是学校生存的基础,是进入竞争舞台的前提,而学校竞争力使学校在竞争舞台上脱颖而出,战胜其他竞争对手。本环节通过同伴教练、实地体验等方式,要求校长们提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实现方案,并对其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
5.面向学校信息化文化构建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独特的校本信息化文化,领导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有序、和谐、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文化;制定信息化系统规划:准确定位学校的现状,预设学校的远景目标,与全校师生达成共识,决定学校的变革,制定并实施变革,自我规划。本环节通过案例演习、故事分享、讲座、外出参观等形式,激发校长们对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文化的敏感,最终为学校变革提供“软资产”。
从领导学的角度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校长没有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念和良好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就不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就不可能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机制,就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不仅要走弯路,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信息化教育的境地。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当一个集体的发展几乎取决于某个人时,其实是蕴含着某种危险的。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及其发展建设问题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个新命题,值得更多的期待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论坛争锋.校长懂教育信息化吗[EB/OL].http://bbs.eduol.cn/dispbbs.asp?boardid= 39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热潮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深层次应用。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重视。为此,本刊今年加大了对校长的关注力度,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已正式立项,以期通过各方人士的努力,使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校长的领导下操之有法,行之有效。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深层次应用。本文基于区域实践研究,从领导力角度提出了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新取向,系统阐述了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发展的内容维度,为教育信息化决策与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依据。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领军人物,其身份及素养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以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估的许多场合中有人提出了“校长懂教育信息化吗”的反语。[1]虽然言辞有所偏颇,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校长本人所专长的领域,其学校一般都会发展得比较好,甚至成为学校的特色。比如一个数学出身的校长,该学校的数学教学相对出色;一个艺术出身的校长,该校的艺术教育也多数富有特色。任何一个人,他的观念、视野总是受到他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其中领导者的相关能力与素养是前提和关键。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信息素养和知识背景的问题,而从深层次上分析,这其实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命题——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问题。
一、面向信息化的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为一个管理领域的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研究认为,领导力有如下内涵:(1)富有远见,能开发出清晰的未来愿景,确定前进方向,并善于把这种愿景规划与下属进行交流;(2)保持对环境、对他人需要的敏感,能对环境的限制及资源做出现实的评估,能对他人的能力有深刻了解,并及时对他人的需要与情感做出回应;(3)能够创设一种情境,使他人心情舒畅地在其中工作。[2]国内关于校长的教育领导力研究认为,校长的教育领导力构成主要包含下面五个方面:(1)文化:传递信念,潜移默化,使组织成员认同学校的使命,建立共同愿景;(2)象征:以言行影响组织成员,认清工作的方向、价值;(3)教育:诊断问题,设计教育活动;(4)人际:提高士气,鼓励合作、参与决策;(5)技术:计划、组织、协调、落实、评价。[3]
显然,这些观点主要是从领导能力角度对校长素质做出的一种规划,并没有具体涉及校长的某方面的具体素养,包括教育信息化素养及其领导力。而在校长的信息能力以及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ISTE / NCA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1)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2)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3)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4)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4]祝智庭团队(2005)在《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一文中提出了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四个方面内涵,即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其团队还展开了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结构研究,从关注校长及其领导集体出发,总结出校长及其领导集体的领导力体现在决策、管理、服务、评价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这些都为国内面向校长的信息素养及其领导力发展提供了不同层面的解释。
二、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发展的内容维度
面向信息化的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面向信息化的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作为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除了具备一般的管理能力外,更需要具备领导的能力:需要结合信息化的发展制定策略规划,需要引领信息化的革新教学与管理观念,需要培养信息化师资,需要关注信息化效益,需要领导信息化资源建设,需要关注信息化安全问题等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温州市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项目定位为面向信息化的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提升。提升方案以面向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规划能力为核心,从塑造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创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学校文化等方面,建立校长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以使其能够承担起引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能力。结合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内涵和特质,提升方案将其内涵分列于如下五个维度。
1.面向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变革: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讲座、研讨、头脑风暴等形式,帮助校长了解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现状,从而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相互促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正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的具体体现。本模块的研修也将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整合问题展开探讨。
问题化教学与教学改革: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讲座、案例研讨、故事会等形式,帮助校长了解信息化教学在课堂实现的基本模式,从而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基础,认识到问题化教学能够体现技术的有效整合。在本模块,校长们也有机会体验如何设计问题化的技术整合教学方案。
2.面向师生协同发展
信息化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模块中,通过案例、讲座、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之根本。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的出发点。校长们将研究如何创造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实现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如何将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素质,变为学校的管理。
信息化教育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模块中,通过案例、讲座、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掌握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掌握借助信息技术寻求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校长们需要认识到,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们需要在信息化系统规划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相应的计划。
3.面向学校信息化规制
信息化教育环境与学校文化建设:在本模块中,通过讲座、故事分享、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体现之一是学校的文化。校长们需要了解,如何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学校文化之间取得协调,以取得信息化的最佳效益。在本模块中,校长们也将有机会分享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学校信息化规划: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讲座、进行规划实践、研讨等形式,帮助校长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的学校领导力要求,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需要体现对效益的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相关要素进行通盘考虑。在本模块中,校长们需要根据前面诸多模块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和策略,制定出学校的信息化规划。
4.面向学校竞争力提升
在同步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体现学校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硬件建设是相交叉的。教师素养中包含教师信息素养,学校硬件建设很大一部分是信息化建设。所以,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可以说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校竞争力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某一学校超出其竞争对手的能力。在该学校与其竞争对手进行角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且能够帮助该学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获取更多的投资、生源、师资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等稀缺资源。学校的竞争力与一般学校能力的区别在于,一般学校能力是学校生存的基础,是进入竞争舞台的前提,而学校竞争力使学校在竞争舞台上脱颖而出,战胜其他竞争对手。本环节通过同伴教练、实地体验等方式,要求校长们提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实现方案,并对其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
5.面向学校信息化文化构建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独特的校本信息化文化,领导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有序、和谐、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文化;制定信息化系统规划:准确定位学校的现状,预设学校的远景目标,与全校师生达成共识,决定学校的变革,制定并实施变革,自我规划。本环节通过案例演习、故事分享、讲座、外出参观等形式,激发校长们对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文化的敏感,最终为学校变革提供“软资产”。
从领导学的角度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校长没有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念和良好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就不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就不可能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机制,就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不仅要走弯路,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信息化教育的境地。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当一个集体的发展几乎取决于某个人时,其实是蕴含着某种危险的。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及其发展建设问题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个新命题,值得更多的期待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论坛争锋.校长懂教育信息化吗[EB/OL].http://bbs.eduol.cn/dispbbs.asp?boardid=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