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还原和再现历史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凝练和总结经验的本源性条件与可靠路径.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党自身的成长壮大和党领导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优良传统.从历史上看,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通过形成专门的历史决议进行总结;二是通过五年一度的党代会或利用建党周年日、新中国成立周年日、改革开放周年日等重大历史节点进行总结;三是通过召开中央全会进行总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原和再现历史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凝练和总结经验的本源性条件与可靠路径.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党自身的成长壮大和党领导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优良传统.从历史上看,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通过形成专门的历史决议进行总结;二是通过五年一度的党代会或利用建党周年日、新中国成立周年日、改革开放周年日等重大历史节点进行总结;三是通过召开中央全会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意识形态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根本问题.作为“国之大者”,意识形态建设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破解百年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密码,才能不断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奋力书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篇章.围绕这一话题,我们专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中,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理论贡献.这个探索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将科学技术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在改革开放时期将科学技术提升为“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以哲学为重点到主要侧重于政治经济学的转换,二是实现了从主要“说明世界”到主要侧重于“改造世界”的转换,三是实现了科技创新从辅助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换,四是实现了从以产品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党的政治目标、完成党的政治使命的过程.百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表明,政治建设对统一全党思想、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权威、坚定政治信仰、严肃党的生活、提升政治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并提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要求.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要把握其历史、时代和科学定位,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关系;要从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涉及宗教的两个“本质”、宗教的长期性和新时代的任务要求、宗教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宗教的“中国化”“法治化”、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宗教事务治理格局以及意识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当代中国,又面向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家国天下情怀.具体体现为: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浓郁人民情怀;倡导家国一体,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历史任务的强烈国家情怀;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深厚民族情怀;坚持把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世界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家国天下情怀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
“党的百年”意涵厚重,呈现出历史非凡、前景广阔的时空场域.以建党百年为节点向历史回溯和向未来延伸,发现中国近代百年、党走过的百年、新中国的百年时空场域交织叠加,并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呈现内涵丰富的实践叙事.中国近代百年提出民族复兴重大课题,开启伟大复兴的实践转向,构成“党的百年”出场语境.党走过的百年把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叙事构成了“民族复兴”发展的主线.新中国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叙事,这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从马克思到列宁,文化反贫困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以俄为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反贫困肩负着消灭文盲与思想启蒙的双重任务.在根据地实践中,消灭文盲本身就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二者一体两面的同时推进,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反贫困中国化的生动历程.文化反贫困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建立文化的统一战线,那就是造就为工农兵服务的知识分子.从探索消灭文盲的中国化道路到发挥工农群众的主体作用,中国特色的文化反贫困道路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理念,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原则.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定义性、综括性、统一性、层次性、发展性、三化性、分类性、学科性、分科性、破立性、致用性、互动性等十二个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观;面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庞大深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概念体系,我们只有全方位整体性加以系统梳理和研究,才能全景式地展示其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来源于实践的整体性,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是封闭僵化的整体性,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而日益丰富、气象万千的整体性;从整体性上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话语权争夺日趋严峻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通过融通中外优秀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全景式地建构起新时代的话语体系.这些具有原创性和标识性的价值传递与文化表达,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就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作出部署.这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精心构建对外话语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特性是批判性,但他们的意识形态批判是包含着肯定、转化和出路的否定,其旨趣在于从破除“幻象”中获得“真相”,从而在批判中内蕴了建构的维度.具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批判并非针对逻辑化的整体性世界观,而是在批判唯心论世界观中触及了观念背后的社会关系真实;并非以摒弃意识形态的方式寻找克服“虚假意识”的途径,而是通过对阶级统治和阶级意识的历史考察,探寻超越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科学进路;并非宣告意识形态为“天然虚假”,而是着眼于现代无产阶级的具体分析,确认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