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羞恶之心”与主体性

来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41306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非常重视“耻”,孔子常用“耻”来判断人的行为,孟子更是认为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具有重大的本源意义。耻感的产生,是一个自觉自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对象性的认识,而是主体性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是合二为一的。由于形而上学的建构,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导致了羞耻之心的失落,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寻回失落的羞耻之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