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和以社会化为重点的后勤改革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转变观念,求真务实,从共青团工作理念、组织制度及组织工作上进行创新,搭建新的工作平台,努力开创高校校团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共青团工作;工作理念;团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96-02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行选择相关课程,选择授课的时间及老师;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设计、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面掌握了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完全学分制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增加。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要想修满学分,需要不断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支配、自我控制的能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不断去挖掘自我的潜力。第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完全学分制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调控组织能力。第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营造自己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使得学习过程中更富有独创性和开拓意识。在学年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鲜有学生会开动脑经再去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而在完全学分制下,大学四年学习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在学好自己选择的专业之外,还可以兼顾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增强知识面,拓宽实用的专业知识。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团建的影响
(一)高校团建工作对象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的日益淡化
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四年本科制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突破了学期、年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日趋自主化,固有的班级概念淡化,更多的强调自我的发展,以班团为活动个体的形式逐渐淡化,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因丧失有效的载体负载而出现淡化的现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削弱班级和团支部的概念和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集体归属感,心理上表现出不适应性;第二,学分制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根据自我需求去安排学习任务,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断弱化集体意识。
(二)团支部建在班上的基层团建模式受到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班级的概念根深蒂固,学生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教师授课,一切相对比较固定,团支部建在班上,活动便于开展。但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课程和上课时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寝室的学生可能在同一时间的学习任务都有所不同,此时团支部若要在同一时间段组织和开展活动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团支部建在班上,依托班级开展各类活动的模式收到了很大冲击。完全学分制下的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主阵地的功能日显弱化,不断创新和培育新的共青团工作阵地和活动载体已迫在眉睫。
(三)传统的高校共青团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学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团员”四级垂直层级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传统学年制下高校共青团一直以来的做法,班级团支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也是集体构成的单位元素,学生的教育管理均可通过直接层级管理的方式实现。但随着完全学分制的不断推进,团员自身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逐渐弱化,传统的建团模式受到冲击,原有的层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高校共青团必须探索新的组织载体和有效教育管理模式来适应学分制背景下共青团工作模式的新形势。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团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一)转变高校团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工作对象和环境的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固有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主要体现在:把广大团员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全部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增强团员教育管理服务意识,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做好软硬件的建设配套工作等等。
(二)巩固传统的班级团支部建设,发挥班级团支部的工作优势
在完全学分制下,虽然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班级仍然是高校组织学生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教育、教学等日常事务还是通过班级组织实施,团支部建在班上仍然是主要的形式,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班级团组织必然会长期存在,仍然作为贯彻和落实团的各项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基础,高校的团的工作必须依托班级团支部来开展。在新形势下要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除了做好团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如团员注册、团费收缴、推优入党等的日常管理之外还必须要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受众度高、受广大团员喜爱的团日活动。如我校一直坚持举办的特色团日活动竞赛活動,给定一个大的主题,由各团支部进行竞标开展活动,先由院团委进行初赛、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决赛,这种形式主题鲜明、活动生动有趣、影响范围较广,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反响较大,举得了好的效果。另外要努力提高团日活动的质量,创新活动方式,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班级团组织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增强班团支部的活力,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
(三)团建模式的多样化尝试,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多重覆盖
1、公寓团支部的尝试。伴随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团员相对集中,便于组织;学生需求多样化,便于开展活动;学校各个部门参与管理,便于协调,学生公寓成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我们可以尝试在保留班团建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公寓团组织,把公寓团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新的区域。在班级建团、公寓建团之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纽带的社团建团的工作,社团凝聚了一大批有共同理想、爱好和兴趣的团员,具备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先期在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社团中建立团总支或团支部,既有利于引导社团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团组织的涵盖面和影响力。
2、导师团支部模式的构想。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一般会在本科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实施“本科导师制”,如我院每年新生入学时,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习情况指派一名专业导师对其今后的学习、专业方向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一般按20名同学为建制配备一位专业导师,每名导师负责的期限为所带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且不频繁更改,导师在聘任期间为完成辅导任务会经常召开会议和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加以指导。介于这种导师制下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和专业相近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以相近专业和相近年级,以专业导师为纽带的导师团支部,在这种支部内能解决完全学分制下班团支部难以开展活动的情况,实现基层团组织的“两个全体覆盖”,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活动党支部模式的设计。随着完全学分制和公寓化推行,可以在注册团支部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活动团支部的形式弥补活动难以开展的尴尬境地,通过招募、竞标等形式,由来自不同注册团支部的学生组成活动团支部,负责承担团的活动项目,完成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同时结合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机制,实现对团员进行考核的职能,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认定可以由活动团支部来进行认定和考评,进一步增强活动团支部的凝聚力。
(四)推进高校团建工作中新媒体运用,占领高校团建的网络阵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微博、博客、手机报、论坛等新型媒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日益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新阵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信息网络的支持,高校共青团工作很难取得新的创新成果,覆盖到更广大学生青年。新的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共青团争取政策、资金、人才培训,在校园建立便利、便捷的信息网络,以便在隐性的竞争中占领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广大青年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阵地,改变传统的层级运行模式,运用网络化的弹性机制,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张之稳.学分制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
[2]刘慧.高校公寓团建对青年有效覆盖的实践思考[J].科技信息,2009.09.
[3]叶绍义.“年级工作制”创新高校院系学生管理体制——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建创新研究报告[J].科技广场2008.06.
[4]林纪良.“全面学分制”与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J].云南高教,2000.07.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共青团工作;工作理念;团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96-02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行选择相关课程,选择授课的时间及老师;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设计、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面掌握了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完全学分制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增加。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要想修满学分,需要不断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支配、自我控制的能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不断去挖掘自我的潜力。第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完全学分制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调控组织能力。第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营造自己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使得学习过程中更富有独创性和开拓意识。在学年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鲜有学生会开动脑经再去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而在完全学分制下,大学四年学习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在学好自己选择的专业之外,还可以兼顾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增强知识面,拓宽实用的专业知识。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团建的影响
(一)高校团建工作对象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的日益淡化
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四年本科制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突破了学期、年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日趋自主化,固有的班级概念淡化,更多的强调自我的发展,以班团为活动个体的形式逐渐淡化,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因丧失有效的载体负载而出现淡化的现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削弱班级和团支部的概念和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集体归属感,心理上表现出不适应性;第二,学分制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根据自我需求去安排学习任务,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断弱化集体意识。
(二)团支部建在班上的基层团建模式受到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班级的概念根深蒂固,学生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教师授课,一切相对比较固定,团支部建在班上,活动便于开展。但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课程和上课时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寝室的学生可能在同一时间的学习任务都有所不同,此时团支部若要在同一时间段组织和开展活动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团支部建在班上,依托班级开展各类活动的模式收到了很大冲击。完全学分制下的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主阵地的功能日显弱化,不断创新和培育新的共青团工作阵地和活动载体已迫在眉睫。
(三)传统的高校共青团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学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团员”四级垂直层级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传统学年制下高校共青团一直以来的做法,班级团支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也是集体构成的单位元素,学生的教育管理均可通过直接层级管理的方式实现。但随着完全学分制的不断推进,团员自身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逐渐弱化,传统的建团模式受到冲击,原有的层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高校共青团必须探索新的组织载体和有效教育管理模式来适应学分制背景下共青团工作模式的新形势。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团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一)转变高校团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工作对象和环境的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固有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主要体现在:把广大团员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全部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增强团员教育管理服务意识,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做好软硬件的建设配套工作等等。
(二)巩固传统的班级团支部建设,发挥班级团支部的工作优势
在完全学分制下,虽然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班级仍然是高校组织学生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教育、教学等日常事务还是通过班级组织实施,团支部建在班上仍然是主要的形式,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班级团组织必然会长期存在,仍然作为贯彻和落实团的各项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基础,高校的团的工作必须依托班级团支部来开展。在新形势下要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除了做好团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如团员注册、团费收缴、推优入党等的日常管理之外还必须要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受众度高、受广大团员喜爱的团日活动。如我校一直坚持举办的特色团日活动竞赛活動,给定一个大的主题,由各团支部进行竞标开展活动,先由院团委进行初赛、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决赛,这种形式主题鲜明、活动生动有趣、影响范围较广,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反响较大,举得了好的效果。另外要努力提高团日活动的质量,创新活动方式,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班级团组织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增强班团支部的活力,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
(三)团建模式的多样化尝试,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多重覆盖
1、公寓团支部的尝试。伴随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团员相对集中,便于组织;学生需求多样化,便于开展活动;学校各个部门参与管理,便于协调,学生公寓成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我们可以尝试在保留班团建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公寓团组织,把公寓团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新的区域。在班级建团、公寓建团之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纽带的社团建团的工作,社团凝聚了一大批有共同理想、爱好和兴趣的团员,具备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先期在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社团中建立团总支或团支部,既有利于引导社团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团组织的涵盖面和影响力。
2、导师团支部模式的构想。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一般会在本科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实施“本科导师制”,如我院每年新生入学时,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习情况指派一名专业导师对其今后的学习、专业方向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一般按20名同学为建制配备一位专业导师,每名导师负责的期限为所带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且不频繁更改,导师在聘任期间为完成辅导任务会经常召开会议和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加以指导。介于这种导师制下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和专业相近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以相近专业和相近年级,以专业导师为纽带的导师团支部,在这种支部内能解决完全学分制下班团支部难以开展活动的情况,实现基层团组织的“两个全体覆盖”,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活动党支部模式的设计。随着完全学分制和公寓化推行,可以在注册团支部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活动团支部的形式弥补活动难以开展的尴尬境地,通过招募、竞标等形式,由来自不同注册团支部的学生组成活动团支部,负责承担团的活动项目,完成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同时结合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机制,实现对团员进行考核的职能,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认定可以由活动团支部来进行认定和考评,进一步增强活动团支部的凝聚力。
(四)推进高校团建工作中新媒体运用,占领高校团建的网络阵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微博、博客、手机报、论坛等新型媒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日益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新阵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信息网络的支持,高校共青团工作很难取得新的创新成果,覆盖到更广大学生青年。新的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共青团争取政策、资金、人才培训,在校园建立便利、便捷的信息网络,以便在隐性的竞争中占领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广大青年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阵地,改变传统的层级运行模式,运用网络化的弹性机制,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张之稳.学分制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
[2]刘慧.高校公寓团建对青年有效覆盖的实践思考[J].科技信息,2009.09.
[3]叶绍义.“年级工作制”创新高校院系学生管理体制——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建创新研究报告[J].科技广场2008.06.
[4]林纪良.“全面学分制”与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J].云南高教,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