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童年的朋友》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全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外祖母的乐观、坚毅和慈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有位同行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让文中的外祖母做你的外祖母,你愿意吗?你喜欢吗?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结合文中描写外祖母的相关具体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想法或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显然是想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品读和理解文中的语言,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文中的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从而打开体会文章主题的突破口。
此话题一公布,学生顿时来了兴致,经过一段时间兴奋地思考和讨论后,话声鹊起。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当时是这样说的——我愿意让文中的外祖母做我的外祖母。因为从课文中“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一句中的“你小点声说”可以看出外祖母为了不让妈妈知道“我”打破了牛奶瓶子,所以让“我”小点声说。就像我的外祖母,我犯了错误,外祖母也会帮我瞒着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我,所以我愿意让文中的外祖母做我的外祖母。
结果老师的评价语是:“你感受到的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的外祖母,我也为你有这样的外祖母而感到高兴,请坐。”对于这位同学的发言,教师能这样评价和引导吗?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过于草率和简单。
文中在描写外祖母所说的这两句话之前有一句对“我”母亲睡觉姿势的描写,很显然这句看上去和上下文联系不大的话并不是多余的。“你小点声说!”正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怕吵醒母亲吗?显然不是,因为之前说了那么多话也没有要求“我”小声说。一个原因,只能是怕被“我”母亲知道了这件事。但是这位学生却没有体会到文中的外祖母也不是一味在袒护,因为这两句话里有责备和批评的意思。
也许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学生没有体会到文中外祖母话语中的责备和批评的意味,所以他在发言中说:“就像我的外祖母,我犯了错误,外祖母也会帮我瞒着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我。”那他为什么体会不到这种责备和批评的意思呢?他为什么说出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呢?难道原因仅仅是他不理解文中外祖母所说的那两句话吗?显然不是,这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日常生活中,由于他外祖母的溺爱,这位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中形成了一种理直气壮的偏执认识——当我犯了错误,理解我、不责怪不批评我的人就是对我好的人。所以在发言中他说出这样的生活体验。这种习惯性的偏执的生活认识和价值取向自然会让他很容易地感受到文中外祖母对孩子关心和疼爱的一面,同时也很难体会到话语中所隐含的责备和批评的一面。
体现在学生发言中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吗?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吗?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只是纯粹地为再现教案和达成知识目标而进行引导,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它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发展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成了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的引导者。“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还从何谈起?所以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成长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道义上的责任,特别是当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时,绝不放任!
那么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偏差该如何引导呢?我觉得可采用以这位学生发言为主,其余同学发言作为补充的形式继续展开师生的对话,进行这样的引导:
(1)坦率、真诚的你从文中感受到的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的外祖母。不过既然文中的外祖母不想让母亲知道这件事,那她为什么还要对我提起这件事并说“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打破了”呢?
(2)你真聪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也犯了这样一个同样的错误,你也希望你的外祖母像她那样教育你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但是如果你的外祖母只是一味的帮你瞒着父母,也不批评和教育你,那么你觉得这种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4)教师顺势总结: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感谢那些疼爱,关心我们的人,我们同样也要感激那些曾经批评和教育过我们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的搀扶,我们才会健康快乐地走在铺满鲜花的阳光大道上!
这样的引导既达到了那位同行话题设计的目的,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了批评教育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从而扭转了该生精神世界中那种偏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我也相信,这种在师生真诚对话过程中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思想光芒,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陈海,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有位同行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让文中的外祖母做你的外祖母,你愿意吗?你喜欢吗?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结合文中描写外祖母的相关具体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想法或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显然是想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品读和理解文中的语言,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文中的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从而打开体会文章主题的突破口。
此话题一公布,学生顿时来了兴致,经过一段时间兴奋地思考和讨论后,话声鹊起。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当时是这样说的——我愿意让文中的外祖母做我的外祖母。因为从课文中“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一句中的“你小点声说”可以看出外祖母为了不让妈妈知道“我”打破了牛奶瓶子,所以让“我”小点声说。就像我的外祖母,我犯了错误,外祖母也会帮我瞒着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我,所以我愿意让文中的外祖母做我的外祖母。
结果老师的评价语是:“你感受到的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的外祖母,我也为你有这样的外祖母而感到高兴,请坐。”对于这位同学的发言,教师能这样评价和引导吗?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过于草率和简单。
文中在描写外祖母所说的这两句话之前有一句对“我”母亲睡觉姿势的描写,很显然这句看上去和上下文联系不大的话并不是多余的。“你小点声说!”正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怕吵醒母亲吗?显然不是,因为之前说了那么多话也没有要求“我”小声说。一个原因,只能是怕被“我”母亲知道了这件事。但是这位学生却没有体会到文中的外祖母也不是一味在袒护,因为这两句话里有责备和批评的意思。
也许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学生没有体会到文中外祖母话语中的责备和批评的意味,所以他在发言中说:“就像我的外祖母,我犯了错误,外祖母也会帮我瞒着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我。”那他为什么体会不到这种责备和批评的意思呢?他为什么说出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呢?难道原因仅仅是他不理解文中外祖母所说的那两句话吗?显然不是,这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日常生活中,由于他外祖母的溺爱,这位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中形成了一种理直气壮的偏执认识——当我犯了错误,理解我、不责怪不批评我的人就是对我好的人。所以在发言中他说出这样的生活体验。这种习惯性的偏执的生活认识和价值取向自然会让他很容易地感受到文中外祖母对孩子关心和疼爱的一面,同时也很难体会到话语中所隐含的责备和批评的一面。
体现在学生发言中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吗?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吗?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只是纯粹地为再现教案和达成知识目标而进行引导,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它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发展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成了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的引导者。“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还从何谈起?所以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成长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道义上的责任,特别是当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时,绝不放任!
那么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偏差该如何引导呢?我觉得可采用以这位学生发言为主,其余同学发言作为补充的形式继续展开师生的对话,进行这样的引导:
(1)坦率、真诚的你从文中感受到的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的外祖母。不过既然文中的外祖母不想让母亲知道这件事,那她为什么还要对我提起这件事并说“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打破了”呢?
(2)你真聪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也犯了这样一个同样的错误,你也希望你的外祖母像她那样教育你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但是如果你的外祖母只是一味的帮你瞒着父母,也不批评和教育你,那么你觉得这种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4)教师顺势总结: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感谢那些疼爱,关心我们的人,我们同样也要感激那些曾经批评和教育过我们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的搀扶,我们才会健康快乐地走在铺满鲜花的阳光大道上!
这样的引导既达到了那位同行话题设计的目的,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了批评教育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从而扭转了该生精神世界中那种偏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我也相信,这种在师生真诚对话过程中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思想光芒,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陈海,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