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陆家嘴地铁站一号口出站步行三分钟,或是从东昌路轮渡码头下船步行十分钟,旁边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从商场的大玻璃窗望出去可以看到无敌的浦江夜景,这就是正大广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乎不可能再有被复制的可能——这似乎是浦东许多投资项目普遍的特点:没有前车之鉴,只有独一无二。
我们已经习惯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有这样一处不见天日便可购物、吃饭、跳舞、看电影、打电动,甚至玩溜冰的极乐世界,然而,这样一个正大广场,并不是天然就在那里的。或许有人会说,这样钻石级别的地段,已经不需要经营者再拥有规划的智慧,只要有坐等着数钱的耐心。当我们见到今天的正大广场中如织的人流,也许不能相信,实际上,仅仅在三年前,商场中的商铺空置率仍然接近40%,十三层的商场,六层以上几乎完全空置。对一个大型的“销品茂”(Shopping Mall)来说,这意味着铁板钉钉的亏损。比起鲜花拥簇的当下,回忆总是显得黯淡,也不太真实。回顾正大的历史,其发展曲折令人想起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里讲述的那个故事:我们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而所谓的“浦东奇迹”就像世界上绝大多数奇迹一样,只不过是探索和努力的累积。
一张完全空白的规划纸,很容易激起人们要创造“顶级某某中心”的雄心壮志。在正大广场2002年正式开业之前,它最初的定位也是如此——顶级购物中心。而对于什么是顶级,是顶级的消费者?还是顶级的品牌商?是国内顶级?还是国际顶级?国内的消费群体是否已经拥有顶级的购买力?国际顶级品牌又是否有胃口入驻前景不明的新开发区?以“顶级”为关键词的定位,不仅内涵匮乏,外延模糊,显然也缺乏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诚意。当时,写字楼聚集在上证交易所附近,光顾正大广场的大多是外地观光客,消费能力不强,故商场被迫接受连年亏损。这其中固然有周边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原因,更大一部分的责任应该归结于决策层的审慎不足。
幸运的是,正大广场并没有因此以倒闭或被收购收场。这固然有集团坚定的投资决心作支撑,更重要的恐怕是因为它在地价上的盈利已经大大超过了大家的预期,这一次,身体又跑在了灵魂前面。根据戴维斯市场研究及开发顾问部提供的数据,2005年“浦东中央商务区”甲级写字楼租金比1999年同比增长了接近60%,而“浦西非中央商务区”甲级写字楼租金仅比1999年同比增长了20%多。正大广场,显然坐落于表现最好的“浦东中央商务区”范围之内。由此,正大广场落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在地产界得到的好评,远远多于在商业界得到的敬佩。业内人士曾多次评论说,这个项目从1996年拿到土地后,其地价的升值大大超过了购物中心本身的盈利(如果有的话),因此堪称地产运营的典型成功案例。如此剑走偏锋的赞许,对公司的管理层来说,某种程度上,无异于一种羞辱。
尽管“时势造英雄”在大多数时候更接近真相,仍然有一个人,在正大广场扭亏为赢的战场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忽视,那就是司徒文聪。在2005年正大集团决策层引进他为正大广场总裁之前,他已经是打造过“新天地”的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委托美国和新加坡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进行调查,发现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缺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有大批的娱乐项目和餐饮项目的购物中心。给司徒文聪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第一,上海中产阶层消费能力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人群;第二,上海还没有一个可供家庭周末消费的固定去处,算上长风公园,西郊动物园和外滩,被提及率也只有10%多一点。第三,在国内ESPRIT、艾格和佐丹奴等品牌是大部分人购物的品牌,但这些仅仅是国际市场上的末流品牌,而如今国际上非常受欢迎的fast fashion品牌,国内基本没有形成气候。据分析,服装平均每天的贬值幅度为0.7%,因此H&M才会提出像麦当劳一样消费时装。这种风尚在国内的认同,应该由具有前瞻性的“销品茂”来引领。
一般说来,商业地产是经济增长的产物,在城市发展中后期,尤其当居民自住房比例提升,社区慢慢完善,商务区域渐渐成熟,经济模式会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这份调查让正大广场的决策层瞄准了购买力逐步提升,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的城市“新中产阶级”,这正是从“图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的标志。
就这样,一个好像曾经要和南京西路恒隆广场一较高下的“顶级购物中心”,灵活地转舵成一处面向中产家庭的消费、娱乐、生活中心,先后引进室内真冰溜冰场、KTV、健身馆、美容美体馆等设施,临江餐厅星罗棋布,短短半年时间内,就陆续引入了Zara、H&M、汤姆小熊、玩具反斗城等一批国际服装、娱乐、玩具品牌,空置率从40%下降到了1%。如今,正大广场已经成为中产家庭周末的重要休闲场所,人流量比原来上升一倍以上,收入比原来增加两倍以上,持续增加的浦西客源足以证明它已经突破了地域的边界,不仅仅是浦东的正大,还是整个上海的正大。现在它已经可以理直气壮地甩掉“炒地暴发”的闲言碎语,成为商业运作历史上的一个精彩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正大不仅让自己的灵魂跟上了脚步,更可以作为外资集团和浦东开发区之间排异、磨合,乃至互相增进的典型故事。
2008年下半年,司徒文聪功成身退,离开正大,成为美国黑石基金在中国的资产管理运作负责人,正大决策层再次易主,一时,黑石意图收购正大以及正大辟谣的种种消息甚嚣尘上。2002年,2005年,2008年,好像每隔三年,正大广场就会面临一些重大的变动和挑战。在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商业界,没有一劳永逸,也没有坐吃山空,正大必须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来对应浦东的变化,上海的变化,乃至全球的变化。与其说经济的本质是周期性,不如说经济的本质是不可逆。开弓没有回头箭,谁都不会有旁门,左径,回头路,谁都不会有真正的导师,先知,大风大浪中,凭的只能是对局势判断的果决,和对消费者的诚意。
我们已经习惯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有这样一处不见天日便可购物、吃饭、跳舞、看电影、打电动,甚至玩溜冰的极乐世界,然而,这样一个正大广场,并不是天然就在那里的。或许有人会说,这样钻石级别的地段,已经不需要经营者再拥有规划的智慧,只要有坐等着数钱的耐心。当我们见到今天的正大广场中如织的人流,也许不能相信,实际上,仅仅在三年前,商场中的商铺空置率仍然接近40%,十三层的商场,六层以上几乎完全空置。对一个大型的“销品茂”(Shopping Mall)来说,这意味着铁板钉钉的亏损。比起鲜花拥簇的当下,回忆总是显得黯淡,也不太真实。回顾正大的历史,其发展曲折令人想起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里讲述的那个故事:我们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而所谓的“浦东奇迹”就像世界上绝大多数奇迹一样,只不过是探索和努力的累积。
一张完全空白的规划纸,很容易激起人们要创造“顶级某某中心”的雄心壮志。在正大广场2002年正式开业之前,它最初的定位也是如此——顶级购物中心。而对于什么是顶级,是顶级的消费者?还是顶级的品牌商?是国内顶级?还是国际顶级?国内的消费群体是否已经拥有顶级的购买力?国际顶级品牌又是否有胃口入驻前景不明的新开发区?以“顶级”为关键词的定位,不仅内涵匮乏,外延模糊,显然也缺乏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诚意。当时,写字楼聚集在上证交易所附近,光顾正大广场的大多是外地观光客,消费能力不强,故商场被迫接受连年亏损。这其中固然有周边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原因,更大一部分的责任应该归结于决策层的审慎不足。
幸运的是,正大广场并没有因此以倒闭或被收购收场。这固然有集团坚定的投资决心作支撑,更重要的恐怕是因为它在地价上的盈利已经大大超过了大家的预期,这一次,身体又跑在了灵魂前面。根据戴维斯市场研究及开发顾问部提供的数据,2005年“浦东中央商务区”甲级写字楼租金比1999年同比增长了接近60%,而“浦西非中央商务区”甲级写字楼租金仅比1999年同比增长了20%多。正大广场,显然坐落于表现最好的“浦东中央商务区”范围之内。由此,正大广场落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在地产界得到的好评,远远多于在商业界得到的敬佩。业内人士曾多次评论说,这个项目从1996年拿到土地后,其地价的升值大大超过了购物中心本身的盈利(如果有的话),因此堪称地产运营的典型成功案例。如此剑走偏锋的赞许,对公司的管理层来说,某种程度上,无异于一种羞辱。
尽管“时势造英雄”在大多数时候更接近真相,仍然有一个人,在正大广场扭亏为赢的战场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忽视,那就是司徒文聪。在2005年正大集团决策层引进他为正大广场总裁之前,他已经是打造过“新天地”的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委托美国和新加坡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进行调查,发现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缺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有大批的娱乐项目和餐饮项目的购物中心。给司徒文聪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第一,上海中产阶层消费能力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人群;第二,上海还没有一个可供家庭周末消费的固定去处,算上长风公园,西郊动物园和外滩,被提及率也只有10%多一点。第三,在国内ESPRIT、艾格和佐丹奴等品牌是大部分人购物的品牌,但这些仅仅是国际市场上的末流品牌,而如今国际上非常受欢迎的fast fashion品牌,国内基本没有形成气候。据分析,服装平均每天的贬值幅度为0.7%,因此H&M才会提出像麦当劳一样消费时装。这种风尚在国内的认同,应该由具有前瞻性的“销品茂”来引领。
一般说来,商业地产是经济增长的产物,在城市发展中后期,尤其当居民自住房比例提升,社区慢慢完善,商务区域渐渐成熟,经济模式会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这份调查让正大广场的决策层瞄准了购买力逐步提升,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的城市“新中产阶级”,这正是从“图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的标志。
就这样,一个好像曾经要和南京西路恒隆广场一较高下的“顶级购物中心”,灵活地转舵成一处面向中产家庭的消费、娱乐、生活中心,先后引进室内真冰溜冰场、KTV、健身馆、美容美体馆等设施,临江餐厅星罗棋布,短短半年时间内,就陆续引入了Zara、H&M、汤姆小熊、玩具反斗城等一批国际服装、娱乐、玩具品牌,空置率从40%下降到了1%。如今,正大广场已经成为中产家庭周末的重要休闲场所,人流量比原来上升一倍以上,收入比原来增加两倍以上,持续增加的浦西客源足以证明它已经突破了地域的边界,不仅仅是浦东的正大,还是整个上海的正大。现在它已经可以理直气壮地甩掉“炒地暴发”的闲言碎语,成为商业运作历史上的一个精彩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正大不仅让自己的灵魂跟上了脚步,更可以作为外资集团和浦东开发区之间排异、磨合,乃至互相增进的典型故事。
2008年下半年,司徒文聪功成身退,离开正大,成为美国黑石基金在中国的资产管理运作负责人,正大决策层再次易主,一时,黑石意图收购正大以及正大辟谣的种种消息甚嚣尘上。2002年,2005年,2008年,好像每隔三年,正大广场就会面临一些重大的变动和挑战。在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商业界,没有一劳永逸,也没有坐吃山空,正大必须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来对应浦东的变化,上海的变化,乃至全球的变化。与其说经济的本质是周期性,不如说经济的本质是不可逆。开弓没有回头箭,谁都不会有旁门,左径,回头路,谁都不会有真正的导师,先知,大风大浪中,凭的只能是对局势判断的果决,和对消费者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