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创设一定教学情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一个死板、落入俗套的课堂导入则好比一道难吃的“饭前开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在讲究文学性与语言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进行。笔者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进行过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将部分导入法总结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又如《晏子故事二则》可以从外交家谈起,先讲周恩来机智应对的外交故事,再转回课文,古代也有言辞犀利、机智过人的外交家,引出晏子;《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倡怀疑精神,可以用一个生物教师用测验告诉学生应大胆怀疑的故事导入;再有郑振铎的《猫》,可由古埃及对猫的崇拜谈起,推及现代人对猫的喜爱。
总之,故事导入法,以一个与课文主题类似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自主积极地思考, 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以致用的生活化导入法
即结合教学内容的,利用相应的生活实例的导入。这种导入法,旨在以语文学习生活化为突破口,与学生共同发现语文学习的实用美,体验语文学习的人文美,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新平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在教学《统筹方法》一课时,先启发学生:爸爸妈妈通常不在,下午6点下班到家,你每天放学5点20分回到家,到家后要做以下几件事——写日记(30分钟),烧饭(40分钟),整理桌凳(2分钟),洗碗(3分钟),拖地板(5分钟),你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爸爸妈妈回家时就能开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过一番思索,回答在烧饭的同时完成其他四项工作。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要抓住主要环节,对工作要统筹兼顾。这种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获得知识升华,并使学生将“统筹兼顾”这一知识记得深刻,学得真切。它远远胜于一切说教。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导入新课,并设身触地的回忆,自己小时候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鲁迅,你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而导入新课。
总之,学以致用的导入法使课堂提问能贴近学生生活,还原生活,理解生活,体味生活,课堂教学就不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文本内容通过生活媒介生发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 自然流露在课堂中,达到师、生、文本三者情感上的共鸣,一个豁然开朗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境界精彩而出。如此美事,何乐不为?
3、歌曲导入法
即用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导入法,旨在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在学习中歌唱,在快乐中成长,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列宁说:“数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最爱。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將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欣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可以先播放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能很快就能唱能背,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
又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让学生课前一首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唱响课堂,唱出激情,顺势导入新课。创设了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欢快的学习情境,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享受美文。正如法国教学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4、开门见山法
即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或者直接映入学生眼帘的形象,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
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又如一位老师在公开教学时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课铃响,同学们静坐等待语文老师进入课堂时,语文老师身穿黑色大衣,竖着衣领,头戴黑帽,耳朵上套着耳套、鼻梁上架着墨镜,右手提着黑雨伞,右胳膊下夹一个讲义夹,慢慢走进了教室,口中念念有词:“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全班哄堂大笑,热烈鼓掌。老师正是抓住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外形特征,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学生的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类似的直观情趣来导入新课,不能不说是导入的匠心独运。
当然,学生是百花园中的花,各具特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像花一样怒放,像花一样多姿多彩,语文课堂的导入应充分体现生活的丰富美丽而多种多样,立足文本可设置悬念导入,也可描述人物形象导入,也可由风光景色导入,也可由引发矛盾导入,也可由诱发想象导入,还可由设计练习导入……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进行。笔者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进行过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将部分导入法总结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又如《晏子故事二则》可以从外交家谈起,先讲周恩来机智应对的外交故事,再转回课文,古代也有言辞犀利、机智过人的外交家,引出晏子;《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倡怀疑精神,可以用一个生物教师用测验告诉学生应大胆怀疑的故事导入;再有郑振铎的《猫》,可由古埃及对猫的崇拜谈起,推及现代人对猫的喜爱。
总之,故事导入法,以一个与课文主题类似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自主积极地思考, 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以致用的生活化导入法
即结合教学内容的,利用相应的生活实例的导入。这种导入法,旨在以语文学习生活化为突破口,与学生共同发现语文学习的实用美,体验语文学习的人文美,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新平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在教学《统筹方法》一课时,先启发学生:爸爸妈妈通常不在,下午6点下班到家,你每天放学5点20分回到家,到家后要做以下几件事——写日记(30分钟),烧饭(40分钟),整理桌凳(2分钟),洗碗(3分钟),拖地板(5分钟),你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爸爸妈妈回家时就能开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过一番思索,回答在烧饭的同时完成其他四项工作。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要抓住主要环节,对工作要统筹兼顾。这种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获得知识升华,并使学生将“统筹兼顾”这一知识记得深刻,学得真切。它远远胜于一切说教。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导入新课,并设身触地的回忆,自己小时候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鲁迅,你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而导入新课。
总之,学以致用的导入法使课堂提问能贴近学生生活,还原生活,理解生活,体味生活,课堂教学就不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文本内容通过生活媒介生发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 自然流露在课堂中,达到师、生、文本三者情感上的共鸣,一个豁然开朗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境界精彩而出。如此美事,何乐不为?
3、歌曲导入法
即用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导入法,旨在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在学习中歌唱,在快乐中成长,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列宁说:“数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最爱。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將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欣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可以先播放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能很快就能唱能背,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
又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让学生课前一首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唱响课堂,唱出激情,顺势导入新课。创设了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欢快的学习情境,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享受美文。正如法国教学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4、开门见山法
即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或者直接映入学生眼帘的形象,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
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又如一位老师在公开教学时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课铃响,同学们静坐等待语文老师进入课堂时,语文老师身穿黑色大衣,竖着衣领,头戴黑帽,耳朵上套着耳套、鼻梁上架着墨镜,右手提着黑雨伞,右胳膊下夹一个讲义夹,慢慢走进了教室,口中念念有词:“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全班哄堂大笑,热烈鼓掌。老师正是抓住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外形特征,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学生的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类似的直观情趣来导入新课,不能不说是导入的匠心独运。
当然,学生是百花园中的花,各具特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像花一样怒放,像花一样多姿多彩,语文课堂的导入应充分体现生活的丰富美丽而多种多样,立足文本可设置悬念导入,也可描述人物形象导入,也可由风光景色导入,也可由引发矛盾导入,也可由诱发想象导入,还可由设计练习导入……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