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困生;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14—01
贫困山区由于地域条件限制,信息闭塞、人民生活困难,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造成初中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学困生不断出现。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教育和转化学困生呢?
培养自信是转化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绩的优劣,智力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心也决不能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深受老师喜爱并经常得到夸奖的学生,他们一般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且善于言谈,具有开朗的性格。相反,那些时常受老师批评、训斥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每况愈下,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格。学生有无自信心,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教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教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因此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应该不断鼓励他们。教师要看到学困生积极的一面,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总之,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工作,就可以帮助学困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因材施教是转化的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研究不同的教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划分层次,实施分层次教育,制订推进计划。例如,在讲课时教师应力求具体生动,切忌高谈阔论、废话连篇。教师讲解要重视过程,细节要明了,切忌一挥而过。对涉及的知识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真正掌握,否则学困生会越来越差,甚至造成厌学或偏科。又如,在课堂提问时,对优秀生提出的问题难度高一些,而对学困生的提问难度则低一些。尽量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发言,甚至在课堂上多向他们投去一点爱的目光或微笑。学困生不能跟“尖子生”放在同一层次,讲课既要体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防止“尖子生”“吃不饱”,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使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有机地联系和衔接,想方设法照顾学困生。在不影响“尖子生”学习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讲课的难度,放慢讲课速度,防止学困生“吃不了”。一般来说,学困生的基础较差,教师要充分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查缺补漏,适当给他们“开小灶”,进行补课,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持续性。一所学校的平行班在经过几年后为什么会出现差距呢?原因当然很多,但起码与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因此,不管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积极探讨和改进教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尽最大努力降低学困生比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尊重是转化的保障
学困生也想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但往往得不到尊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循循善诱。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就容易沿着诱导的方向提高。教师要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一要当他们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教育,切忌严厉斥责,尤其是当众训斥或责骂。二是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享受与优秀生一样的待遇,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就让他们坐在教室后面或边角位置,更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差就放任自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三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作为教师尽可能满足学困生成长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要教师更多地去发现、欣赏、肯定和鼓励,就能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心理保障。
意志磨练是转化的关键
意志是行为的杠杆。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了困难而获得成功,学生就会感到满意,继而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动力。一般来说,学困生在转化过程中易犯“冷热病”,教师要注意随时为学困生提供有关学习的必要信息。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进步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正确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14—01
贫困山区由于地域条件限制,信息闭塞、人民生活困难,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造成初中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学困生不断出现。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教育和转化学困生呢?
培养自信是转化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绩的优劣,智力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心也决不能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深受老师喜爱并经常得到夸奖的学生,他们一般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且善于言谈,具有开朗的性格。相反,那些时常受老师批评、训斥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每况愈下,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格。学生有无自信心,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教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教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因此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应该不断鼓励他们。教师要看到学困生积极的一面,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总之,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工作,就可以帮助学困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因材施教是转化的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研究不同的教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划分层次,实施分层次教育,制订推进计划。例如,在讲课时教师应力求具体生动,切忌高谈阔论、废话连篇。教师讲解要重视过程,细节要明了,切忌一挥而过。对涉及的知识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真正掌握,否则学困生会越来越差,甚至造成厌学或偏科。又如,在课堂提问时,对优秀生提出的问题难度高一些,而对学困生的提问难度则低一些。尽量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发言,甚至在课堂上多向他们投去一点爱的目光或微笑。学困生不能跟“尖子生”放在同一层次,讲课既要体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防止“尖子生”“吃不饱”,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使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有机地联系和衔接,想方设法照顾学困生。在不影响“尖子生”学习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讲课的难度,放慢讲课速度,防止学困生“吃不了”。一般来说,学困生的基础较差,教师要充分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查缺补漏,适当给他们“开小灶”,进行补课,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持续性。一所学校的平行班在经过几年后为什么会出现差距呢?原因当然很多,但起码与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因此,不管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积极探讨和改进教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尽最大努力降低学困生比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尊重是转化的保障
学困生也想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但往往得不到尊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循循善诱。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就容易沿着诱导的方向提高。教师要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一要当他们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教育,切忌严厉斥责,尤其是当众训斥或责骂。二是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享受与优秀生一样的待遇,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就让他们坐在教室后面或边角位置,更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差就放任自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三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作为教师尽可能满足学困生成长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要教师更多地去发现、欣赏、肯定和鼓励,就能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心理保障。
意志磨练是转化的关键
意志是行为的杠杆。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了困难而获得成功,学生就会感到满意,继而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动力。一般来说,学困生在转化过程中易犯“冷热病”,教师要注意随时为学困生提供有关学习的必要信息。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进步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正确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