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教师认识到了历史教学 的重要性。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了史料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因而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并以此为指导积极开展史料教学。
关键词:历史 课程 重要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历史教学首先在西方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我国,随着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比重的不断攀升,历史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历史的教学,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历史让我们了解世界与社会,更让我们发现思考自我。它是兴趣,是知识,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阶梯。
一、学史可以明爱国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挖掘各个环节中有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备课时精心组织,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如中国历史就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量素材。其一:可以利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其二:历史教材中还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素材。如: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戚继光忠心报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谭嗣同舍身变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三:以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让学生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史可以明做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些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辨证关系,把教学的重点只放在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上,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可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进行鲜明的对比,培养学生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
三、学史可以明事理
现在的学生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丰富头脑,还蕴涵着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克伦威尔、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那我们该这样学习历史呢?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国许多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著名的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著名论文。
总之,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须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关键词:历史 课程 重要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历史教学首先在西方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我国,随着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比重的不断攀升,历史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历史的教学,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历史让我们了解世界与社会,更让我们发现思考自我。它是兴趣,是知识,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阶梯。
一、学史可以明爱国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挖掘各个环节中有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备课时精心组织,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如中国历史就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量素材。其一:可以利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其二:历史教材中还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素材。如: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戚继光忠心报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谭嗣同舍身变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三:以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让学生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史可以明做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些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辨证关系,把教学的重点只放在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上,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可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进行鲜明的对比,培养学生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
三、学史可以明事理
现在的学生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丰富头脑,还蕴涵着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克伦威尔、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那我们该这样学习历史呢?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国许多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著名的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著名论文。
总之,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须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