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玄武纪写作小组上了两次课,看了大约120篇同学的作业,讲了《类型小说的混搭》和《大陆新武侠简史》两个题目,如此集中地阅读武侠和思考武侠,对我来说,都算罕有的了。同学能学到多少,老实说,作为一个老教师,其实并不太抱乐观的期待——年轻人总是自信满满,许多经验从知道到相信,从了解到应用,其实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反倒是我自己,似乎从中颇学到了一点东西。
首先,树本清源,让创作回归到故事中去。
通俗文学首先需要的是讲故事,而不是人性;首先需要的情节,而不是形式。技巧、深度,这些都是很好的,但都需要放在故事所搭建的平台上去。故事要吸引读者,最重要的是“创新”,而这个创新应该是一个非常智慧化的东西,应当贯穿于故事的始终。所以,它不可以仅仅是一个叙事角度的变化、一个故事结构的变形——这种创新对于作者来说,也许饶有兴趣,充满游戏的快感,但对于读者,只是一种小聪明而已。
读者需要阅读故事,而需要故事的原因,则是需要去体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所以,最有效的创新,其实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古龙之所以有别于金庸,不仅仅是因为他按句分行的独特的古龙体,更在于他所创造的那个孤独的、充满悬念和诗意的江湖。
所以这种创新必须是一以贯之的。你有了一个作为起点的点子,就需要在之后的故事中,不断由这个点子去衍生新的发展。那需要我们不断地收集资料、建构情节、压榨自己,所需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将是按几何倍数增长的。
我们这些大陆新武侠的作者,过去往往把创新的力度用在了小说形式的多样性和人性深度的挖掘上,在这两点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江湖构架而言,却都在因袭前辈,因此显得保守和事倍功半。
其次,放松心情,不要把武侠当做唯一信仰。
在两次学习中,很多同学把武侠当成了一种信仰,不求回报、不问得失,把继承武侠、振兴武侠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和我们这一群老作者年轻时一样。
那令人很感动,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第一,武侠只是一种普通的文学类型,其实换个角度看,它和玛丽苏的言情小说和YY的奇幻小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武侠没那么容易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拍古装片干吗?要拍古装片,就绕不开武侠;第三,写东西这种事和追女生一样,越在意,其实越表达不好。
因为把武侠看得太重,很多同学在创作中都存在着过度精致化的写法。但其实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也许根本没那么在意你的细节。你的文笔没有太大问题,通顺流畅之外,过度纤巧的炼字,也许我根本看不出来。
还是像第一条所说的:读者读一个故事,首先要看的是情节。我们看《神雕侠侣》的时候,第一遍也是迫不及待地要看小龙女和杨过是否在一起了;第二遍才开始想“啊那万恶的封建礼教对于爱情的扼杀”。
反复炼字,以致于作品进展缓慢。每次都有同学无法准时上交作业,而后来即使再补交上来,我也都看得潦草,甚至有没看的。
我也是一个写作过于精细的人。写东西,常常一个开头写了十几二十遍,《墓法墓天》不断修改、越写越慢,其实也经历了惨痛的人气流失。
但武侠小说其实只是通俗文学而已,通俗文学应当是茶余饭后,让人放松和娱乐的,最后若能有一点精神和知识上的收获,也应该是副产品而已。它不应该那么紧张,写作的人更应该放松地写。在读者最喜欢这个故事的时候,尽可能快写、多写,让更多的读者去接触它、接受它,保护读者对他的热情。
而自然大胆地写,也许才能逼出自己最本真、独特的东西,也因此更有生命力。
最后,正视天赋的差距,找到自己的路。
当所有人的作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能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天赋的差异。有的人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已经惊才绝艳;有的人天赋平平,即使已经不年轻了,也并没能脱颖而出。
“天赋不足。”我在下这样的断言的时候,其实有的时候,我会想,我在更了不起的大神面前,是不是也会被这样判定呢?
想到这样的场景,即使是身处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会觉得羞耻和难过。如果是写《反骨仔》的时候,我大概会狞笑说“我不相信”;如果是写《妖杀》的时候,我大概会握紧我的笔,做好了以笔为刀,誓不回头的打算。
可惜我现在终于已经知道,现实不会因为梦想美好而变好,它只会视我们为梦想付出的努力而改变。
认清自己和他人在天赋上的差距,承认这种差距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其实是有所斟酌、取舍。自己擅长的到底是什么,自己的缺陷到底是什么?是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也许那才是一切努力的正确起点。
正视天赋的差距,不是让人认命,也不是让人逃避,而是让人更高效地将自己的天赋、时间,都用在最恰当的地方。
回顾我十几年来的创作历程,我经常会有所感触的是:时间终究是改变了我。我曾经为此感到失望,后来渐渐开始接受这一点,可是一不小心,又过度成了个有点暮气沉沉的大叔。这两次写作课,在打磨同学的同时,无意之中,似乎我身上的尘土,也蹭掉了不少。
少年人应有少年的锐气,而年岁增长,锐气渐失,令人遗憾的同时,其实也终究在我身上积淀下了一点东西。而我将来要做的,其实就是把那些珍贵的积淀,用得更好,从而创造出属于现在的我的作品。
那,大概也会很有趣吧。
反倒是我自己,似乎从中颇学到了一点东西。
首先,树本清源,让创作回归到故事中去。
通俗文学首先需要的是讲故事,而不是人性;首先需要的情节,而不是形式。技巧、深度,这些都是很好的,但都需要放在故事所搭建的平台上去。故事要吸引读者,最重要的是“创新”,而这个创新应该是一个非常智慧化的东西,应当贯穿于故事的始终。所以,它不可以仅仅是一个叙事角度的变化、一个故事结构的变形——这种创新对于作者来说,也许饶有兴趣,充满游戏的快感,但对于读者,只是一种小聪明而已。
读者需要阅读故事,而需要故事的原因,则是需要去体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所以,最有效的创新,其实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古龙之所以有别于金庸,不仅仅是因为他按句分行的独特的古龙体,更在于他所创造的那个孤独的、充满悬念和诗意的江湖。
所以这种创新必须是一以贯之的。你有了一个作为起点的点子,就需要在之后的故事中,不断由这个点子去衍生新的发展。那需要我们不断地收集资料、建构情节、压榨自己,所需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将是按几何倍数增长的。
我们这些大陆新武侠的作者,过去往往把创新的力度用在了小说形式的多样性和人性深度的挖掘上,在这两点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江湖构架而言,却都在因袭前辈,因此显得保守和事倍功半。
其次,放松心情,不要把武侠当做唯一信仰。
在两次学习中,很多同学把武侠当成了一种信仰,不求回报、不问得失,把继承武侠、振兴武侠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和我们这一群老作者年轻时一样。
那令人很感动,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第一,武侠只是一种普通的文学类型,其实换个角度看,它和玛丽苏的言情小说和YY的奇幻小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武侠没那么容易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拍古装片干吗?要拍古装片,就绕不开武侠;第三,写东西这种事和追女生一样,越在意,其实越表达不好。
因为把武侠看得太重,很多同学在创作中都存在着过度精致化的写法。但其实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也许根本没那么在意你的细节。你的文笔没有太大问题,通顺流畅之外,过度纤巧的炼字,也许我根本看不出来。
还是像第一条所说的:读者读一个故事,首先要看的是情节。我们看《神雕侠侣》的时候,第一遍也是迫不及待地要看小龙女和杨过是否在一起了;第二遍才开始想“啊那万恶的封建礼教对于爱情的扼杀”。
反复炼字,以致于作品进展缓慢。每次都有同学无法准时上交作业,而后来即使再补交上来,我也都看得潦草,甚至有没看的。
我也是一个写作过于精细的人。写东西,常常一个开头写了十几二十遍,《墓法墓天》不断修改、越写越慢,其实也经历了惨痛的人气流失。
但武侠小说其实只是通俗文学而已,通俗文学应当是茶余饭后,让人放松和娱乐的,最后若能有一点精神和知识上的收获,也应该是副产品而已。它不应该那么紧张,写作的人更应该放松地写。在读者最喜欢这个故事的时候,尽可能快写、多写,让更多的读者去接触它、接受它,保护读者对他的热情。
而自然大胆地写,也许才能逼出自己最本真、独特的东西,也因此更有生命力。
最后,正视天赋的差距,找到自己的路。
当所有人的作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能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天赋的差异。有的人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已经惊才绝艳;有的人天赋平平,即使已经不年轻了,也并没能脱颖而出。
“天赋不足。”我在下这样的断言的时候,其实有的时候,我会想,我在更了不起的大神面前,是不是也会被这样判定呢?
想到这样的场景,即使是身处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会觉得羞耻和难过。如果是写《反骨仔》的时候,我大概会狞笑说“我不相信”;如果是写《妖杀》的时候,我大概会握紧我的笔,做好了以笔为刀,誓不回头的打算。
可惜我现在终于已经知道,现实不会因为梦想美好而变好,它只会视我们为梦想付出的努力而改变。
认清自己和他人在天赋上的差距,承认这种差距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其实是有所斟酌、取舍。自己擅长的到底是什么,自己的缺陷到底是什么?是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也许那才是一切努力的正确起点。
正视天赋的差距,不是让人认命,也不是让人逃避,而是让人更高效地将自己的天赋、时间,都用在最恰当的地方。
回顾我十几年来的创作历程,我经常会有所感触的是:时间终究是改变了我。我曾经为此感到失望,后来渐渐开始接受这一点,可是一不小心,又过度成了个有点暮气沉沉的大叔。这两次写作课,在打磨同学的同时,无意之中,似乎我身上的尘土,也蹭掉了不少。
少年人应有少年的锐气,而年岁增长,锐气渐失,令人遗憾的同时,其实也终究在我身上积淀下了一点东西。而我将来要做的,其实就是把那些珍贵的积淀,用得更好,从而创造出属于现在的我的作品。
那,大概也会很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