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建设内容以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从总体上对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包括技工类院校)的重视不断加大,中职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规模也迅速扩大,因此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同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高职院校纷纷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作为中职学校,也应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立足品牌专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并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置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达到提升办学内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就此走出一条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办学之路。
1 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所谓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对于中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专业培养目标、办学特点等,与高职院校有很大差别,若脱离现实的客观条件,完全照搬高职院校的做法,则极有可能使精品课程建设脱离原有的初衷,并反映不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区别。因此中职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真正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扎扎实实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中职学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以能力为培养核心的课程建设原则。并且中职学校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统一,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因而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示范性”。而且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也是—个不断完善、不断吸收新成果的实践过程。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2.1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强化课程负责人制,加强课程组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到企业轮训,或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参加业务培训。此外,还应不定期的组织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促进精品课程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2.2 教学内容建设。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为着眼点,其课程体系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主线来构建的。同时根据培养目标,以能力结构与形成过程为主线,摒弃学科体系,融合校企合作、模块教学等特点,兼顾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养成与训练,注重综合技能训练,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作现场的观察、判断、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整合所学知识,并确定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首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由过去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教学、行为导向教学、讨论教学等,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索学习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观察、学习方法掌握等能力的培养;第三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 教材建设。教材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材内容要以《职业技能标准》以及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同时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方便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要求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要把握适宜的度;而且可以邀请行业专家、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校本教材和参考资料的编写,力求教材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2.5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以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一方面是制订和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建立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和考评指标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化以及有序性;另一方面是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大胆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强有力物质保证。
3 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促使精品课程建设能体现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及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并且使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示范作用,达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效果,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严把精品课程的入口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课程坚决不予认定,并且按照程序对所有申报课程进行评审、公示和监督;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学校要定期组织专家对立项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同时做到跟踪检查与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师生评估相结合,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三是评价体系要切实可行。该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定的过高,而且能比较容易地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活动。
3.2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面要成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负责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和管理,同时建立系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职能是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具体落实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这样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一个领导有力、目标明确、分工协作、运作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资金层面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相对中职学校更要加大投入购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改善教学条件,没有充足的资金,很难完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3.3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课程建设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对主要负责人提供津贴补助,教学工作量考核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对课程组成员在职称、年度考核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年轻教师要压担子,使年轻教师早成才,成好才,并疏通教师个人成才通道,而且对达到合格或评优的精品课程给予相应的奖励,促使更多优秀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工作。
关键词 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包括技工类院校)的重视不断加大,中职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规模也迅速扩大,因此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同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高职院校纷纷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作为中职学校,也应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立足品牌专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并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置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达到提升办学内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就此走出一条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办学之路。
1 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所谓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对于中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专业培养目标、办学特点等,与高职院校有很大差别,若脱离现实的客观条件,完全照搬高职院校的做法,则极有可能使精品课程建设脱离原有的初衷,并反映不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区别。因此中职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真正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扎扎实实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中职学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以能力为培养核心的课程建设原则。并且中职学校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统一,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因而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示范性”。而且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也是—个不断完善、不断吸收新成果的实践过程。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2.1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强化课程负责人制,加强课程组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到企业轮训,或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参加业务培训。此外,还应不定期的组织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促进精品课程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2.2 教学内容建设。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为着眼点,其课程体系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主线来构建的。同时根据培养目标,以能力结构与形成过程为主线,摒弃学科体系,融合校企合作、模块教学等特点,兼顾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养成与训练,注重综合技能训练,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作现场的观察、判断、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整合所学知识,并确定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首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由过去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教学、行为导向教学、讨论教学等,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索学习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观察、学习方法掌握等能力的培养;第三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 教材建设。教材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材内容要以《职业技能标准》以及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同时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方便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要求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要把握适宜的度;而且可以邀请行业专家、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校本教材和参考资料的编写,力求教材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2.5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以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一方面是制订和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建立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和考评指标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化以及有序性;另一方面是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大胆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强有力物质保证。
3 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促使精品课程建设能体现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及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并且使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示范作用,达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效果,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严把精品课程的入口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课程坚决不予认定,并且按照程序对所有申报课程进行评审、公示和监督;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学校要定期组织专家对立项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同时做到跟踪检查与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师生评估相结合,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三是评价体系要切实可行。该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定的过高,而且能比较容易地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活动。
3.2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面要成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负责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和管理,同时建立系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职能是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具体落实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这样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一个领导有力、目标明确、分工协作、运作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资金层面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相对中职学校更要加大投入购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改善教学条件,没有充足的资金,很难完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3.3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课程建设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对主要负责人提供津贴补助,教学工作量考核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对课程组成员在职称、年度考核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年轻教师要压担子,使年轻教师早成才,成好才,并疏通教师个人成才通道,而且对达到合格或评优的精品课程给予相应的奖励,促使更多优秀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