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男子比赛的现象进行分析,探析了现象中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中国男子体操队备战伦敦奥运会的策略。
关键词: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现象;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73-06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于2011年10月在日本东京举行,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532名运动员(其中男子288名、女子244名)参加比赛。经过10天10场紧张激烈的比赛,14枚金牌和43枚奖牌分别被6个国家和13个国家获得。获得男女团体前八名队伍和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直接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中国体操男女队在本届锦标赛上本着“锻炼队伍、考察队员、了解对手、发现问题”的宗旨参加比赛,通过比赛基本实现了预订目标,一共获得了4金5银3铜的优异成绩,继续在金牌和奖牌榜上笑傲群雄。然而,本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比赛种种现象所折射出的价值对中国体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第43届世锦赛现象分析
1.1 主场与客场:体操比赛制胜的双刃剑
当今,世界男子体操团体赛中、日对抗是世界大赛的永恒主题,自2006年世界体操规则重大变革以来,中国男子体操队团体项目一直力压日本队,2011年体操世锦赛在日本东京举行,日本队决心利用主场“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中国男子体操队决一死战。日本队世界全能冠军内村航平在赛前也发誓,宁可放弃全能金牌,也要夺回失去33年之久的世锦赛团体冠军,阻击中国男团实现“五连冠”的梦想。中国男子体操队作为世界体操劲旅,在赛前虽然国家体操管理中心本着“锻炼队伍、考察队员、了解对手、发现问题”的宗旨参加比赛,但是,第43届世锦赛被视作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第一次资格赛,因此,中国男子体操队在思想、技术、排兵布阵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准备。然而,在资格赛上由于运动员出现失误,致使团体总分低于日本队5分之多,如此前所未有的分差曾令人担忧,也引起了外界的质疑。面对资格赛的不利开局,中国体操管理中心的领导、教练和队员并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更坚定了拼搏到底的决心,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表现和对手情况,及时调整上场队员,并提高了个别运动员的动作难度。
第43届世锦赛团体决赛实况表明,男子比赛可谓跌宕起伏、令人窒息,尤其是比赛后半程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中、日两队围绕金牌的争夺使出浑身解数。日本队凭借主场优势尤其是裁判因素不断向中国队施压,然而,日本队主场作战优势由于中国队的出色表现而消失,主场作战的劣势效应逐渐凸显,比赛压力最终转嫁到日本队,在最后一轮单杠项目比赛中日本两名运动员出现掉下器械的重大失误。犹如内村航平所讲:“最后一轮比赛之前,当时比分的变化已经很明显,只要日本队三个人能够正常完成比赛,那么还是可以获胜。但是大家都太想拿到冠军了,正是因为这种心情影响了比赛的发挥,我们出现了两次重大失误。目前的比赛形势是不允许出现失误的,其实,当时我自己不是特别有压力,但是队里的其他选手好像非常紧张,感觉就像那已经不是他们的身体了一样。”[1]而中国男子体操队则英勇善战,顶住了裁判压分等各方面客场作战的不利条件,除滕海滨一人在双杠出现失误外,几乎以100%的成功率实现了精彩的不可思议的大逆转,连续第五次获得世锦赛团体冠军。
日本队主场的败北与中国队客场的惊天逆转又一次例证了竞技体育比赛主、客场的优势与劣势问题,可以说主场与客场比赛自始至终就是竞技体育比赛的一把双刃剑。
1.2 强项与弱项:体操强国的博弈发展
中国男团的“喜中之忧”。第43届世锦赛中国男子体操队“五连冠”并不能掩饰存在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中国男团稳夺冠军,六个项目中的五个项目均排位第一,鞍马、吊环、双杠成为中国男团的强项,在世界体坛中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曾被世界戏谑的“世界一流的强队、三流的单杠”,也在伦敦奥运周期中得到高度重视而得以迅速提高,并且在伦敦奥运周期中保持了明显优势。然而,北京奥运周期后中国男子体操队由于杨威、黄旭、李小鹏等队员的退役以及肖钦的淡出等原因,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也不断弱化。北京奥运会团体决赛中吊环和双杠成绩处于绝对优势,在第42届世锦赛中两个项目也为团体冠军的获得起到保驾护航作用,而在第43届世锦赛中这种优势则荡然无存。自由体操在伦敦奥运周期中随着中国男团对该项目的重视以及张成龙的加入,该项目实力不断提高,成为第42届世锦赛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之一,但在第43届世锦赛团体决赛中虽然单项排名第二位,但领先该项目排名第三的日本队仅0.301分,而落后排名第一的美国队0.466分,优势地位逐渐消失。鞍马作为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北京奥运周期中由于肖钦、杨威、黄旭等人的杰出表现,该项目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运动员的退役与淡出,中国男团在鞍马项目上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张宏涛虽为鞍马高手,曾夺得2009世锦赛冠军,但该运动员是不折不扣的单项型选手。第42届世锦赛上中国男团在团体决赛中鞍马项目输给日本队1.6分,更无一人闯入单项决赛,将蝉联五届世锦赛的单项金牌拱手相让,第43届世锦赛团体资格赛则又输掉2.4分,如果日本队团体决赛中不出现失误,中国队亦被反超。
日本男队的“忧中之喜”。第43届世锦赛团体项目日本队的败北成为该队抹不去的伤痛,特别是曾经是日本男队优势项目的单杠(在北京奥运会团体决赛中欲制胜中国男团的压轴项目),随着竞技体操规则的修订、富田洋之的退役等原因,日本男队单杠项目的优势在伦敦奥运周期中已荡然无存,第43届世锦赛中与中国男队的差距已达3.126分。但是,北京奥运周期中非日本队强项的吊环、跳马和双杠三个项目在本届比赛中位居第一,而吊环和双杠恰恰是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特别是吊环项目日本队在第42届世锦赛中输给中国队2.268后则在本届比赛中反超中国队0.567分。跳马项目北京奥运会团体赛中日本队名列第8位,伦敦奥运周期中名次逐渐攀升,第43届世锦赛中不仅名次力压中国男队,而且分数超过中国队0.501分,这些迹象反映出日本队在2011年或者北京奥运会后针对薄弱项目所采取的措施而达到的成效。 中国男团的“喜中之忧”和日本男队的“忧中之喜”充分说明了一支队伍在技术环境、人才资源、规则以及运动员的实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下的“强项与弱项”的动态变化,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势必会基于上述因素在体操发展规划中也各有侧重、有所取舍,而中日两只队伍在第43届世锦赛中表现出的“强项与弱项”问题,对中国男子事业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1.3 眼睛与心灵:裁判评分尺度的二维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在东京的举行,中国男子体操队业已料到比赛的“险恶”,日本男队势必凭借主场优势尤其是裁判因素压制中国队。比赛情况正如中国男队所料,从比赛一开始裁判力量就表现的非常明显,团体资格赛日本队领先中国队5分之多,而决赛时日本队只输给中国队2分左右,要不是日本队出现3人重大失误,或许这一差距会更小。对于分差的缩小,日本名将内村航平赛后不失大将风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承认是裁判对中国队压分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说分差在缩小,因为这次是在日本的主场比赛,所以裁判的打分相对还是更有利于日本的”[1]。实际上,裁判作用更是体现在自由体操单项决赛上,由此成为第43届世锦赛最大的“蹊跷事”。比赛中日本队员内村航平先于邹凯上场,内村航平完成比赛后对自己的D分提起诉讼,这实属维护运动员利益的正常程序。然而,在邹凯完成动作等待分数时,裁判首先显示内存航平的成绩,然后再公布邹凯成绩,这就为裁判控制邹凯E分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即根据内存航平的总分再“量体裁衣”给邹凯一个分数,“蹊跷事”就是蹊跷在对邹凯打分的时间点上。这种如此夸张的手法,被众目睽睽地直播到全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体操项目的声誉。
众所周知,体操属于技能表现“难美”的项目,通过裁判的打分评定运动员的优劣,裁判员的评分尺度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眼睛和心理”是裁判评的两个维度,“眼睛”是裁判观察运动员场上表现优劣的窗口,是对运动员表现的客观反映,而运动员成绩的好坏则又受裁判“心灵”的制约,“眼睛”的客观观察是否能真实地得到反映还需“心灵”的酝酿与评判。因此,“眼睛和心灵”评判的二维尺度在当今评分制度下已经成为体操项目裁判评分的不争事实,而如何应对裁判问题也是中国男子体操队所要解决的课题。
1.4 “内”、“滕”之争:中国男团顶级全能人才的匮乏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内存航平和滕海滨的全能竞争可谓是中、日两队全能队员或整只队伍的PK,然而,全能比赛中内村航平以总分93.631分稳居第一,成就了伦敦奥运周期世锦赛的“三连冠”,并且6个项目无一失误,尤其是团体决赛掉下器械的单杠也完成得无懈可击,并且获得了15.7的高分,其他5个项目的成绩也全部在15分以上,且除跳马项目外均进入单项决赛。另外,日本选手山室光史也以90.255分摘得铜牌,这也是该运动员第一次获得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的奖牌。一个国家有两位选手跻身全能前三实属不易,由此说明日本体操对全能型选手培养的重视。第43届世锦赛中中国男子体操队仅滕海滨一人跻身全能决赛,尽管滕海滨比赛中拼尽全力,但由于在单杠项目上出现重大失误,最终以87.031的总分排名全部参赛选手的第18位。
内村航平作为日本男队继富田洋之之后的又一世界优秀全能型人才,在伦敦奥运周期的世界大赛中屡夺全能金牌,而滕海滨作为继杨威之后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全能人才的代表,中国男子体操则对其寄予了厚望。其实,伦敦奥运周期世界大赛全能成绩证明,内村航平和滕海滨已经不属同一层次,“内”、“滕”之争充分反映出中国男团顶级全能人才的匮乏问题,这也将直接制约中国男团伦敦奥运会的制胜乃至体操项目的协调、持续发展。
1.5 难度与质量:体操规则变革下的艰难发展
在新规则框架中,难度是反映运动员成套动作物质价值的核心部分,运动员只有完成满足要求的高难度成套动作,才能获得更高的D分,质量是体操难度发挥的命脉,不求质量,只求难度的指导思想,只会给运动员埋下失败的种子。动作质量不仅仅能衡量运动员基本功的扎实程度,而且也是衡量运动员实力的基本标志,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更是衡量教练员品味、修养和欣赏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日本男队团体决赛失利后,日本媒体包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时事社、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在比赛结束之后迅速发表评论,对于中国队团体冠军的蝉联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而对于日本男队错失天赐重夺冠军的良机也表示诸多遗憾,普遍认为:与中国队最大的差距就是全队的综合实力,过分强调动作的难度和美观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急功近利害了日本队。日本曾经的体操名将富田洋之也在赛后总结日本队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动作的难度系数过于要求高难度,结果不仅无法实现赶超中国队的目标,相反还彻底浇灭了夺冠的希望”。恰恰相反,中国男子体操队第43届世锦赛团体夺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极高成功率(仅滕海滨双杠项目失误)。
难度与质量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团体决赛中,在单项决赛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参加鞍马决赛的8名运动员为了能获得好名次和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在决赛中大多增加了动作难度,8名运动员平均D分为6.625分,高出2010年第42届世锦赛0.225分,尤其是英国的史密思D分达到7分,成为当今鞍马项目的最高分。然而,事与愿违,竟然有包括中国运动员滕海滨在内的四位名将“跌落下马”,8名运动员的平均E分是8.195分,远低于2010年世锦赛的8.745分。只有匈牙利的贝克尔和法国的托马沙尼较为顺利地完成动作,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冠亚军,其实,贝尔克的难度可达6.9分,而他在决赛中弃难求稳,用了一套6.7分的动作而力挫群雄,获得金牌。在双杠单项决赛中,美国运动员里瓦的成套动作几乎是以摆动、悬垂和大回环等类型的动作组成,比赛中动作上下翻腾、姿势优美、动作倒位,这也是自2006年实施难度“不封顶”规则以来唯一一次以最低D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由此成为以质量取胜的典范。
其实,上述现象仅是第43届世锦赛乃至2006年体操规则重大变革后的冰山一角,体操动作难度和质量历来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难度的发展势必制约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尤其在当今国际体操规则体系下更加明显,而如何处理好难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无论是对一支队伍还是运动员个体比赛的获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现象;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73-06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于2011年10月在日本东京举行,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532名运动员(其中男子288名、女子244名)参加比赛。经过10天10场紧张激烈的比赛,14枚金牌和43枚奖牌分别被6个国家和13个国家获得。获得男女团体前八名队伍和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直接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中国体操男女队在本届锦标赛上本着“锻炼队伍、考察队员、了解对手、发现问题”的宗旨参加比赛,通过比赛基本实现了预订目标,一共获得了4金5银3铜的优异成绩,继续在金牌和奖牌榜上笑傲群雄。然而,本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比赛种种现象所折射出的价值对中国体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第43届世锦赛现象分析
1.1 主场与客场:体操比赛制胜的双刃剑
当今,世界男子体操团体赛中、日对抗是世界大赛的永恒主题,自2006年世界体操规则重大变革以来,中国男子体操队团体项目一直力压日本队,2011年体操世锦赛在日本东京举行,日本队决心利用主场“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中国男子体操队决一死战。日本队世界全能冠军内村航平在赛前也发誓,宁可放弃全能金牌,也要夺回失去33年之久的世锦赛团体冠军,阻击中国男团实现“五连冠”的梦想。中国男子体操队作为世界体操劲旅,在赛前虽然国家体操管理中心本着“锻炼队伍、考察队员、了解对手、发现问题”的宗旨参加比赛,但是,第43届世锦赛被视作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第一次资格赛,因此,中国男子体操队在思想、技术、排兵布阵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准备。然而,在资格赛上由于运动员出现失误,致使团体总分低于日本队5分之多,如此前所未有的分差曾令人担忧,也引起了外界的质疑。面对资格赛的不利开局,中国体操管理中心的领导、教练和队员并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更坚定了拼搏到底的决心,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表现和对手情况,及时调整上场队员,并提高了个别运动员的动作难度。
第43届世锦赛团体决赛实况表明,男子比赛可谓跌宕起伏、令人窒息,尤其是比赛后半程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中、日两队围绕金牌的争夺使出浑身解数。日本队凭借主场优势尤其是裁判因素不断向中国队施压,然而,日本队主场作战优势由于中国队的出色表现而消失,主场作战的劣势效应逐渐凸显,比赛压力最终转嫁到日本队,在最后一轮单杠项目比赛中日本两名运动员出现掉下器械的重大失误。犹如内村航平所讲:“最后一轮比赛之前,当时比分的变化已经很明显,只要日本队三个人能够正常完成比赛,那么还是可以获胜。但是大家都太想拿到冠军了,正是因为这种心情影响了比赛的发挥,我们出现了两次重大失误。目前的比赛形势是不允许出现失误的,其实,当时我自己不是特别有压力,但是队里的其他选手好像非常紧张,感觉就像那已经不是他们的身体了一样。”[1]而中国男子体操队则英勇善战,顶住了裁判压分等各方面客场作战的不利条件,除滕海滨一人在双杠出现失误外,几乎以100%的成功率实现了精彩的不可思议的大逆转,连续第五次获得世锦赛团体冠军。
日本队主场的败北与中国队客场的惊天逆转又一次例证了竞技体育比赛主、客场的优势与劣势问题,可以说主场与客场比赛自始至终就是竞技体育比赛的一把双刃剑。
1.2 强项与弱项:体操强国的博弈发展
中国男团的“喜中之忧”。第43届世锦赛中国男子体操队“五连冠”并不能掩饰存在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中国男团稳夺冠军,六个项目中的五个项目均排位第一,鞍马、吊环、双杠成为中国男团的强项,在世界体坛中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曾被世界戏谑的“世界一流的强队、三流的单杠”,也在伦敦奥运周期中得到高度重视而得以迅速提高,并且在伦敦奥运周期中保持了明显优势。然而,北京奥运周期后中国男子体操队由于杨威、黄旭、李小鹏等队员的退役以及肖钦的淡出等原因,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也不断弱化。北京奥运会团体决赛中吊环和双杠成绩处于绝对优势,在第42届世锦赛中两个项目也为团体冠军的获得起到保驾护航作用,而在第43届世锦赛中这种优势则荡然无存。自由体操在伦敦奥运周期中随着中国男团对该项目的重视以及张成龙的加入,该项目实力不断提高,成为第42届世锦赛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之一,但在第43届世锦赛团体决赛中虽然单项排名第二位,但领先该项目排名第三的日本队仅0.301分,而落后排名第一的美国队0.466分,优势地位逐渐消失。鞍马作为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北京奥运周期中由于肖钦、杨威、黄旭等人的杰出表现,该项目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运动员的退役与淡出,中国男团在鞍马项目上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张宏涛虽为鞍马高手,曾夺得2009世锦赛冠军,但该运动员是不折不扣的单项型选手。第42届世锦赛上中国男团在团体决赛中鞍马项目输给日本队1.6分,更无一人闯入单项决赛,将蝉联五届世锦赛的单项金牌拱手相让,第43届世锦赛团体资格赛则又输掉2.4分,如果日本队团体决赛中不出现失误,中国队亦被反超。
日本男队的“忧中之喜”。第43届世锦赛团体项目日本队的败北成为该队抹不去的伤痛,特别是曾经是日本男队优势项目的单杠(在北京奥运会团体决赛中欲制胜中国男团的压轴项目),随着竞技体操规则的修订、富田洋之的退役等原因,日本男队单杠项目的优势在伦敦奥运周期中已荡然无存,第43届世锦赛中与中国男队的差距已达3.126分。但是,北京奥运周期中非日本队强项的吊环、跳马和双杠三个项目在本届比赛中位居第一,而吊环和双杠恰恰是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特别是吊环项目日本队在第42届世锦赛中输给中国队2.268后则在本届比赛中反超中国队0.567分。跳马项目北京奥运会团体赛中日本队名列第8位,伦敦奥运周期中名次逐渐攀升,第43届世锦赛中不仅名次力压中国男队,而且分数超过中国队0.501分,这些迹象反映出日本队在2011年或者北京奥运会后针对薄弱项目所采取的措施而达到的成效。 中国男团的“喜中之忧”和日本男队的“忧中之喜”充分说明了一支队伍在技术环境、人才资源、规则以及运动员的实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下的“强项与弱项”的动态变化,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势必会基于上述因素在体操发展规划中也各有侧重、有所取舍,而中日两只队伍在第43届世锦赛中表现出的“强项与弱项”问题,对中国男子事业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1.3 眼睛与心灵:裁判评分尺度的二维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在东京的举行,中国男子体操队业已料到比赛的“险恶”,日本男队势必凭借主场优势尤其是裁判因素压制中国队。比赛情况正如中国男队所料,从比赛一开始裁判力量就表现的非常明显,团体资格赛日本队领先中国队5分之多,而决赛时日本队只输给中国队2分左右,要不是日本队出现3人重大失误,或许这一差距会更小。对于分差的缩小,日本名将内村航平赛后不失大将风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承认是裁判对中国队压分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说分差在缩小,因为这次是在日本的主场比赛,所以裁判的打分相对还是更有利于日本的”[1]。实际上,裁判作用更是体现在自由体操单项决赛上,由此成为第43届世锦赛最大的“蹊跷事”。比赛中日本队员内村航平先于邹凯上场,内村航平完成比赛后对自己的D分提起诉讼,这实属维护运动员利益的正常程序。然而,在邹凯完成动作等待分数时,裁判首先显示内存航平的成绩,然后再公布邹凯成绩,这就为裁判控制邹凯E分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即根据内存航平的总分再“量体裁衣”给邹凯一个分数,“蹊跷事”就是蹊跷在对邹凯打分的时间点上。这种如此夸张的手法,被众目睽睽地直播到全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体操项目的声誉。
众所周知,体操属于技能表现“难美”的项目,通过裁判的打分评定运动员的优劣,裁判员的评分尺度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眼睛和心理”是裁判评的两个维度,“眼睛”是裁判观察运动员场上表现优劣的窗口,是对运动员表现的客观反映,而运动员成绩的好坏则又受裁判“心灵”的制约,“眼睛”的客观观察是否能真实地得到反映还需“心灵”的酝酿与评判。因此,“眼睛和心灵”评判的二维尺度在当今评分制度下已经成为体操项目裁判评分的不争事实,而如何应对裁判问题也是中国男子体操队所要解决的课题。
1.4 “内”、“滕”之争:中国男团顶级全能人才的匮乏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内存航平和滕海滨的全能竞争可谓是中、日两队全能队员或整只队伍的PK,然而,全能比赛中内村航平以总分93.631分稳居第一,成就了伦敦奥运周期世锦赛的“三连冠”,并且6个项目无一失误,尤其是团体决赛掉下器械的单杠也完成得无懈可击,并且获得了15.7的高分,其他5个项目的成绩也全部在15分以上,且除跳马项目外均进入单项决赛。另外,日本选手山室光史也以90.255分摘得铜牌,这也是该运动员第一次获得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的奖牌。一个国家有两位选手跻身全能前三实属不易,由此说明日本体操对全能型选手培养的重视。第43届世锦赛中中国男子体操队仅滕海滨一人跻身全能决赛,尽管滕海滨比赛中拼尽全力,但由于在单杠项目上出现重大失误,最终以87.031的总分排名全部参赛选手的第18位。
内村航平作为日本男队继富田洋之之后的又一世界优秀全能型人才,在伦敦奥运周期的世界大赛中屡夺全能金牌,而滕海滨作为继杨威之后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全能人才的代表,中国男子体操则对其寄予了厚望。其实,伦敦奥运周期世界大赛全能成绩证明,内村航平和滕海滨已经不属同一层次,“内”、“滕”之争充分反映出中国男团顶级全能人才的匮乏问题,这也将直接制约中国男团伦敦奥运会的制胜乃至体操项目的协调、持续发展。
1.5 难度与质量:体操规则变革下的艰难发展
在新规则框架中,难度是反映运动员成套动作物质价值的核心部分,运动员只有完成满足要求的高难度成套动作,才能获得更高的D分,质量是体操难度发挥的命脉,不求质量,只求难度的指导思想,只会给运动员埋下失败的种子。动作质量不仅仅能衡量运动员基本功的扎实程度,而且也是衡量运动员实力的基本标志,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更是衡量教练员品味、修养和欣赏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日本男队团体决赛失利后,日本媒体包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时事社、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在比赛结束之后迅速发表评论,对于中国队团体冠军的蝉联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而对于日本男队错失天赐重夺冠军的良机也表示诸多遗憾,普遍认为:与中国队最大的差距就是全队的综合实力,过分强调动作的难度和美观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急功近利害了日本队。日本曾经的体操名将富田洋之也在赛后总结日本队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动作的难度系数过于要求高难度,结果不仅无法实现赶超中国队的目标,相反还彻底浇灭了夺冠的希望”。恰恰相反,中国男子体操队第43届世锦赛团体夺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极高成功率(仅滕海滨双杠项目失误)。
难度与质量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团体决赛中,在单项决赛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参加鞍马决赛的8名运动员为了能获得好名次和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在决赛中大多增加了动作难度,8名运动员平均D分为6.625分,高出2010年第42届世锦赛0.225分,尤其是英国的史密思D分达到7分,成为当今鞍马项目的最高分。然而,事与愿违,竟然有包括中国运动员滕海滨在内的四位名将“跌落下马”,8名运动员的平均E分是8.195分,远低于2010年世锦赛的8.745分。只有匈牙利的贝克尔和法国的托马沙尼较为顺利地完成动作,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冠亚军,其实,贝尔克的难度可达6.9分,而他在决赛中弃难求稳,用了一套6.7分的动作而力挫群雄,获得金牌。在双杠单项决赛中,美国运动员里瓦的成套动作几乎是以摆动、悬垂和大回环等类型的动作组成,比赛中动作上下翻腾、姿势优美、动作倒位,这也是自2006年实施难度“不封顶”规则以来唯一一次以最低D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由此成为以质量取胜的典范。
其实,上述现象仅是第43届世锦赛乃至2006年体操规则重大变革后的冰山一角,体操动作难度和质量历来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难度的发展势必制约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尤其在当今国际体操规则体系下更加明显,而如何处理好难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无论是对一支队伍还是运动员个体比赛的获胜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