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后主赐墨工国姓
在我国的制墨技艺中,徽墨无疑是最令人称道的珍瑰,与湖笔、宣纸和端砚并列文房四宝。
据史料记载,徽墨的生产可追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末期。安史之乱烽烟骤起,北方墨工们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也随之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也因逃难来到歙州(即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那如诗如画般的山水风光,使奚氏父子决定定居此处。他们重操旧业,以当地黄山古松为原料,经过反复钻研,终于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而徽墨的美名也自此传开。
徽墨真正名动天下,应归功于南唐后主李煜。这位被后世称为“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传奇君王对奚氏墨可谓视如珍宝,并赐奚氏一家国姓“李”。或许在那画廊金粉的南唐帝阙,歙州李墨便曾书录了珠帘翠帐里“云一涡,玉一梭”的秋夜相思;目睹了画堂香阶前“手提金缕鞋”月夜缠绵;也曾陪伴繁华褪尽后李后主“仓皇辞庙”的永夜难眠……
物是人非,烟雨南唐虽山河梦断,但却无妨歙州李墨名满天下。到了宋宣和年间,更是赢得了世人“黄金易得,李墨难获”的美誉。至宋徽宗时期,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自此,徽墨之名便相沿至今。
斗转星移,转眼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彼时,人们不仅仅将墨当作一种书画工具,文人爱墨、藏墨的需求使得徽墨逐渐从实用墨向观赏墨发展,演变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珍玩墨应运而生的同时,大批制墨高手也纷纷涌现。
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胡开文(1742—1808年)就是制作地球墨的胡开文墨业创始人。胡开文地球墨曾经荣获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金奖以及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八宝五胆药墨”
胡开文的老本行是制作文房用品中的墨,兼墨店老板。
墨,乃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用以书写和绘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
拳玩久了会玩出花样,牌玩久了也会玩出奇招。
三国时代,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将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
南唐时期,由于朝廷的提倡,文人墨客的讲究,药墨随之兴起,在制墨配方中,有加入鹿角胶煎膏合成的;有用龙脑、麝香制成的;有加入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的;还有加入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公丁香等名贵中药的,不仅使墨气味芳香,光色紫润,质地细腻,还能让墨掭笔不胶,人纸不晕,宜书宜画。
如此等等,药墨一时被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
宋朝年间,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深受百姓欢迎。
到了明代,药墨广传民间,当时的商贾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也常带有墨锭,以备不时急用——就像现代人随时携带的必备药品那样。
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 “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产后血晕、崩中,醋磨服之、眯目、物芒人目、点磨瞳子上。”
胡开文整天倒腾那些炭黑、松烟,弄久了也会有异想天开的举动。
当然,他不会依样画葫芦,他要踩在前辈的肩膀上有所新创——“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
这是清朝的一首诗,诗中所说的“五胆八宝”便是胡开文的首创——他以熊胆、虎胆、蛇胆、猪胆、青鱼胆等五种动物胆汁,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牛黄、珍珠、朱砂、麝香等八种珍贵药材入墨,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
此墨以麝香等珍品入药,以醋为引,治愈顽症无数,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胡开文的药墨盛极一时,广为流传。
到了晚清时期,红顶商人胡雪岩开了家“胡庆馀堂”制药厂,得知家乡前辈胡开文的“八宝五胆药墨”疗效神奇,便极力推荐,使之成为朝廷贡品。
作为皇宫御药,“八宝五胆药墨”的确治好了不少皇亲大臣的皮肤顽疾。
最有名且有据可查的案例就是——它治愈了乾隆母后孝圣太后的“红斑狼疮”以及慈禧太后西逃途中突发的背痈。
胡开文的药墨再一次名声大噪,成为当时清宫天字第一号治癣奇药。
从此,“八宝五胆药墨”以其药方奇、疗效奇、剂型奇,被称为传统中医奇药,而胡开文也因为在中国中医药史上的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药墨华佗”。
“胡开文墨庄”
但凡做过梦的人都会有这种亲身体验:很多梦都毫无来由。一般的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无法断定个中虚实。但是很多时候,梦境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当胡开文继承了岳父的家业,成了墨店的老板后,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因为在他接管岳父的墨店时,墨店已濒临倒闭。
他是上门女婿。成为上门女婿的男人有一个共性——家里并不宽裕。
胡开文正是这样。
因为家里穷,他13岁就离家到休宁海阳镇上的“汪启茂墨店”里当学徒(汪启茂是他未来的岳父)。后到屯溪程正路家当墨工,继而又在屯溪租赁“采章墨店”经营墨业。
由于他天资聪颖,诚实勤劳,精于店务,16岁时被“汪启茂墨店”老板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
徽州的民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赚的钱来,好似神仙快活哟;赚不得钱来,好似孤魂野鬼到处游。”
学不成不能归家——这成了当时出外谋生的徽州人所共持的理念。
为实现自己创家立业的抱负,胡开文决心重振墨业。为创出高质量产品,胡开文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花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请良工来刻模制墨。然后利用屯溪地处休歙间,上婺源、下歙县之便捷,商旅会聚,开展销售与采购;利用“汪启茂”的招牌、墨印,继续生产、销售“汪启茂”墨,并开始制作自己的品牌。 这旧店新开,究竟立何牌号为好?胡开文一时拿不定主意。
有一天,他去拜访绩溪小九华山银屏古寺的一位老和尚,谈话间得到了配墨原料和工艺创新的启发。在回家路上,经过一座叫“翚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他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站在他面前说:“汪氏墨店归你经营,天开文运,百事待兴。”说罢,将印有“翚岭耀彩”字模的神墨交给他,飘然而去。
梦醒之后,胡开文眼前一亮——“天开文运”,对!何不取“开文”二字为店号!
回到休宁的当天,他果真就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
接着,他又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套“翚岭耀彩”墨模——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
“胡开文”墨庄由此振兴起来。
扬名“胡开文”
打出了“胡开文”的招牌后,雄心勃勃的胡开文又开始设想着该如何让这块招牌成为名牌。
商场变化多端,如果善于审时度势,明辨得失便能获利。
当时“胡开文”墨销售的主要对象是书生和官场中人,其次才是商贩。所以,他就制作适于这两类消费者的墨——高级墨,给书生和官人。普通墨,给商贩。
为争取顾客的信任,他将普通墨的利润定得很低,甚至低到无利润,他生产经营的重点是高级墨。
制墨与一般手工业不同,它的产品是特种工艺品,产量少,制作坊不是很多,但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在与同行竞争中,胡开文看到了依附官方的重要性,于是,他通过给乾隆献墨,终使“胡开文”名声大噪——他制作的“集锦墨”长期被作为贡品送到宫中。
“胡开文”墨庄的名声越来越响,墨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墨质更是越来越精良,因而,在墨家竞争中,“胡开文”墨庄很快独占鳌头,胡开文也获得厚利。
胡开文吃苦耐劳,勇于投资。后来,他又在屯溪设立销售分店,继而开设茶号、枣庄,置田产,没多久就成为当时的巨富。
贾而好儒的胡开文后来因捐资买官得九品官职,赐封奉直大夫(散官职位,只有职位,没有实际事务)。
而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要同行或朋友有难,他总会伸出援手,即使需要大手笔的花费也在所不惜;他还喜行公益——独资修建了上庄村观澜阁至杨林桥石板大路和竦岭半岭亭。
“墨池毁墨”口口相传
他有八个儿子。在墨店生意兴隆之际,他就对自己的子孙们声明:日后不管如何,都应力争使“胡开文”墨店世世昌盛。
他说:“家产的分配要保证胡开文墨业的继续发展,要有利于商业资本的不断增殖,要使胡开文墨店的经营管理后继有人。”
他在世时亲自主持析产,安徽休宁的老店由次子胡余德(1762—1845年)继承。据传,到了胡开文墨业的第二代胡余德时期,造出一种墨,在销售时,曾对外宣称此墨无论在水中浸泡多久都不会溶化散色,引得许多人慕名前来购墨。
须知鲜有人会舍得将价值不菲的好墨浸在水中试验,故此墨是否真的不会溶化散色一直无从验证。谁知有一日,一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时,购买了一布袋这种号称不溶化不散色的墨,在过河时这位先生不慎摔了一跤,连人带墨都栽进河里。上岸后,先生的背竟被染成一片漆黑,他慌忙打开袋子查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经溶化。
游学先生非常生气,他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店,并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墨业当下连声道歉,并以一袋“苍瑰室”墨赔偿。不仅如此,胡开文下属各店各坊,更是立即停制停售这种名不副实的墨,同时以高价买回。不合格的墨全部被倒入休宁城外的一座池塘中,传说这池塘也因此变成了“墨池”。至今这则“墨池”毁墨的故事,依然在徽州地区流传着。
在他的晚年,“胡开文墨业”已经名扬四海,他本人也被列入清代四大徽墨名家之首。
在胡开文之后,他的子孙们继续书写着徽墨的辉煌。时至今日,已经有240多年的“胡开文”老字号仍然蜚声中外。
编辑 编辑 周晋鹏
《商道》杂志QQ⑧群号:287761989
在我国的制墨技艺中,徽墨无疑是最令人称道的珍瑰,与湖笔、宣纸和端砚并列文房四宝。
据史料记载,徽墨的生产可追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末期。安史之乱烽烟骤起,北方墨工们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也随之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也因逃难来到歙州(即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那如诗如画般的山水风光,使奚氏父子决定定居此处。他们重操旧业,以当地黄山古松为原料,经过反复钻研,终于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而徽墨的美名也自此传开。
徽墨真正名动天下,应归功于南唐后主李煜。这位被后世称为“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传奇君王对奚氏墨可谓视如珍宝,并赐奚氏一家国姓“李”。或许在那画廊金粉的南唐帝阙,歙州李墨便曾书录了珠帘翠帐里“云一涡,玉一梭”的秋夜相思;目睹了画堂香阶前“手提金缕鞋”月夜缠绵;也曾陪伴繁华褪尽后李后主“仓皇辞庙”的永夜难眠……
物是人非,烟雨南唐虽山河梦断,但却无妨歙州李墨名满天下。到了宋宣和年间,更是赢得了世人“黄金易得,李墨难获”的美誉。至宋徽宗时期,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自此,徽墨之名便相沿至今。
斗转星移,转眼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彼时,人们不仅仅将墨当作一种书画工具,文人爱墨、藏墨的需求使得徽墨逐渐从实用墨向观赏墨发展,演变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珍玩墨应运而生的同时,大批制墨高手也纷纷涌现。
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胡开文(1742—1808年)就是制作地球墨的胡开文墨业创始人。胡开文地球墨曾经荣获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金奖以及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八宝五胆药墨”
胡开文的老本行是制作文房用品中的墨,兼墨店老板。
墨,乃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用以书写和绘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
拳玩久了会玩出花样,牌玩久了也会玩出奇招。
三国时代,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将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
南唐时期,由于朝廷的提倡,文人墨客的讲究,药墨随之兴起,在制墨配方中,有加入鹿角胶煎膏合成的;有用龙脑、麝香制成的;有加入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的;还有加入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公丁香等名贵中药的,不仅使墨气味芳香,光色紫润,质地细腻,还能让墨掭笔不胶,人纸不晕,宜书宜画。
如此等等,药墨一时被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
宋朝年间,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深受百姓欢迎。
到了明代,药墨广传民间,当时的商贾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也常带有墨锭,以备不时急用——就像现代人随时携带的必备药品那样。
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 “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产后血晕、崩中,醋磨服之、眯目、物芒人目、点磨瞳子上。”
胡开文整天倒腾那些炭黑、松烟,弄久了也会有异想天开的举动。
当然,他不会依样画葫芦,他要踩在前辈的肩膀上有所新创——“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
这是清朝的一首诗,诗中所说的“五胆八宝”便是胡开文的首创——他以熊胆、虎胆、蛇胆、猪胆、青鱼胆等五种动物胆汁,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牛黄、珍珠、朱砂、麝香等八种珍贵药材入墨,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
此墨以麝香等珍品入药,以醋为引,治愈顽症无数,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胡开文的药墨盛极一时,广为流传。
到了晚清时期,红顶商人胡雪岩开了家“胡庆馀堂”制药厂,得知家乡前辈胡开文的“八宝五胆药墨”疗效神奇,便极力推荐,使之成为朝廷贡品。
作为皇宫御药,“八宝五胆药墨”的确治好了不少皇亲大臣的皮肤顽疾。
最有名且有据可查的案例就是——它治愈了乾隆母后孝圣太后的“红斑狼疮”以及慈禧太后西逃途中突发的背痈。
胡开文的药墨再一次名声大噪,成为当时清宫天字第一号治癣奇药。
从此,“八宝五胆药墨”以其药方奇、疗效奇、剂型奇,被称为传统中医奇药,而胡开文也因为在中国中医药史上的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药墨华佗”。
“胡开文墨庄”
但凡做过梦的人都会有这种亲身体验:很多梦都毫无来由。一般的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无法断定个中虚实。但是很多时候,梦境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当胡开文继承了岳父的家业,成了墨店的老板后,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因为在他接管岳父的墨店时,墨店已濒临倒闭。
他是上门女婿。成为上门女婿的男人有一个共性——家里并不宽裕。
胡开文正是这样。
因为家里穷,他13岁就离家到休宁海阳镇上的“汪启茂墨店”里当学徒(汪启茂是他未来的岳父)。后到屯溪程正路家当墨工,继而又在屯溪租赁“采章墨店”经营墨业。
由于他天资聪颖,诚实勤劳,精于店务,16岁时被“汪启茂墨店”老板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
徽州的民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赚的钱来,好似神仙快活哟;赚不得钱来,好似孤魂野鬼到处游。”
学不成不能归家——这成了当时出外谋生的徽州人所共持的理念。
为实现自己创家立业的抱负,胡开文决心重振墨业。为创出高质量产品,胡开文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花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请良工来刻模制墨。然后利用屯溪地处休歙间,上婺源、下歙县之便捷,商旅会聚,开展销售与采购;利用“汪启茂”的招牌、墨印,继续生产、销售“汪启茂”墨,并开始制作自己的品牌。 这旧店新开,究竟立何牌号为好?胡开文一时拿不定主意。
有一天,他去拜访绩溪小九华山银屏古寺的一位老和尚,谈话间得到了配墨原料和工艺创新的启发。在回家路上,经过一座叫“翚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他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站在他面前说:“汪氏墨店归你经营,天开文运,百事待兴。”说罢,将印有“翚岭耀彩”字模的神墨交给他,飘然而去。
梦醒之后,胡开文眼前一亮——“天开文运”,对!何不取“开文”二字为店号!
回到休宁的当天,他果真就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
接着,他又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套“翚岭耀彩”墨模——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
“胡开文”墨庄由此振兴起来。
扬名“胡开文”
打出了“胡开文”的招牌后,雄心勃勃的胡开文又开始设想着该如何让这块招牌成为名牌。
商场变化多端,如果善于审时度势,明辨得失便能获利。
当时“胡开文”墨销售的主要对象是书生和官场中人,其次才是商贩。所以,他就制作适于这两类消费者的墨——高级墨,给书生和官人。普通墨,给商贩。
为争取顾客的信任,他将普通墨的利润定得很低,甚至低到无利润,他生产经营的重点是高级墨。
制墨与一般手工业不同,它的产品是特种工艺品,产量少,制作坊不是很多,但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在与同行竞争中,胡开文看到了依附官方的重要性,于是,他通过给乾隆献墨,终使“胡开文”名声大噪——他制作的“集锦墨”长期被作为贡品送到宫中。
“胡开文”墨庄的名声越来越响,墨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墨质更是越来越精良,因而,在墨家竞争中,“胡开文”墨庄很快独占鳌头,胡开文也获得厚利。
胡开文吃苦耐劳,勇于投资。后来,他又在屯溪设立销售分店,继而开设茶号、枣庄,置田产,没多久就成为当时的巨富。
贾而好儒的胡开文后来因捐资买官得九品官职,赐封奉直大夫(散官职位,只有职位,没有实际事务)。
而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要同行或朋友有难,他总会伸出援手,即使需要大手笔的花费也在所不惜;他还喜行公益——独资修建了上庄村观澜阁至杨林桥石板大路和竦岭半岭亭。
“墨池毁墨”口口相传
他有八个儿子。在墨店生意兴隆之际,他就对自己的子孙们声明:日后不管如何,都应力争使“胡开文”墨店世世昌盛。
他说:“家产的分配要保证胡开文墨业的继续发展,要有利于商业资本的不断增殖,要使胡开文墨店的经营管理后继有人。”
他在世时亲自主持析产,安徽休宁的老店由次子胡余德(1762—1845年)继承。据传,到了胡开文墨业的第二代胡余德时期,造出一种墨,在销售时,曾对外宣称此墨无论在水中浸泡多久都不会溶化散色,引得许多人慕名前来购墨。
须知鲜有人会舍得将价值不菲的好墨浸在水中试验,故此墨是否真的不会溶化散色一直无从验证。谁知有一日,一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时,购买了一布袋这种号称不溶化不散色的墨,在过河时这位先生不慎摔了一跤,连人带墨都栽进河里。上岸后,先生的背竟被染成一片漆黑,他慌忙打开袋子查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经溶化。
游学先生非常生气,他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店,并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墨业当下连声道歉,并以一袋“苍瑰室”墨赔偿。不仅如此,胡开文下属各店各坊,更是立即停制停售这种名不副实的墨,同时以高价买回。不合格的墨全部被倒入休宁城外的一座池塘中,传说这池塘也因此变成了“墨池”。至今这则“墨池”毁墨的故事,依然在徽州地区流传着。
在他的晚年,“胡开文墨业”已经名扬四海,他本人也被列入清代四大徽墨名家之首。
在胡开文之后,他的子孙们继续书写着徽墨的辉煌。时至今日,已经有240多年的“胡开文”老字号仍然蜚声中外。
编辑 编辑 周晋鹏
《商道》杂志QQ⑧群号:28776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