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思路转变为淡化GDP增速目标,而强调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作为十九大后的首个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回顾2017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并确定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在这之前,12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初步明确了2018年经济的发展思路,强调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部署了防范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意味着去杠杆与强监管、收入分配改革以及环保措施推进仍是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线。
多位专家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将步入新时代,供给侧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改革开放挺进新纵深,国企混改、金融市场改革有望实现关键突破,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世界经济预期上调
从当前的趋势看,2018年稳增长的外部环境仍可能较为稳定,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欧洲和日本经济再度恶化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也都稳中向好,同時人民币汇率调整基本到位,“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这些都是明年开展经济工作的有利外部因素。
2017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调高了对世界经济的预期。而随着2017年全球经济开始转好,高盛、巴克莱、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及施罗德等多家大行都纷纷上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分析,今年全球经济呈现几个趋势性特征:一是世界经济整体正在复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是拉动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主要力量;二是以美国缩表为重要标志,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酝酿渐次退出,进入“减债、升息、去杠杆”轨道;三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时代可能已基本结束,未来石油、天然气、能源等可能会在长周期内,在宽区域区间均衡波动;四是全球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五是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
IMF报告同时提醒,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尚未完成,相当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就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样值得关注。国内专家认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但本轮经济复苏也受多国宽松货币政策支撑,在多国央行计划紧缩后,应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隐忧。
侧重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2月20日正式发布2018年《经济蓝皮书》,蓝皮书预测,中国2017年经济有望增长6.8%,2018年有望增长6.7%。2018年CPI增速可能在2%,PPI可能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降至6.3%,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可能为10.1%。
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时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中求进,是5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主基调。
从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出,我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有所放缓,但仍处稳中向好态势,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韧劲: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增长较快。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投资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5057亿元,同比增长7.2%;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价格涨幅回落,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进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继续优化,11月份,进出口总额26049亿元,同比增长12.6%。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高决策层意在淡化GDP至上、淡化GDP增速目标,而强调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思路已经无比清晰。时隔36年之后,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主要矛盾表述做出了改变,强调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7年以来,经济增长、新增就业目标均已提前实现,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因素都说明中央对2018年的稳增长形势较为乐观,也更能接受牺牲一定的增速换取更高质量的发展。
不久前,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认为,增长目标定在何处关乎经济政策环境松紧。他预计2018年房地产、基础建设和制造业三大板块的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展望2018年中国经济,沈建光认为,预计增长将延续今年四季度以来的减速趋势。特别是在传统领域,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主要体现在:一是房地产投资方面,考虑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逐步加码,房地产销售与新开工等先行指标已出现下降,预计2018年房地产投资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二是基建投资方面,在影子银行不断收紧、地方财政约束增强以及整体发债利率高企的环境下,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或将导致2018年基建增速显著放缓;三是制造业投资方面,预计高科技制造业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但重工业和传统工业受到更加严格的防污染举措控制,增速或继续放缓。
货币定调或“中性偏紧”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预计,2018年或相当长时间,货币政策将由稳健中性向相对较紧的货币政策转向。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受国际金融环境影响,美联储明年可能还有三至四次加息,美联储加息拉开了全球新一轮货币紧缩政策,全球进入货币紧缩通道;而且美联储主动缩减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可能会比美联储加息本身更加厉害。面对此,中国政府也必无选择,为了防止外汇不被冲击、资本不外流及稳定中国股市、债市,有可能采取相应货币政策应对方案,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率应是明年或未来几年必须要做的功课。而且,货币紧缩也将成2018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实体经济应有心理准备。
沈建光称,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而纵观今年金融政策实践,不难发现,广义货币增速大幅放缓,但信贷增长居高不下,影子银行业务大幅增加,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弱于预期,货币政策实际上保持的是中性偏松,直到十九大后才有所收紧。 由于十九大之后,一系列强监管措施密集出台,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布置工作,到资产管理业务新规推出、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再到对房地产资金管控从严等,充分证明决策层继续去杠杆的坚定决心。
在货币政策偏紧的背景下,预计财政政策仍将表态为积极。沈建光认为,根据十九大要求,2018年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将聚集在环保、民生、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以及先进制造业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其实受到了限制,例如,在地方债发行利率的整体上行,影子银行清理,以及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担责的背景下,积极财政可能在落实过程中受到一定牵制。
据悉,财政政策将更加强调“有效”:一方面是强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问责与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将重点投向扶贫攻坚和污染防治,为长期经济发展的短板提供财政资金支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过去两年决策部门大力支持PPP项目不同,最近一个月,财政部、央行和国资委连续出台政策文件,重点防控PPP项目大跃进的风险。监管部门清理整顿PPP项目也是中央加强地方财政纪律的重要信号。
多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11月10日,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说,“明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过去五年,中国推出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举措,一批重要領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展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传递出中国改革正朝着领域更广、举措更多、力度更强的新阶段迈进的强烈信号。
目前,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在消费领域中,以网络销售和快递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分享经济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在线医疗等新模式涌现。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同比增长17.4%和9.9%。
有预计称2018年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得到深化,第三产业、服务业仍将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将在微观领域得到更多的验证,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与提升日益加快,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将展现前所未有的生机。
在改革释放红利方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解决新时代基本矛盾,必须在国企、财税、金融、土地、住房等领域加快推动改革步伐。
即将过去的2017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央企重组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公司制改革接近尾声。2018年国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并初见成效,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会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住房长效机制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上关于房地产的表述为:“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而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是“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从“研究建立”转变为“完善促进”,表明“房地产长效机制”已经由理论层面进入到了实践层面。
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住房市场租赁市场的表述之细,指导方向之明确,是前所未有的。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结合2017年全年各地房地产政策的一系列举措,从年初提出的差异化供地政策,到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公共住房建设的持续推进,再到十九大重申“房住不炒”和“租购并举”,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呼之欲出。
防范金融风险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排首位的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扶贫攻坚、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的长期性、非经济属性相比,防范重大风险不但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也是2018年经济金融工作短期目标。为此,政治局会议指出2018年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表明“去杠杆”、促使金融“脱虚向实”、防范局部领域风险等仍将是2018年经济金融工作的重点。
对比来看,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首要要求是“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由此可见,“三去一降一补”已实现阶段性目标,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已有所调整。
海通证券研报称,三大攻坚战中的第一条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也就是把去杠杆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把去杠杆作为主要任务,而主要手段则是“控总量”,也就是控制货币总量。近期央行发布的资管新规,其实就是对控总量收货币的具体落实,因为银行表外理财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是货币超发的重要来源。
2017年11月,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出,“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同时最近监管部门的一系列动作表明防范风险的主要领域将是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资管业务等。
中国经济“新周期”
对于新阶段的中国经济预期,12月18日,《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任泽平的观点。他表示,随着新一轮产能周期的启动和新一轮库存周期的叠加,以及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接近尾声,他预计在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会突破L型的一横向上,这就意味着所有空头必须在明年下半年翻多,不然就没有机会了。
任泽平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2017年其所在团队曾提出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战略看多中国经济。关于新周期的观点,任泽平解释说,新周期的核心内涵是世界经济在复苏,中国在坚定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他认为,这一轮的改革是有诚意的,而且随着新的政策周期开始,执行力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实现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的政策效果。任泽平表示,他“倾向于认为2015年12月份中央所提出来的‘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表达了改革诚意,所以我们对中国经济是偏乐观的。”
任泽平说,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历了高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达到将近10%,之后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增长动力出现转换。2010年前后,中国开始增速换挡,出现了单边下行。从2010年到2015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可以看到市场已经在自发出清,再叠加2016年到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所以说产能的去化、转型的进展,可能是超出市场预期的。
2016年到2018年,经过连续三年的L型探底,将会逐步改变大家的预期。到2019年,随着新的一轮产能周期的启动,中国经济可能会突破L型的一横向上。任泽平认为。
在全球贸易方面,11月9日,习近平同特朗普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对话会闭幕式并致辞,他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习近平的这份表态无疑给全世界吃下“定心丸”。未来15年,中国市场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而且,中国承诺凡是在境内注册的企业,都会被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未来中国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未来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作为十九大后的首个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回顾2017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并确定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在这之前,12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初步明确了2018年经济的发展思路,强调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部署了防范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意味着去杠杆与强监管、收入分配改革以及环保措施推进仍是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线。
多位专家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将步入新时代,供给侧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改革开放挺进新纵深,国企混改、金融市场改革有望实现关键突破,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世界经济预期上调
从当前的趋势看,2018年稳增长的外部环境仍可能较为稳定,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欧洲和日本经济再度恶化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也都稳中向好,同時人民币汇率调整基本到位,“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这些都是明年开展经济工作的有利外部因素。
2017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调高了对世界经济的预期。而随着2017年全球经济开始转好,高盛、巴克莱、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及施罗德等多家大行都纷纷上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分析,今年全球经济呈现几个趋势性特征:一是世界经济整体正在复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是拉动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主要力量;二是以美国缩表为重要标志,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酝酿渐次退出,进入“减债、升息、去杠杆”轨道;三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时代可能已基本结束,未来石油、天然气、能源等可能会在长周期内,在宽区域区间均衡波动;四是全球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五是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
IMF报告同时提醒,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尚未完成,相当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就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样值得关注。国内专家认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但本轮经济复苏也受多国宽松货币政策支撑,在多国央行计划紧缩后,应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隐忧。
侧重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2月20日正式发布2018年《经济蓝皮书》,蓝皮书预测,中国2017年经济有望增长6.8%,2018年有望增长6.7%。2018年CPI增速可能在2%,PPI可能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降至6.3%,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可能为10.1%。
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时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中求进,是5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主基调。
从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出,我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有所放缓,但仍处稳中向好态势,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韧劲: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增长较快。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投资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5057亿元,同比增长7.2%;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价格涨幅回落,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进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继续优化,11月份,进出口总额26049亿元,同比增长12.6%。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高决策层意在淡化GDP至上、淡化GDP增速目标,而强调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思路已经无比清晰。时隔36年之后,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主要矛盾表述做出了改变,强调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7年以来,经济增长、新增就业目标均已提前实现,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因素都说明中央对2018年的稳增长形势较为乐观,也更能接受牺牲一定的增速换取更高质量的发展。
不久前,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认为,增长目标定在何处关乎经济政策环境松紧。他预计2018年房地产、基础建设和制造业三大板块的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展望2018年中国经济,沈建光认为,预计增长将延续今年四季度以来的减速趋势。特别是在传统领域,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主要体现在:一是房地产投资方面,考虑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逐步加码,房地产销售与新开工等先行指标已出现下降,预计2018年房地产投资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二是基建投资方面,在影子银行不断收紧、地方财政约束增强以及整体发债利率高企的环境下,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或将导致2018年基建增速显著放缓;三是制造业投资方面,预计高科技制造业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但重工业和传统工业受到更加严格的防污染举措控制,增速或继续放缓。
货币定调或“中性偏紧”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预计,2018年或相当长时间,货币政策将由稳健中性向相对较紧的货币政策转向。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受国际金融环境影响,美联储明年可能还有三至四次加息,美联储加息拉开了全球新一轮货币紧缩政策,全球进入货币紧缩通道;而且美联储主动缩减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可能会比美联储加息本身更加厉害。面对此,中国政府也必无选择,为了防止外汇不被冲击、资本不外流及稳定中国股市、债市,有可能采取相应货币政策应对方案,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率应是明年或未来几年必须要做的功课。而且,货币紧缩也将成2018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实体经济应有心理准备。
沈建光称,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而纵观今年金融政策实践,不难发现,广义货币增速大幅放缓,但信贷增长居高不下,影子银行业务大幅增加,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弱于预期,货币政策实际上保持的是中性偏松,直到十九大后才有所收紧。 由于十九大之后,一系列强监管措施密集出台,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布置工作,到资产管理业务新规推出、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再到对房地产资金管控从严等,充分证明决策层继续去杠杆的坚定决心。
在货币政策偏紧的背景下,预计财政政策仍将表态为积极。沈建光认为,根据十九大要求,2018年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将聚集在环保、民生、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以及先进制造业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其实受到了限制,例如,在地方债发行利率的整体上行,影子银行清理,以及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担责的背景下,积极财政可能在落实过程中受到一定牵制。
据悉,财政政策将更加强调“有效”:一方面是强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问责与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将重点投向扶贫攻坚和污染防治,为长期经济发展的短板提供财政资金支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过去两年决策部门大力支持PPP项目不同,最近一个月,财政部、央行和国资委连续出台政策文件,重点防控PPP项目大跃进的风险。监管部门清理整顿PPP项目也是中央加强地方财政纪律的重要信号。
多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11月10日,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说,“明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过去五年,中国推出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举措,一批重要領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展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传递出中国改革正朝着领域更广、举措更多、力度更强的新阶段迈进的强烈信号。
目前,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在消费领域中,以网络销售和快递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分享经济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在线医疗等新模式涌现。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同比增长17.4%和9.9%。
有预计称2018年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得到深化,第三产业、服务业仍将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将在微观领域得到更多的验证,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与提升日益加快,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将展现前所未有的生机。
在改革释放红利方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解决新时代基本矛盾,必须在国企、财税、金融、土地、住房等领域加快推动改革步伐。
即将过去的2017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央企重组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公司制改革接近尾声。2018年国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并初见成效,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会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住房长效机制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上关于房地产的表述为:“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而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是“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从“研究建立”转变为“完善促进”,表明“房地产长效机制”已经由理论层面进入到了实践层面。
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住房市场租赁市场的表述之细,指导方向之明确,是前所未有的。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结合2017年全年各地房地产政策的一系列举措,从年初提出的差异化供地政策,到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公共住房建设的持续推进,再到十九大重申“房住不炒”和“租购并举”,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呼之欲出。
防范金融风险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排首位的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扶贫攻坚、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的长期性、非经济属性相比,防范重大风险不但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也是2018年经济金融工作短期目标。为此,政治局会议指出2018年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表明“去杠杆”、促使金融“脱虚向实”、防范局部领域风险等仍将是2018年经济金融工作的重点。
对比来看,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首要要求是“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由此可见,“三去一降一补”已实现阶段性目标,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已有所调整。
海通证券研报称,三大攻坚战中的第一条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也就是把去杠杆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把去杠杆作为主要任务,而主要手段则是“控总量”,也就是控制货币总量。近期央行发布的资管新规,其实就是对控总量收货币的具体落实,因为银行表外理财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是货币超发的重要来源。
2017年11月,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出,“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同时最近监管部门的一系列动作表明防范风险的主要领域将是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资管业务等。
中国经济“新周期”
对于新阶段的中国经济预期,12月18日,《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任泽平的观点。他表示,随着新一轮产能周期的启动和新一轮库存周期的叠加,以及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接近尾声,他预计在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会突破L型的一横向上,这就意味着所有空头必须在明年下半年翻多,不然就没有机会了。
任泽平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2017年其所在团队曾提出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战略看多中国经济。关于新周期的观点,任泽平解释说,新周期的核心内涵是世界经济在复苏,中国在坚定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他认为,这一轮的改革是有诚意的,而且随着新的政策周期开始,执行力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实现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的政策效果。任泽平表示,他“倾向于认为2015年12月份中央所提出来的‘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表达了改革诚意,所以我们对中国经济是偏乐观的。”
任泽平说,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历了高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达到将近10%,之后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增长动力出现转换。2010年前后,中国开始增速换挡,出现了单边下行。从2010年到2015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可以看到市场已经在自发出清,再叠加2016年到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所以说产能的去化、转型的进展,可能是超出市场预期的。
2016年到2018年,经过连续三年的L型探底,将会逐步改变大家的预期。到2019年,随着新的一轮产能周期的启动,中国经济可能会突破L型的一横向上。任泽平认为。
在全球贸易方面,11月9日,习近平同特朗普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对话会闭幕式并致辞,他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习近平的这份表态无疑给全世界吃下“定心丸”。未来15年,中国市场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而且,中国承诺凡是在境内注册的企业,都会被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未来中国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未来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