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力戒生硬模仿,坚持反映生活。
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反映生活。课文都是反映生活的。就是小说虚构情节,也有生活原型。因此可以说,写作的内容只能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来源于书本。如果硬要从书本或范文中寻找写什么和怎么写,必然不知如何写好,因为脱离生活就失去了衡量优劣的标准。可是实际写作时都是模仿成风,不知反映生活,只知寻章摘句。老师指导写作也只是教学生怎么模仿,没有或很少教学生如何反映生活,教开头结尾等写作方法。写作烦恼的根源理应在此。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早就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可是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一直没有这样做,阅读没有“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只是为了学习思想文化,学习语言文字;写作没有反映生活、没有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胡乱拼凑,胡乱模仿,胡乱抄袭。总之,阅读写作都是只见语言文字,不见生活,在做文字游戏罢了。
二、摒弃解剖课文,始终品读生活。
如何落实刘老先生的主张呢?必须改变阅读方法。那种解剖课文式的老阅读方法是绝对不行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解读分析课文反映的生活。我们不能只是探究文章的主题、段落层次和写作方法,而要探究文章反映什么生活和怎么反映生活,这样也就理解了文章内容和写作,并便于迁移运用。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方法是通过分析课文讲解课文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现在,我们应分析讲解课文反映的生活。课堂提问和师生对话都和生活相关,如提问课文反映什么生活、课文怎样反映生活、文中生字生词反映什么实物和生活、课文反映的生活怎么样、你的类似生活怎么样等。这样思考的是生活,讨论的是生活,探究的是生活,就能学会认识生活和学会生活,并能在分析认识生活过程中理解课文。更为可喜的是,这样品读生活绝不会枯燥无味,因为生活是形象生动的,且不需死记硬背主题思想词语解释等抽象的东西。通过提问分析交流,百草园的生活就会扎根脑中:在百草园可欣赏美景,可听动听的鸟叫,可看碧绿的菜畦,可吃紫红的桑葚;可听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可摘覆盆子,拔何首乌。百草园有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好吃的。这样的生活符合儿童心理,儿童喜欢。和三味书屋相比,这里的生活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因而批判了封建教育。如此也就理解了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认识了生活,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生活。其实,认识生活不难,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行。可是解剖课文占据学生心灵和时间,把学生思维和注意引离生活,导致学生无暇顾及生活,无法学习认识生活。总之,解剖课文一定要完全摒弃,品读生活完美无缺。
三、注重读写结合,广泛参与生活。
分析课文反映的生活,可以学习认识生活和学习生活。很显然,这样读写就完美的结合起来了,但还要学以致用进行训练,即运用作者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很自然地要求学生观察认识自己的童年生活,并表达自己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写作能力。另外,为了广泛深入学习生活,还必须多读,广泛阅读,大量阅读“深度生活”,深度阅读生活,提高生活的深度。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还要广泛参与生活,积极投身生活,在生活大潮中学习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认识真正的生活。如此,写作也就不会有苦恼了。
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反映生活。课文都是反映生活的。就是小说虚构情节,也有生活原型。因此可以说,写作的内容只能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来源于书本。如果硬要从书本或范文中寻找写什么和怎么写,必然不知如何写好,因为脱离生活就失去了衡量优劣的标准。可是实际写作时都是模仿成风,不知反映生活,只知寻章摘句。老师指导写作也只是教学生怎么模仿,没有或很少教学生如何反映生活,教开头结尾等写作方法。写作烦恼的根源理应在此。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早就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可是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一直没有这样做,阅读没有“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只是为了学习思想文化,学习语言文字;写作没有反映生活、没有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胡乱拼凑,胡乱模仿,胡乱抄袭。总之,阅读写作都是只见语言文字,不见生活,在做文字游戏罢了。
二、摒弃解剖课文,始终品读生活。
如何落实刘老先生的主张呢?必须改变阅读方法。那种解剖课文式的老阅读方法是绝对不行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解读分析课文反映的生活。我们不能只是探究文章的主题、段落层次和写作方法,而要探究文章反映什么生活和怎么反映生活,这样也就理解了文章内容和写作,并便于迁移运用。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方法是通过分析课文讲解课文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现在,我们应分析讲解课文反映的生活。课堂提问和师生对话都和生活相关,如提问课文反映什么生活、课文怎样反映生活、文中生字生词反映什么实物和生活、课文反映的生活怎么样、你的类似生活怎么样等。这样思考的是生活,讨论的是生活,探究的是生活,就能学会认识生活和学会生活,并能在分析认识生活过程中理解课文。更为可喜的是,这样品读生活绝不会枯燥无味,因为生活是形象生动的,且不需死记硬背主题思想词语解释等抽象的东西。通过提问分析交流,百草园的生活就会扎根脑中:在百草园可欣赏美景,可听动听的鸟叫,可看碧绿的菜畦,可吃紫红的桑葚;可听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可摘覆盆子,拔何首乌。百草园有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好吃的。这样的生活符合儿童心理,儿童喜欢。和三味书屋相比,这里的生活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因而批判了封建教育。如此也就理解了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认识了生活,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生活。其实,认识生活不难,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行。可是解剖课文占据学生心灵和时间,把学生思维和注意引离生活,导致学生无暇顾及生活,无法学习认识生活。总之,解剖课文一定要完全摒弃,品读生活完美无缺。
三、注重读写结合,广泛参与生活。
分析课文反映的生活,可以学习认识生活和学习生活。很显然,这样读写就完美的结合起来了,但还要学以致用进行训练,即运用作者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很自然地要求学生观察认识自己的童年生活,并表达自己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写作能力。另外,为了广泛深入学习生活,还必须多读,广泛阅读,大量阅读“深度生活”,深度阅读生活,提高生活的深度。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还要广泛参与生活,积极投身生活,在生活大潮中学习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认识真正的生活。如此,写作也就不会有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