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继高职示范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的又一大重大举措。高职专业群建设需要高职院校进行自我分析诊断,专业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而专业群的共享课程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融合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我校“应用外语服务专业群”共享资源课程建设为例对高职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职专业群;共享课程
高职专业群建设正在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它是高职教育继高职示范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的又一大重大举措。高职专业群建设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规模发展与教学资源供应等方面之间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各专业门类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专业群核心课程的建设就是促进各专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之一。协同理论为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地理论依据,指导共享课程建设正确的方向。
1 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他认为,属性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各大系统间存在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关系。而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协同效应或集体协同效应会使整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协同论具有普适性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我校专业群课程建设体系中,能够通过协同论去探求专业群各专业的“客观”性质。核心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建设就充分体现了协同论的内涵。
2 专业群共享核心课程
我校应用外语服务专业群包含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日语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方向,韩语方向)、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方向)和应用英语专业(幼儿教育)等五个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力争构建一个“多元面向、基础相通、聚焦素能、资源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尽管已在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应用英语等专业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但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分散,缺乏体系化。《跨文化交际》核心共享课的建设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基于协同理论,围绕应用外语服务各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通用能力,按照应用外语服务专业群基础相通的原则,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平台,《跨文化交际》这门专业群共享核心课程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3 协同理论在专业群共享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3.1 教学内容的协同
《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包含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交际技巧和交际素质。由于本专业群涉及到了英语,日语和韩语三门语言。这些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人们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必须兼顾各个方面。除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原则外,还需考虑把各英语国家,日本和韩国的相关的知识点都要纳入进来,在分别阐述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们之间,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以及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交际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基础上,把各种技巧和方法有机融合和互通,形成和谐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体系,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促进各专业学生有效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巧,具备跨文化交际素质,更好进行现代涉外服务。
3.2 课程建设人员的协同
《跨文化交际》共享课程涉及了三门语言和和六个专业,参与课程建设的人员至少要保证教授英语,日语和韩语的教师共同参与,组成一个文化多元的课程建设团队。这个教师团队一起负责课程的各项建设,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协同进行微课视频录制,协作建设课程资源,统一考核标准,建设性地处理专业个体之间的差异,提出课程知识整合的建议,实施专业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建好的共享课程能达到建设的目的,让专业群各专业的学生都能从课程的学习中受益。
3.3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协同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高职教育的高度关注。网络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载体,为教师及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拓展以及在线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新要求,严重束缚和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延展。此时,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相互协同作用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群共享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必须要借助网络课程资源来弥补各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足,来协调各专业在语言上的不同的要求。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资源的协同作用,满足专业群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共享课程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融合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协同理论的介入,助力共享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地理论依据,指引了建设的正确方向,为课程的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02):161-164.
[2]袁國玲.高校协同研究需要制度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1):66-68.
[3]吴杨,苏竣.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的复杂特性及其协同机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1):156-165.
[4]杨莲娜,张庆亮.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8):148-150
[5]马淑霞.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浅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84-87.
作者单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4
高职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继高职示范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的又一大重大举措。高职专业群建设需要高职院校进行自我分析诊断,专业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而专业群的共享课程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融合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我校“应用外语服务专业群”共享资源课程建设为例对高职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职专业群;共享课程
高职专业群建设正在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它是高职教育继高职示范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的又一大重大举措。高职专业群建设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规模发展与教学资源供应等方面之间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各专业门类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专业群核心课程的建设就是促进各专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之一。协同理论为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地理论依据,指导共享课程建设正确的方向。
1 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他认为,属性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各大系统间存在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关系。而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协同效应或集体协同效应会使整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协同论具有普适性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我校专业群课程建设体系中,能够通过协同论去探求专业群各专业的“客观”性质。核心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建设就充分体现了协同论的内涵。
2 专业群共享核心课程
我校应用外语服务专业群包含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日语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方向,韩语方向)、空中乘务专业(英语方向)和应用英语专业(幼儿教育)等五个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力争构建一个“多元面向、基础相通、聚焦素能、资源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尽管已在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应用英语等专业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但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分散,缺乏体系化。《跨文化交际》核心共享课的建设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基于协同理论,围绕应用外语服务各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通用能力,按照应用外语服务专业群基础相通的原则,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平台,《跨文化交际》这门专业群共享核心课程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3 协同理论在专业群共享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3.1 教学内容的协同
《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包含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交际技巧和交际素质。由于本专业群涉及到了英语,日语和韩语三门语言。这些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人们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必须兼顾各个方面。除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原则外,还需考虑把各英语国家,日本和韩国的相关的知识点都要纳入进来,在分别阐述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们之间,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以及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交际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基础上,把各种技巧和方法有机融合和互通,形成和谐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体系,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促进各专业学生有效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巧,具备跨文化交际素质,更好进行现代涉外服务。
3.2 课程建设人员的协同
《跨文化交际》共享课程涉及了三门语言和和六个专业,参与课程建设的人员至少要保证教授英语,日语和韩语的教师共同参与,组成一个文化多元的课程建设团队。这个教师团队一起负责课程的各项建设,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协同进行微课视频录制,协作建设课程资源,统一考核标准,建设性地处理专业个体之间的差异,提出课程知识整合的建议,实施专业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建好的共享课程能达到建设的目的,让专业群各专业的学生都能从课程的学习中受益。
3.3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协同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高职教育的高度关注。网络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载体,为教师及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拓展以及在线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新要求,严重束缚和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延展。此时,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相互协同作用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群共享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必须要借助网络课程资源来弥补各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足,来协调各专业在语言上的不同的要求。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资源的协同作用,满足专业群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共享课程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融合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协同理论的介入,助力共享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地理论依据,指引了建设的正确方向,为课程的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02):161-164.
[2]袁國玲.高校协同研究需要制度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1):66-68.
[3]吴杨,苏竣.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的复杂特性及其协同机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1):156-165.
[4]杨莲娜,张庆亮.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8):148-150
[5]马淑霞.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浅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84-87.
作者单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