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府站的落叶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作异乡客,有时也想出个远门,走访好友。
  每回一产生这般念头,我就选择在秋天出行。因为日本山多,秋风拂叶,金光清辉,令人心旷神怡。
  从神户开车,乘轮渡抵达博多港,再驱车前往九州的山口县。好友说他住在山里,道路又陡又险,尽是上下坡,拐弯又急,开车危险,劝我换乘电车。于是,我照办了,准备从防府站上列车。
  这是一个小站,只有几条乡村线路,大多数属于单车道,迎面对开的列车需要错车。而且,这些开往乡村的列车班次也不多,听上去跟《智取威虎山》里的小火车差不多。据说这“防府”早在7世纪就是一个要塞,它面临濑户内海,是当时的一个小国的国府。派到九州当士兵的人任期虽然是3年,但经常被延期,有的士兵从此以后再也没见过父母和妻儿。历史上把这些士兵叫作“防人(SAKIMORI)”,想必很悲壮吧。不过,在飞鸟时代,这些地方诸国一个军团的兵力仅有500多人,哪怕是打仗,也打不出什么规模。
  日本是一个较少发生内战的国家。
  防府站的四周光秃秃的,并无高大的建筑物。离站不远有一个十字路口,居然连红绿灯也没有。好在行驶的车辆不多,人也稀少,有没有信号灯似乎不像在东京、大阪那么重要。我走到站前的自动售票机旁,仰头看好去目的地的票价,470日元整。于是掏兜拿钱,结果发现自己的钱包里只有1万日元的大票子,这台自动售票机的最大收款面值是1000日元。无奈之下,我只得找个地方换零钱。
  站前的入口处有一个窗口,大白天屋内也亮着灯,没人。周围除了我,既瞧不见其他乘客,也看不到值班员的影子。这个钟点很凑巧,站内的列车尚未启动,一排排的车厢默然整队,眼前出现一种逼人的静寂。
  我大声喊:“有人吗?我想换个零钱!”
  没人答话,但风声贯耳,从屋檐上刮落的树叶飘至地面,拍起轻微的尘埃。秋风莫非是防府站最忙碌的乘客?过了一阵子,急促的应声由远而近。
  “让您久等了,让您久等了。”
  一个中年值班员从站里跑来。他右手提一把长扫帚,扫帚梢离地半尺,不至于拖在地上。他头上直冒汗。我见此状,也不再喊了,一边递给他钱,一边跟他说:“我想换个零钱,买车票。”
  他接过钱,打开工作台上的钱匣子,翻了一會儿,面露难色。
  “啊呀,我这里也没有零钱。”
  他抬起头又急忙说:“请您再稍等一等,我去替您换一下钱就来。”
  我点点头,自然也不好意思催促他。可就在他一溜儿小跑出站这当口,列车“吱——”的一声尖叫,正欲启动。这下我慌了起来,等他换零钱的这几分钟,列车要开了的话,那不就糟糕啦!更何况车次本来就少,错过这班车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不幸的是,结果真像我担心的那样,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好不容易等他跑回来的时候,列车已经开走了。
  “怎么回事?”我大声责问值班员,“车都开了呀!你没看见吗?”
  他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也不知是因为赶路跑的,还是因为耽误了乘客的上车时间而自感内疚。我心里起火,真想骂他,可看他满头大汗的辛苦样,又把脱口欲出的话咽了回去。他双手拿着换好的钱恭敬地递到我的眼前,目光充满歉意,一个劲儿地低头向我说:“白天这里人少,商店也远,换个钱得跑老远,实在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我无声地接过钱,转身走到自动售票机那里买好票,心想这倒好,留下来跟秋风做伴等下一班车吧。没法子。
  我走进无人的站台。在这一段时间里,刚才的值班员一直都注视着我,我用眼睛的余光瞄见他那张充满歉意的面孔。他好像很想跟我搭话的样子,恐怕他认为这冷清的车站会让我等车等得不耐烦,再加上他的过失,他更问心有愧了。起码他的眼神是这样告诉我的。
  我觉得丧气,不愿搭理他,毕竟是他叫我花不必要的光阴傻等“小火车”。于是,我在站台上找了一个受光面较好的位置,打算晒晒太阳。值班员又拿起他的长扫帚,继续干他刚才的活儿,原来他一直在站台上扫落叶。
  站台是露天的,参天的大树从站台外迎面遮来,秋风吹起树叶,旋向半空,又一片片地滑落,不规则地飘向地面。在他没有扫到的地段,落叶散乱成堆成块,可经他一扫,落叶竟然是均匀有序,把站台装点得如画一般。
  我纳闷,他为什么不拿簸箕扫除落叶,而仅仅把落叶扫成均匀散开的状态呢?他不吭声,默默地扫。站台上只有我们俩,他在有节奏地移动,而我静立着,沐浴在暖阳之中。当然,还有落叶,也跟他一样是移动的,甚至是飞扬的。
  终于等到列车要开了。我正要上车,只见他径直向我走来,递给我一个小信封,诚恳地说:“乘客先生,请原谅我的过失吧。”
  我措手不及,列车却已缓缓启动了。我望着车窗外的值班员,他在微笑,回头又拿起了他的扫帚。车继续前行,大约走出一段距离时,我逐渐发觉刚才站台上的那些分布均匀的落叶越来越耀眼,越来越迷人。秋天的落叶恰似一团火,在太阳的光芒之中好像为站台织就了一张美丽的金毯……这时,我开始有所感悟。值班员为了每天让乘客看见落叶的光辉,哪怕只有很少的几班车,他也默默地扫,让均匀的落叶展示它们最后的美好。
  想到这,我赶紧打开信封。原来里面放的是470日元的硬币和一片金黄的落叶。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但在信封的背面却写着以下几个大字:
  防人SAKIMORI!
  (彼 岸摘自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在日本》一书,沈 璐图)
其他文献
最近,我听了一个社交媒体公司高管的讲话。他说,他们公司对于什么是成功的产品,有一个奇怪的定义。   有两种产品,都算是成功的:一种是上线之后快速增长的产品;还有一种,是上线之后快速死掉的产品。   那什么才算是失败的产品呢?就是那种成又成不了,死又不甘心,通过各种努力勉强活下来的产品。   这背后的道理不难理解:先天不足的产品,靠后天资源喂养,但最终还是没法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还不如早点死掉
期刊
最近,有位出版界的朋友对我说,一本畅销书应该合乎几个条件:第一是封面和书名吸引人,第二是纸张和印刷精美,第三是厚度足够,最后才考虑内容。原因是读者到书店选书,经常先被封面和书名吸引才会去翻阅;看的时候,最初注意的则是印刷和纸张,然后估计价钱与书的厚度是否相当,若拿在手上很有分量,就会掏钱买。至于内容,因为在书店没有太多时间翻阅,所以并不重要。   与买书同样的道理,我們择友也经常是先注意相貌、衣
期刊
有人曾问著名小说家毛姆,是等灵感到来后写作,还是按自己的计划写作。毛姆回答:“我只在灵感到来后才动笔,但幸运的是,我的灵感每天早晨会准时到来。”   作家是一种风险非常大的职业,我这么说或许有很多朋友不以为然——动动笔写字而已,会有风险吗?其实,作家这一职业的风险,就来自灵感的枯竭。作为职业作家,单靠等灵感,不要说是有所成就,就是吃碗饱饭都困难。如果想以此为业,就要让写作成为自己掌握的一门技術,
期刊
人如果想要正衣冠,首先要站到镜子前面。镜子是公正的,它能如实映照出一个人原本的形象。就算一个人固执地坚称自己的领带没有系歪,只要他往镜子前一站,是正是歪一目了然。如此一来,他就只能承认失误,然后改正。   镜子尽管可以正衣冠,却无法映照出人心灵的扭曲。所以,一个人很难察觉出自己言谈举止方面的差错。由于没有一面心灵之镜,出现这种情况也可理解。不过,只要拥有一颗求索之心和谦逊之心,心灵之镜就会随处高
期刊
在一个风景画画展上,巴尔扎克和画家站在画布前。在这幅画的背景里,远离主要情节处,田地中央有一栋小房子。烟从烟囱里升起。那儿有人。巴尔扎克转向画家。“那栋房子里住了几个人?”他问。   “我不知道。也许六七个。”   “你是指一家人?”   “也许。是的,一家人。”   “有几个孩子?”   画家想了想。“三个。”他说。   “他们几岁?”   “嗯……也许是八岁、十歲和十二岁。”  
期刊
雍正帝谈自己的理想,是无忧无虑,闲居在家,看看月亮,弄弄花草,将是非名利都看得淡淡的。他收集了不少这样的短文短诗,作为案头的读物,还送给臣下,像李卫等人,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他喜欢东坡,可以理解,称许邵雍,也可以理解。他赞美陶渊明,就有点隔了。除非你认同朱子的话,说陶渊明其实是负气好名的人。雍正為人严苛,可是用在艺术上,当今的瓷器专家以为,就见出其趣味的高雅,而且精细到一丝不苟,所以雍正瓷即使在
期刊
如今有主見的人,全都变成“不爱旅行的人”了。喋喋不休地炫耀自己在洛杉矶或者纽约的种种见闻,或一脸陶醉地叙说自己在巴厘岛梦幻海滩上的顶级享受,这些人,只会让人觉得可笑,没见识。大家似乎渐渐觉悟了:快乐并非能跟旅行社买到。既然有钱人都开始这么想了,穷人也会很快地群起效尤。到时候,大家通通会对旅游不屑一顾——这种情形好像叫作“扩散作用”,不是吗?   唯一让人觉得还能忍受的旅游方式是,长时间停留在一个
期刊
近期,一档由5位平均年龄75岁的老人完成的节目,在年轻人中引发热议,这让人颇感意外。  数据显示,作为国内首档关注认知障碍的节目,《忘不了餐厅》的受众分布中,39岁以下的受众人数占该节目观看总人数的67%。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绝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年轻一代成了故事的主要讲述者。  《忘不了餐厅》烹制了一桌“精神治愈”的温情盛宴,新的话题也在持续发酵,社交平台上,与“阿
期刊
我读的高中是市里最好的高中,同学大多聪明过人、勤奋非常。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几十名,这对初中时几乎每次考试都拿年级第一的我来说,简直是个致命的打击。   于是我挑灯夜战,但成績只有微弱的起色。   诚然,高中的学习模式和初中时的全然不同,但回想起来,这倒是次要的,关键是我的自尊心、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失利后已溃不成军。   好在,语文仍是我最擅长的科目,我的作文时常被当作范文在班级间传阅。这大
期刊
一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支教的两年里,郝琳硕走访过松桂、西邑两个镇30多个学生的家庭。跋涉在云南乡间的山路上,她偶尔会有恍惚之感,仿佛自己仍然在纽约的街头喝着咖啡,吃着三明治,姿态优雅。  第一天上课,郝琳硕穿了一身西装套裙,让学生们大为惊讶。在那之前的一个月,她还以交换生的身份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生活,更早是在罗切斯特大学读金融学本科。其他经历还包括在纽约瑞银公司做私人财富管理实习生,在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