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情都很悠闲,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像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云彩也没有风,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运动着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编者)
【经典背后】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也叫“仲秋”。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乃见《唐书·太宗记》“八月十五中秋节”记载。过中秋节的一大活动就是赏月,也叫玩月。将唐朝的“玩月”推向高潮的是唐玄宗,那曲流传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杨贵妃在中秋宴会上表演的。史书记载,唐玄宗的生日与中秋节同一天,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宫廷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舞马表演是保留剧目。曲终时,舞马口衔酒杯,跪拜在地,向李隆基祝寿,把“玩月”活动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宫廷的中秋之夜演绎着奢华风光,民间虽无缘见到舞马,却也有自己的“玩月”方式。唐朝老百姓“玩月”的形式跟《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差不多,富者多自搭彩楼、贫者多寄于酒楼、好游者则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自备佳肴酒浆,文人赋诗。《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这首诗,就是人们在中秋时登山玩月的佐证。
如果说唐人“玩月”,玩的是一种陶冶,玩的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那么,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大宋市民则要现实得多了,他们已经把中秋节变成了全民的狂欢节,中秋夜更是深挖“玩月”的内涵和外延。“京师赏月之余,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新编醉翁谈录》里的这段话,记录了当时人们由赏月再到拜月的习俗。而许多少数民族则直接把中秋夜演化成了爱情的盛宴,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中秋夜的“跳月”过程中,寻找心上人。
明朝之前,尽管“玩月”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创新变化,但基本上都属于文体娱乐活动。自从刘伯温命士兵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塞进月饼后,政治就开始融入到“玩月”中了。朱元璋做皇帝后就命令中秋夜家家户户必须吃月饼,这就让娱乐了千年的中秋节变得有些沉重。大清王朝的历任皇帝为保“千年基业”不倒,中秋夜都要亲自持弓搭箭下场施射,以振军威。所以说,明清时期,尽管民间还保留着玩月等娱乐活动,但这期间的中秋节却没有“玩”出什么名堂。如今,流传下来的咏月诗词以及传说、典故多出自于唐宋时期,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柯 雪 整理)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情都很悠闲,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像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云彩也没有风,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运动着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编者)
【经典背后】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也叫“仲秋”。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乃见《唐书·太宗记》“八月十五中秋节”记载。过中秋节的一大活动就是赏月,也叫玩月。将唐朝的“玩月”推向高潮的是唐玄宗,那曲流传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杨贵妃在中秋宴会上表演的。史书记载,唐玄宗的生日与中秋节同一天,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宫廷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舞马表演是保留剧目。曲终时,舞马口衔酒杯,跪拜在地,向李隆基祝寿,把“玩月”活动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宫廷的中秋之夜演绎着奢华风光,民间虽无缘见到舞马,却也有自己的“玩月”方式。唐朝老百姓“玩月”的形式跟《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差不多,富者多自搭彩楼、贫者多寄于酒楼、好游者则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自备佳肴酒浆,文人赋诗。《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这首诗,就是人们在中秋时登山玩月的佐证。
如果说唐人“玩月”,玩的是一种陶冶,玩的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那么,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大宋市民则要现实得多了,他们已经把中秋节变成了全民的狂欢节,中秋夜更是深挖“玩月”的内涵和外延。“京师赏月之余,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新编醉翁谈录》里的这段话,记录了当时人们由赏月再到拜月的习俗。而许多少数民族则直接把中秋夜演化成了爱情的盛宴,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中秋夜的“跳月”过程中,寻找心上人。
明朝之前,尽管“玩月”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创新变化,但基本上都属于文体娱乐活动。自从刘伯温命士兵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塞进月饼后,政治就开始融入到“玩月”中了。朱元璋做皇帝后就命令中秋夜家家户户必须吃月饼,这就让娱乐了千年的中秋节变得有些沉重。大清王朝的历任皇帝为保“千年基业”不倒,中秋夜都要亲自持弓搭箭下场施射,以振军威。所以说,明清时期,尽管民间还保留着玩月等娱乐活动,但这期间的中秋节却没有“玩”出什么名堂。如今,流传下来的咏月诗词以及传说、典故多出自于唐宋时期,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柯 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