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作为改革的实践者——化学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化学新课程,首先要求化学教师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和新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教材的学科难度明显下降,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从注意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师更要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工具。教师一定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新教材就在两个地方分别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提出了要求。教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可以让教师教和学生学时都不感觉是个难点。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删去的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化学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学习就有了动力,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在辅导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别忘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我是学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我们应该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往往和学生搞得很僵,使得师生心里都不愉快。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助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不同,家庭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一刀切,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和偏见。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值不能过高。硬要他们个个出色,就等于要求小指长得和中指一样长。这是不现实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
三、化学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化学新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是也增加了很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内容,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同时,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学科间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当多听听别的学科的教学,了解别的学科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
一、化学新课程,首先要求化学教师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和新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教材的学科难度明显下降,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从注意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师更要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工具。教师一定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新教材就在两个地方分别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提出了要求。教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可以让教师教和学生学时都不感觉是个难点。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删去的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化学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学习就有了动力,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在辅导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别忘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我是学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我们应该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往往和学生搞得很僵,使得师生心里都不愉快。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助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不同,家庭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一刀切,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和偏见。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值不能过高。硬要他们个个出色,就等于要求小指长得和中指一样长。这是不现实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
三、化学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化学新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是也增加了很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内容,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同时,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学科间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当多听听别的学科的教学,了解别的学科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