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宋立同志在《關于“中部崛起”战略模式的思考》文章中提出,中部地区发展进程中需要有效地选择发展模式,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具体特点,有效组合已有区域发展模式特点,并与国家的东部地区结构升级、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相结合,选择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模式。
从各地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相对发达的高增长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高增长地区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的3种主要成份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组合。珠江三角洲是以三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辅的轻工和电子产业密集区域,长江三角洲是民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三足鼎立的轻工、电子和装备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地区则是以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主、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为辅的装备、电子和轻加工工业相对密集区域。从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和发展机制来看,可以说基本形成了“外资密集开放地区”、“内生性高增长地区”和“改造再生的老工业基地”等3个经济发展比较快、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以及“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和兼具前二者特点的“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3种重要模式。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就实质而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新的“嵌入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跨国公司和国外企业主导,与国际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基本保持同步发展。由于其“嵌入式”特点,外资密集开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可学习性比较差,其成功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内生性高增长地区主要依靠国内民间资本、走的是以轻型制造业为主的低成本扩张道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特征。内生性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内生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环境之中,在一定意义上比较接近工业革命初始阶段的发展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可学习和可模仿性。就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而言,全国许多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国家投资布局和自身积累方式,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规模不等、水平差异的传统产业基础,通过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以中部为主的中等发达地区以农业大省为主,又是除了东北之外我国老工业基地相对密集的地区。作为经济发展比较慢、地理位置相对不利、人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中部地区既没有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群体,也不可能有大量、集中和持续的外商投资,现有工业基础以传统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骨干的加工业为主,相对缺乏技术优势、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因此,中部地区发展进程中需要有效地选择发展模式,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具体特点,有效组合以上3种模式特点,并与国家的东部地区结构升级、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相结合,选择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实现三个结合,组合三种模式”。
短期来看,需要更多地借鉴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成功经验,以现有的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极为依托,与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战略相结合,走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道路。尤其是在启动阶段要依靠已有的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各种区域和产业发展极的带动,依托武汉、洛阳、西安、重庆、成都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老工业基地,率先在局部突破,带动全局。
中期应该重视发挥吸引包括国外和发达地区资金,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西部地区人才东流的推动作用,与东部地区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相结合,走“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道路。要充分利用靠近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与东部沿海开放战略结合,利用东部地区结构升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和中部作为全国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接力站或二传手的优势,实行梯度转移对接战略,吸引国内外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中部地区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形成以长沙—武汉—郑州—洛阳—西安—成都—重庆为内环的腹地经济圈,使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地理的重心地带。
长期来看,中部地区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走更多地依靠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中部省份尤其要依托农业地区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以当地丰富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祖大勇)
从各地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相对发达的高增长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高增长地区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的3种主要成份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组合。珠江三角洲是以三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辅的轻工和电子产业密集区域,长江三角洲是民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三足鼎立的轻工、电子和装备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地区则是以国有改制股份制经济为主、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为辅的装备、电子和轻加工工业相对密集区域。从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和发展机制来看,可以说基本形成了“外资密集开放地区”、“内生性高增长地区”和“改造再生的老工业基地”等3个经济发展比较快、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以及“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和兼具前二者特点的“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3种重要模式。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就实质而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新的“嵌入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跨国公司和国外企业主导,与国际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基本保持同步发展。由于其“嵌入式”特点,外资密集开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可学习性比较差,其成功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内生性高增长地区主要依靠国内民间资本、走的是以轻型制造业为主的低成本扩张道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特征。内生性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内生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环境之中,在一定意义上比较接近工业革命初始阶段的发展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可学习和可模仿性。就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而言,全国许多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国家投资布局和自身积累方式,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规模不等、水平差异的传统产业基础,通过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以中部为主的中等发达地区以农业大省为主,又是除了东北之外我国老工业基地相对密集的地区。作为经济发展比较慢、地理位置相对不利、人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中部地区既没有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群体,也不可能有大量、集中和持续的外商投资,现有工业基础以传统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骨干的加工业为主,相对缺乏技术优势、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因此,中部地区发展进程中需要有效地选择发展模式,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具体特点,有效组合以上3种模式特点,并与国家的东部地区结构升级、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相结合,选择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实现三个结合,组合三种模式”。
短期来看,需要更多地借鉴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成功经验,以现有的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极为依托,与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战略相结合,走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道路。尤其是在启动阶段要依靠已有的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各种区域和产业发展极的带动,依托武汉、洛阳、西安、重庆、成都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老工业基地,率先在局部突破,带动全局。
中期应该重视发挥吸引包括国外和发达地区资金,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西部地区人才东流的推动作用,与东部地区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相结合,走“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道路。要充分利用靠近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与东部沿海开放战略结合,利用东部地区结构升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和中部作为全国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接力站或二传手的优势,实行梯度转移对接战略,吸引国内外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中部地区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形成以长沙—武汉—郑州—洛阳—西安—成都—重庆为内环的腹地经济圈,使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地理的重心地带。
长期来看,中部地区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走更多地依靠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中部省份尤其要依托农业地区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以当地丰富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祖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