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来源 :河南农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32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育现状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现状
  近年,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过程中,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逐步建立了“五个四”培育工作制度。即:坚持农业、人社、扶贫、教育部门“四路协同”培育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农业经理人培育、专业技能(服务)型农民(产业扶贫示范)培训“四类并进”培育计划,实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落实创设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创新支持、金融保险服务、社会荣誉表彰“四项并行”培育政策,初步实现了系统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培育机构精准培育能力、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能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能力“四力提升”培育效果。
  (二)学员特征和资源建设现状
  参与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农业产业领域,学历背景有较大差异,但是整体文化程度在提高,这对农业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吸收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河南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引入“一体多元,适度竞争”的培训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农业部门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培训教育局面,培训机构包含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组织。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1.5万人。
  二、存在问题
  (一)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合理
  农民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员年龄较大,一些人受传统观念和外来因素的影响,意识不到专业技能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性,甚至觉得培训浪费时间,带着被动的情绪参加培训,主动参与培训的学员数量逐年下降。部分培训机构和院校培训时间设置不合理,培训时间与农忙时间相冲突,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融合度不高,课程设置偏理论轻实践,学习内容单调重复,与生产生活脱离,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知识迅速消化吸收,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缺乏规划,没有成熟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机制
  自2005年原农业部提出“职业农民”这一概念后,我国将大量的政策和資金用于支持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上,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因为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监管,常常是参与部门多如牛毛,却各人自扫门前雪。个别培训机构唯任务至上,出现了为了完成任务量获得招标名额、浪费国家经费的现象,使得农民职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导致培训资源出现了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甚至个别地区还出现虚报参与培训的农民数量以骗取经费的恶劣现象。
  (三)农业类职业院校的服务作用未充分发挥
  河南省16所涉农院校基本都承接有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任务,然而开设的涉农专业占比总数还不到21%,特别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领头羊,在一些地方出现非农化、离农化,专业多而杂现象,缺乏特色。有些院校抽调人员现象严重,师资力量薄弱,甚至出现了不是专业人士讲专业课的现象。不少院校缺乏培育设施,教学设施陈旧老化、设备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不足。
  (四)高素质农民培育缺乏配套扶持制度且持续性较差
  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指导意见、规定等来扶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然而就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情况来看,这些政策仍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机制,缺乏监管、评价。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项目优惠、金融保险等方面缺少专门政策,无法激发农民爱农、学农、兴农的兴趣。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眼光不够长远,只注重实际利益。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影响。
  (五)农民教育培训面临增量提质转型多重压力
  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到“十三五”末高素质农民规模要达到100万人。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从2016年开始急剧增加,由原来的每年5万多人已增加到每年20万人。培育工作任务剧增的同时,配套设施和师资队伍都亟待加强和提升。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初步形成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品牌突然转向为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从上到下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还有一个适应过程。
  三、建议
  (一)创新培育方式方法,提高农民参培意识
  高素质农民培育要培训农民想学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培训对象的筛选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专业内容设置上要紧贴生产生活实际。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多的“输血”会导致农民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过多的文字传授不利于理解,在培训形式上要树立新的教育培训理念,注意先进设施的介绍和应用,尽量不占用农活时间,或者直接送课到田间地头,开展实训,充分发挥农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农民自主学习。研发专业的产教融合APP,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微信群、企业群等,定期推送相关农业知识,方便农民相互了解、交流和答疑,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以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从灌输式向参与式、互动式转变,更好地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因地制宜,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链条的延伸对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前要了解培训所面向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社会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农民的实际需要,建立因地制宜的培育形式,分区、分片、分专业进行针对性培训,从突出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从突出生产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拓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提高培训监管力度,量化考核评价机制
  如果没有监管,培训工作的资金支出就不会透明,培训效果也无法保证,这就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保证培训质量。因此,培育过程需要培训机构按规定定期公示,特别是项目资金的细化安排。另外,为确保规范培训,监管部门要严格做好过程监管。培训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配套机构,做好每期培训学员的档案管理,力求细致、规范、完整。探索利用现代化信息媒介开展线上学习、线上服务和线上考核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开展高素质农民数据信息统计监测与绩效评价,推动农民职业培育工作提质增效。加强育训结合,深度挖掘,打造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建立“人才库”,做好“传帮带”,鼓励高素质农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充分发挥农广体系作用,有效服务农民全面发展
  目前,河南省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还是侧重职教培训,职能比较单一。而在如今农业越来越现代化、农村越来越城镇化、农民素质越来越高的背景之下,如果不把职能向服务农民全面发展延伸,在时代的洪流中就会显得比较局限。所以,除拓宽自身的职能领域外,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加强高素质农民之间的技术服务、信息共享、生产互助、产品销售等合作程度,指导高素质农民合法合规组建专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促进他们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大市场。此外,还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积极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政策帮助,寻找电商专业人才帮助他们寻找新思路、新方法,积极谋划品牌效应,在金融对接、融资担保等方面牵线搭桥,努力为高素质农民转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真正成为高素质农民发展的领头羊。要在帮助高素质农民自身发展的同时,指导他们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积极对接服务普通农户和周边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共同发展。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服务措施
  为高素质农民提供“绿色通道”,在现有“三农”政策上,重点向高素质农民倾斜,坚定高素质农民搞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上探索一条适应当前形式的道路,鼓励成片土地向高素质农民流转。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当地金融部门,协同当地农业融资担保系统,探索利用金融手段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利用部门政策优势,在融资支持上,积极为培育对象提供优质支持服务,通过合作推动,力求精准施策。及时定位农业融资客户,针对农民培育及金融服务支持方面遇到的困境,有目的地开展农民负担政策专题培训,为农民提供优质的融资信貸担保服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力度,解决高素质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在涉农院校中增设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目,鼓励扶持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从事职业农民,建立一套优惠政策,为高素质农民队伍储备高层次人才。同时,建立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跟踪服务队伍,定期电话回访,利用网络进行线上指导,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实时解决高素质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定期组织相关专家,集中约定上门上田间地头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特别是在农忙时节,积极帮助解决职业农民生产遇到的技术、资金、政策等问题,指导高素质农民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制定适合自己的农业生产计划,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效果。
其他文献
近年,林州市綜合检验检测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标准,在工作中始终把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坚守安全底线,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保证基地主要农产品检测安全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认证,提高生产主体和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力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笔者通过多年的绿色食品工作实践,总结了多种农产品申报绿色食
期刊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利弊极为明显,利在于能保障农产品收益,弊在于农药残留给食用者健康带来很多安全隐患。怎样有效降低农药残留是新型农业种植业技术中很重要的一环。  一、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农业发展作为人口稳定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后盾,是国家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也无时无刻不在优化改革,在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生产开始大量运用农药、化肥,直接导致环境污染,间接使食品安全问题
期刊
小麦要高产,拌种是关键。药剂拌种已经成为小麦播种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小麦拌种的必要性  河南是冬麦区,秋作物以玉米、花生为主。有些地方播种期早,整体播种量又偏大,如果施肥不合理,易导致苗期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性差,麦苗细弱,抗病能力差,更有利于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等苗期病害的发生,致使小麦死苗烂根,后期还会有死棵白穗、倒伏等现象发生。小麦根部病害对小麦生长和后期抽穗灌浆影
期刊
柞蠶在野外环境中的生长和发育极易受到风雨、霜冻、高温、干旱及敌害等环境因素的危害。特别是小蚕期大风降雨降温、霜冻等极端天气状况的发生及病虫鸟害、中毒等的危害,会造成柞蚕的减产或绝产。稚蚕场是柞蚕小蚕期生活的场所,柞蚕生产中有“养好小蚕一半收”的说法。因此,柞蚕稚蚕场的选址和管理在柞蚕生产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小蚕专用柞园(固定蚁场)的选址  柞蚕场地对柞树发芽早晚、生长快慢,蚕儿生长发育是否强健
期刊
灭生性除草剂是对所有生长的植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在整个除草剂家族中,单剂种类相对较少,占比在10%以下,但其产量和销量却非常大。本文针对灭生性除草剂的种类、特性、使用技术、注意事项等进行分述,以供参考。  一、灭生性除草剂的种类和特性  在市场上销售和经常使用的灭生性除草剂仅有4个种类,分别是百草枯、草甘膦、草铵膦和敌草快。  (一)百草枯  百草枯是速效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
期刊
一、农业基础及施肥现状  汤阴县地处全国优势农产品规划区,总面积64 600 hm2,下辖9镇1乡298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汤阴县拥有333.33 km2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240万t,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食品安全示范县,也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定的连续六届十二年“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期刊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商丘市分校是商丘市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副县级全供事业单位。近年,该校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总结、宣传、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工作,为全市农广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商丘市农广校及各县(区)分校现有专职教师83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9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33人;兼职教师93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48人,中级职称4
期刊
早秋白菜属秋白菜种类,在河南地区种植时间是7月中旬至8月初,生育期55~60 d,在国庆节期间采收效益最佳。近年,滑县种植早秋白菜面积667 hm2,每667 m2产量在3500 kg以上,因生长时间短,见效快,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为菜农首选种植模式。  一、品种选择  早秋白菜品种有豫艺早5号、郑早58、新早59等,生育期为55~60 d,抗病、耐热、早熟、品质优,口感极佳。  二、整地、施肥、
期刊
随着玉米蚜虫虫源基数的增加和玉米面积的扩大,玉米蚜虫的发生逐年加重。该虫虫体小,虫体隐蔽,一旦发生,防治效果往往不佳,已成为玉米上较难防治、危害損失较大的病虫害之一。为了筛选出防治玉米蚜虫的有效药剂,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渑池县农业农村局在玉米苗期进行了不同药剂对玉米蚜虫防治效果试验。  一、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选在地势平坦,土肥水条件好,栽培措施得当,玉米长势良好田块。  二、试验设计  该试验
期刊
四大怀药是焦作市独具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因其独特神奇的作用和悠久的历史而被列为“国药”,享誉中外。近年,焦作市依托原产地优势,把发展四大怀药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建设,初步形成了怀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四大怀药产业发展现状  焦作市怀药专业合作社有600多家,大型规模的怀药加工企业30多家,其中,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17家,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