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就是一份好心情,对教师而言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更是这样。王崧舟对一堂好课的期待是这样的:心中有生,胸中有本,脑中有案,手中有法。的确如此,带着细读文本的了然于胸,带着博闻强记的学富五车走进课堂,何愁上不了好课呢?然而,在追求这样高远境界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反思,反思,再反思。
课堂总是一种遗憾的创造,这种遗憾催人奋进,给人动力。唯一能在遗憾中继续创造美的便是教后反思。语文教学中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有两点拙见。
一、问,再问!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老先生对于为人处事的劝诫。在教学中更需要“吾日三省吾教”。每每走下课堂,课已止,思不停,哪怕是在休息的间歇,仍须对课反复追问,反复拷问: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是否拖沓了课堂?是否当讲不讲,不当讲反复讲?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拷问越丰富、越深入,思考便越有价值。那么,从哪些角度去问呢?
1.问己
语文课一定要守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条线。走出课堂,首先要问的就是自己:语言是繁琐了还是简洁了?知识的传授是学生的自悟还是教师直言相告?教师的心态是平和如水还是急不可耐?薛瑞萍教师说:“要有直面自己、允许挫败的勇气。”用这样的勇气去追问自己,便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2.问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我们说了又说,虽然它朴实,却也笃真。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看到了学生眼神中放射的光芒?是否看到学生沉醉的朗读?是否看到学生沉思后的灵光一闪?是否看到学生不断涌起的自信与勇气?当然,还有融洽地与教师的目光接触、言语交流以及响亮的自我表达的从容无畏……这些我们是否在课堂上关注了,又在课下回首了?
3.问案
带着满腔的憧憬走进教室,却怀揣满腹的牢骚走出教室,是教师最扫兴的经历之一了。“这是书上明明写着的,怎么还答不上来?”“这个问题牵涉到文章的主题,竟然没有同学答得上来?”这样的课堂质问时不时在我们的课堂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余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段文字的处理是否能深入浅出而非出神入化?这一个语文知识点的传授是否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抑或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导入是将学生推向亢奋还是沉闷?如此种种,便是在教学预案中可以寻求解决之道的。唐德志教师在“教育智慧论坛”中提到“教育犹如种庄稼”,我深感赞同。农作物长势不好,责在农民耕种不合理。课堂氛围达不到预期效果,责在教师设计不合理。唯有时时问案,处处问案,方能将课堂的憧憬演变成现实。
4.问效
“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又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至理箴言。言语中的“效率”并非测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效率”更多的应指向学生的终生发展。
就如我上《我们的手》一课得到的自我启发。这是一首儿童诗,诗节的第一行分别是:“我们的手,是电线。我们的手,是船。我们的手,是桥。我们的手,是小鸟。”我先让学生找出此诗行中标点特殊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其中的逗号。接着我问:“这个逗号用得奇特,表达的意思也很奇特。不信,大家去掉了逗号读一读。”一会儿,就有学生有感悟了:加上逗号,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太了不起了!”我很惊喜,立刻给予表扬,并进行小结:“有时候,特殊的标点就能表达特殊的情感。”可喜的是在下一节课的小练笔中,就有学生这样写:雨,绵绵的春雨,就这样时断时续地下着。此时的“效”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费时、低效的课堂时时在困扰着我们,我们不禁要问:课堂上,学生学到的是方法还是知识?在与文本对话中,学生更喜欢思考还是接受答案?教师提问时,学生更习惯与探究还是等待?在学生的发言中,他们是人云亦云还是个性表达,富于创造?凡此种种,事关学生的终生发展,岂能不问?
二、记,即记!
听著名作家严歌苓谈起自己的祖父,说祖父有“腹作“的本领。所谓腹作,就是只需在脑中构思好文章的情节、条理,就能不再遗忘。事隔多年,有空暇时间再写出来。这本领,也算是特异功能了吧。有此特异功能者,估计万中无一。因此,教学反思的第二条秘笈只能是:即记。
1.记优点。一堂课无论优劣,总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优点值得记录。一来升华了为人师的成就感,二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三来撰写论文案例时以备不用之需。
2.记心情。心情是最能体现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晴雨表。晴朗时,必是师生和谐融洽、课堂酣畅淋漓所致;阴雨时,必是屯积了对这节课的不满与遗憾。记录心情,有益于收拾行囊,重新出发。把沮丧留给过往,把希望寄予明天,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3.记疑问。每一位教师都不是全能手、全才王,哪能什么问题都自行解答,课堂上的疑问千万不可雁过无痕。一个字音,一句话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都可能成为我们课堂的疑点。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中,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很是模糊。本单元“学做批注”应成为学生阅读的技能,但怎么指,学生也写不出有质量的批注。如何抓住重点词进行质疑……这些课堂中的疑问与杂症被我一一记录下来,在教研组中与其他教师讨论、查阅、论证,每一次经历都是教学中可贵的积累。
老舍先生说:“笔耕不止,从今日起!”是呀,别等下一次,别等下一节课,从此刻起,走出课堂,问己、问生、问案、问效并记下,即时记,记下我们的教学反思。
课堂总是一种遗憾的创造,这种遗憾催人奋进,给人动力。唯一能在遗憾中继续创造美的便是教后反思。语文教学中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有两点拙见。
一、问,再问!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老先生对于为人处事的劝诫。在教学中更需要“吾日三省吾教”。每每走下课堂,课已止,思不停,哪怕是在休息的间歇,仍须对课反复追问,反复拷问: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是否拖沓了课堂?是否当讲不讲,不当讲反复讲?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拷问越丰富、越深入,思考便越有价值。那么,从哪些角度去问呢?
1.问己
语文课一定要守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条线。走出课堂,首先要问的就是自己:语言是繁琐了还是简洁了?知识的传授是学生的自悟还是教师直言相告?教师的心态是平和如水还是急不可耐?薛瑞萍教师说:“要有直面自己、允许挫败的勇气。”用这样的勇气去追问自己,便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2.问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我们说了又说,虽然它朴实,却也笃真。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看到了学生眼神中放射的光芒?是否看到学生沉醉的朗读?是否看到学生沉思后的灵光一闪?是否看到学生不断涌起的自信与勇气?当然,还有融洽地与教师的目光接触、言语交流以及响亮的自我表达的从容无畏……这些我们是否在课堂上关注了,又在课下回首了?
3.问案
带着满腔的憧憬走进教室,却怀揣满腹的牢骚走出教室,是教师最扫兴的经历之一了。“这是书上明明写着的,怎么还答不上来?”“这个问题牵涉到文章的主题,竟然没有同学答得上来?”这样的课堂质问时不时在我们的课堂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余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段文字的处理是否能深入浅出而非出神入化?这一个语文知识点的传授是否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抑或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导入是将学生推向亢奋还是沉闷?如此种种,便是在教学预案中可以寻求解决之道的。唐德志教师在“教育智慧论坛”中提到“教育犹如种庄稼”,我深感赞同。农作物长势不好,责在农民耕种不合理。课堂氛围达不到预期效果,责在教师设计不合理。唯有时时问案,处处问案,方能将课堂的憧憬演变成现实。
4.问效
“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又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至理箴言。言语中的“效率”并非测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效率”更多的应指向学生的终生发展。
就如我上《我们的手》一课得到的自我启发。这是一首儿童诗,诗节的第一行分别是:“我们的手,是电线。我们的手,是船。我们的手,是桥。我们的手,是小鸟。”我先让学生找出此诗行中标点特殊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其中的逗号。接着我问:“这个逗号用得奇特,表达的意思也很奇特。不信,大家去掉了逗号读一读。”一会儿,就有学生有感悟了:加上逗号,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太了不起了!”我很惊喜,立刻给予表扬,并进行小结:“有时候,特殊的标点就能表达特殊的情感。”可喜的是在下一节课的小练笔中,就有学生这样写:雨,绵绵的春雨,就这样时断时续地下着。此时的“效”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费时、低效的课堂时时在困扰着我们,我们不禁要问:课堂上,学生学到的是方法还是知识?在与文本对话中,学生更喜欢思考还是接受答案?教师提问时,学生更习惯与探究还是等待?在学生的发言中,他们是人云亦云还是个性表达,富于创造?凡此种种,事关学生的终生发展,岂能不问?
二、记,即记!
听著名作家严歌苓谈起自己的祖父,说祖父有“腹作“的本领。所谓腹作,就是只需在脑中构思好文章的情节、条理,就能不再遗忘。事隔多年,有空暇时间再写出来。这本领,也算是特异功能了吧。有此特异功能者,估计万中无一。因此,教学反思的第二条秘笈只能是:即记。
1.记优点。一堂课无论优劣,总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优点值得记录。一来升华了为人师的成就感,二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应用,三来撰写论文案例时以备不用之需。
2.记心情。心情是最能体现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晴雨表。晴朗时,必是师生和谐融洽、课堂酣畅淋漓所致;阴雨时,必是屯积了对这节课的不满与遗憾。记录心情,有益于收拾行囊,重新出发。把沮丧留给过往,把希望寄予明天,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3.记疑问。每一位教师都不是全能手、全才王,哪能什么问题都自行解答,课堂上的疑问千万不可雁过无痕。一个字音,一句话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都可能成为我们课堂的疑点。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中,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很是模糊。本单元“学做批注”应成为学生阅读的技能,但怎么指,学生也写不出有质量的批注。如何抓住重点词进行质疑……这些课堂中的疑问与杂症被我一一记录下来,在教研组中与其他教师讨论、查阅、论证,每一次经历都是教学中可贵的积累。
老舍先生说:“笔耕不止,从今日起!”是呀,别等下一次,别等下一节课,从此刻起,走出课堂,问己、问生、问案、问效并记下,即时记,记下我们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