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鲁迅与废名的“天壤之别”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他的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写的是平凡人平凡的生活,但文内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他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时至今日,仍是中国新文学难以逾越的高度。相比之下,废名则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让文坛和读者都感到陌生的道路。他的作品在很多人看来晦涩难懂,但毫无疑问,卓尔不凡的才华却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
  鲁迅与废名属于不同类型的作家,将两者的小说放在一起,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之间的风格差异。本文力图从人物建构、语言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来解析二者之“别”。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建构与不确定性
  
  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几乎是所有小说理论家们的共识。鲁迅的小说始终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他在塑造人物典型时善于“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鲁迅在有限的篇幅里最大限度地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广阔的典型性,如《阿Q正传》里的阿Q。阿Q这个形象,“是一个所谓箭垛,好些人的事情都堆积在他身上”,所以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再如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们,无论是闰土、祥林嫂、爱姑、孔乙己,以至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赵太爷、赵七爷、七大人、鲁四老爷等,他们丰富的阶级性格特征,几乎都得到了深广地概括,鲜明地刻画。而对于知识分子一流的,如“狂人”、“疯子”、夏瑜、方玄绰、吕纬甫以至新旧粹派的代表人物四铭、高干亭等,在作品情节展开的有机社会联系里,也都有丰满的典型的塑造。
  而在废名的小说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他的小说中没有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典型。他笔下人物形象模糊不清,飘忽不定,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性格也没有发展变化。在废名早期的作品中我们还多少可以看到一点人物的影子,如《浣衣母》中仁慈勤劳而又被流言击伤的李妈、《竹林的故事》中文静美丽的种菜打鱼家出来的三姑娘,都还能摸清人物形象的脉络。到了后期小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桥》里的小林就像青山绿水中的一片树叶,不知从哪里飘来,不知要飘到哪里去,音容笑貌举止性格在小说中都做了最大的省略。史家奶奶和三哑叔蛰居在史家庄,这么重要的人物只是在前几节一笔带过,随即消失。《莫须有先生传》中的莫须有先生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废名对自己小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似乎从来就不甚关心,而是着迷于时隐时现、氤氲浮动的美的意境与旨趣。”①他的小说也许本就不在于写人,只在于一种宁静而古朴的生活。
  
  二、辛辣与晦涩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学则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伟大的文学家,他们无不在语言艺术上展现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甚至堪称语言艺术大师。
  鲁迅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功,在我国新文学史上,至今是无与伦比的丰碑。他那独具风格的直白的语言艺术,无论叙事写人,都不是平铺直叙,他的笔调看来漫不经心,但总能收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在《高老夫子》里,叙述高干亭在贤良女校上课时惶惶于内心的“观感”的那节文字,对高老夫子课堂上的感受和心理状态,都写得细致入微,但语言又十分简洁、辛辣,促使读者在感受、欣赏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补充,相应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形象。
  除此以外,鲁迅还善于运用对话来突出人物的性格,有时只有一两句话,就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如《故乡》中的杨二嫂,我们只从她最初出现时那一声“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的尖利怪声,就可以想见那种乡镇“泼妇”的油滑神态。《离婚》中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吓得爱姑自愿认输,显示了乡绅地主威严、专横的恶霸作风。《风波》中写九斤老太,运用“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的重叠,活画出一个不满新事物留恋旧事物的顽固态度。运用比拟等,捕捉个性特征,也十分贴切和别具一格。如《故乡》中刻画中年闰土的积劳困苦在他身上所引起的变化,着重刻画了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成“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肢体受残的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一般地说,文学语言多少都有偏离常规语言的特点,但废名小说的语言在偏离规范上显得尤为突出。”②废名的小说有意制造语言间隔,把人们熟悉的明白晓畅的语言“陌生化”,从而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初读废名的小说,你会感觉入口微涩,但多读几遍你又会发现余味无穷。废名的句子有时不合语法常规,让人感觉涩而不畅。如“摆渡依然要人家给钱他,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这句话似乎应改为“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的,张老头摆渡依然要人给他钱。”他似乎有意这样,造成读者的联想自由与审美乐趣。无可否认,废名在写作过程中喜欢省略,但跳动大,令人感觉含蓄艰深,有一种涩味的美。但又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废名常用唐人绝句的手法进行小说创作。
  废名自言:“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如《桥》中这样写道“一匹白马,好天气,仰天打滚,草色青青。”虽寥寥数语,但语言充满了跳跃,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空白供其想象。废名熟读古诗词,深知其典故,理解其意境,因此能熟练且及其自然地在作品中进行移植。如在《桥》里有这样的语句“琴子心里纳罕茶铺门口一棵大柳树,树下池塘生春草。”直接把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引入作品中,嫁接自然。也许正是如此,读者才会体验到一种虽显简单、混合苦涩但又不失隽永、含蓄的美的语言。
  
  三、反封建的凝重与诗意禅趣美
  
  “任何一种类型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在传达着某种审美意识,因而也都有自己的主题。”③鲁迅与废名的小说也不例外。鲁迅的作品反封建,反“吃人”的礼教思想渗透其中;废名的作品则超脱世俗,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鲁迅清楚地看到:残酷的封建统治,如何在军阀混战的新形势下剥夺人民的自由权利,压榨人民的血汗,如何运用祖传老例作为桎梏人民的精神镣铐。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④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反封建主题的纲领和序言,其后的作品就沿着这一纲领和序言生发开去,从各个不同角度更广泛、更深入地表现了被吃者的悲惨命运,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进行了更尖锐的揭发和批判。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为社会战斗的武器写出来的。他的那些作品决定着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本质特征并以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丰满的典型形象,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统治,并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尖锐地提出决定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农民问题。在鲁迅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连结着作者思想立场的农民生活氛围的抒情的画面,看到了纯朴农民的高贵品质,如《故乡》、《社戏》;看到了被压迫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受残害被扭曲的悲剧形象,如《明天》、《阿Q正传》;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后革命与反革命搏战在农村和农民生活中所引起的波澜,如《风波》;看到了中国劳动妇女怎样在“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下挣扎、奋斗的悲惨遭遇,如《祝福》、《离婚》。
  在废名的小说中,宗教的色彩韵味,隐现其中。其实初入文坛的废名也是一个热心政治的人,《讲究的信封》表达的是对军阀镇压学生运动的不满;《少年阮仁的失踪》表现了五四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但随后的作品如《菱荡》、《桥》、《莫须有先生传》等已明显看出废名的转变,他已明显规避了现实社会,转入内心世界的“画梦”。如《浣衣母》中李妈的丈夫、儿子、驼背女儿相继死去,精神无所寄托。但她仍不忘积善纳德,“爱不求报”。李妈那安适闲逸、随缘任运的人生,是一种除却妄念、澄净私欲之后纯美人性的表现,更是达到了禅理人格的高远境界。《桥》中的小林在八丈亭又高又险的木桥逡巡四望,“过去的灵魂愈望愈渺茫”, “儿时的那一棵树还是同我隔了这一个桥”。“过去”难以舍却,“将来”何其艰难,“妙境庄严”,小林终于顿悟,跨桥而过,进入了一个新境界。这里引入了禅家注重的那种内心体验,主张在瞬间的顿悟心境中发现“自己心性”,自性成佛,亦即解脱。
  废名的小说除了以隐含禅趣的笔墨去把握、关注现实以外,他还十分注重追求诗化意境的营造。人们常说废名的小说乃“诗化小说”。的确如此,废名的小说“没有了故事,甚至没有了刻痕清晰的人物性格”,他着力于整体性的意境营造。而意境的营造除了优美的诗化语言、情节淡化外,还在于情与景的交融渗透,《菱荡》可为其代表。小说从不同的视角描写陶家村的美景,特别是写到在坝上俯视菱荡时,“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这美,虽不懂种半荡菱叶,半荡白水,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味道。这种古朴宁静的生活正是废名的田园梦,菱荡作为一个象征意象,与“菱荡人”的性灵融为一体,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真是情景交融渗透,景深一层层,情深一层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废名所走的文学创作道路迥然不同。鲁迅作品的政府主义体现其中,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他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他强调要真实地反映人生的现实,他的作品来自于中国当时那个黑暗的、苦难深重的社会。因此直到现在,在中国作家中,鲁迅依然是最深刻反映农民和被压迫人民苦痛的一位作家。他的痛苦、彷徨、惆怅,带有深刻的悲剧性,以至永远打动着善良读者的心灵。
  而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作者未必具有反礼教的意图,真正看重的乃是诗情和意趣。在他作品里,他淡化情节,淡化人物,小说诗化,似乎又带有一些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注释:
  ①沙铁华,月华.废名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5.
  ②李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论废名小说语言特征[J]. 名作欣赏,2008:39.
  ③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8
  ④转载自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42.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鲁迅小说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4]罗昌智.挣不脱的脐带——废名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 江汉论坛,2003(8).
  [5]戴国庆.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禅趣美[J]. 湖南学院报,2005,6.
  [6]沙铁华,月华. 废名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7]李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论废名小说语言特征[J]. 名作欣赏,2008(10).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坐在寝室书桌前、窗户边,四月的武汉已经跑步入夏,窗外绿树成阴,美得好似一幅图画。看到一篇文章,突然追忆起自己的似水年华。青春哗啦啦就过去, 80后的我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回首张望,缅怀自己的青春年华。过往的那些时光,或懵懂或青涩,却给了我最最单纯和美好的回忆。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有如少女般的情怀,因为自觉那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我的高中生活,在度过了最快乐的一年之后,一片灰暗。那是市重点高中,我第一年便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09年12月29日,是敬爱的聂荣臻元帅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有17个年头。谨以此文献给这位杰出的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题记    我今年76岁,我外公唐庶咸和聂荣臻元帅的母亲唐雨衫是胞兄妹,聂帅是我的表叔,他的女儿聂力将军是我的表姐。  表叔是1918年离开家乡重庆江津,投入火热的革命生涯的。此后,他只在1956年因军工生产回了一趟江津,住在
仍记得当初,生活在烦嚣中的我,棱角分明,曾苦苦追求心中的桃花源,却连一块翠叶都未能拾获。为了寻找梦里的远方,我决定一步步地往上爬,爬到城市的最高处。上面的风景似乎并不比下面好多少,等待着我的依旧是夹杂灰尘的空气,以及令人窒息的味道,它们模糊了我的视线,戛然心中,一片苍茫无限。  带着失望,我收拾行囊,踏足远方。  垠坪处,一叶乌云渐压,顿时天崩地坼,乱石穿空,献出了唐古拉的恬静肃穆、昆仑的博大伟岸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是造纸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之一.本文介绍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作为助留助滤剂、增强剂、絮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条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阐释人生价值时的一句名诗,每当我诵读这句诗时,就会想起一个人,她生就的傲骨美人儿坯,她所创造的生命价值比夏
说到王蒙,我们就无法忽略他195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于这篇小说以对社会的敏锐洞察,揭示了我国解放初期.党的一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反对官
半个月前,2013年全国“两会”顺利完成了中国10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的换届。中国对优秀政治人才的遴选,领导人的平稳交接,本身就是一项值得肯定的国家优势。因此,外媒
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答案其实再简单不过,梦想要实现,需要的是实干。正如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首次答“两会”记者问的时候所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而这种“甩开膀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