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2年2月24日,格蕾蒂斯·艾伟德出生在英国伦敦郊区。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上高中,她作为侍女去照顾一对夫妇,在伦敦被称为“客厅女仆”,在中国叫保姆。
人们印象中的英国人应该是人高马大,文明程度颇高,但是艾伟德却很瘦小,受教育的程度也有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女性却被历史证明她有着异常超人的内在品质。
艾伟德27岁信仰基督教,因她缺乏正式教育履历而被内地教会拒之门外。在一次聚会中,她听说在中国有位老宣教士珍妮·劳生想退休,但是没有人接替。艾伟德立即写信希望能够接替她。
由于当时战火纷争,苏联与日本对峙,满洲铁路被日军控制等原因,她根本无法顺利直接到达中国东北。在经历了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护照工作栏被写错遭到地方官员强行扣留、在与地方官员交涉时被官员欲奸污等困难后,终于遇到会英语的陌生好心人,帮助她到达中国。
到天津后,艾伟德用她那条又脏又旧的领带抵账,让人力车夫将她拉到天津宣教中心。第二年春天,一个商人将艾伟德带去了山西晋城,又在同道的引领下,乘坐骡车、抬轿、山路上行走两天后,终于到达阳城。
初到阳城时,教会条件很差,租用的是一处民房。她和老珍妮借这个院子开了一间取名为“八福客栈”的客栈,既可以接待来往的骡夫住宿,又可以向当地人传福音。
当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当地人并不肯住进来,艾伟德就想方设法将他们拉进来,当骡夫进来看到客店整洁、饮食可口、收费便宜时,不免得都动了心。珍妮去世后,艾伟德就成了八福客栈的新掌门,她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汉语也越来越熟练,并且受到当地县长的高薪邀请,在当地推行“天足运动”(解放妇女缠足),很快阳城一带便知道这里有个小个子的英国女人。
1938年春,中日战争爆发几个月后,两架日机轰炸了阳城,艾伟德受了点轻伤。她和同事们一共收容了200多个孤儿,100多个难民。为了安全,她提前安排助理将100多名孤儿转移到了西安,但还剩100多名孤儿没有转移。
直到有一天,情报员手里拿着一张告示,上面用英文和汉语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这让她感到形势万分严峻,当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这些孤儿出阳城。当地县长听说后完全不同意,但艾伟德坚持说,这100个孤儿都是她的孩子,一个都不能丢。1939年,艾伟德带领100多名3岁—16岁的孤儿出走阳城。为了避开日军,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靠当地人带领在崇山峻岭之间艰难而行,历经半个多月的磨难,终于到达西安,将孩子全部交给了宋庆龄办的一所孤儿院。
这场举世瞩目的大迁移,是艾伟德留给山西、留给中国、留给世界最令人震惊的一页,她用她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山中小城。
后来,艾伟德还去了兰州和成都救助麻风病人。1949年春天,她回到英国,与家人团聚。英国广电的记者把她的故事写成书,书名为《小妇人》,出版后成为了畅销书。
1956年,美国21世纪福克斯公司把她在阳城的经历拍成了电影《六福客栈》(电影中将“八福客栈”改为“六福客栈”)。据说,上映后,整个欧美世界为她的真实故事深深折服,感动了几代美国人。
艾伟德是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传教士,一直想回到中国。后来,她在中国台湾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1970年,她患上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后期转化为肺炎,最终在中国台湾将生命画上句号。按照她的遗愿,她的头朝着她最爱的那片土地——中国大陆,山西阳城。
人们印象中的英国人应该是人高马大,文明程度颇高,但是艾伟德却很瘦小,受教育的程度也有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女性却被历史证明她有着异常超人的内在品质。
艾伟德27岁信仰基督教,因她缺乏正式教育履历而被内地教会拒之门外。在一次聚会中,她听说在中国有位老宣教士珍妮·劳生想退休,但是没有人接替。艾伟德立即写信希望能够接替她。
由于当时战火纷争,苏联与日本对峙,满洲铁路被日军控制等原因,她根本无法顺利直接到达中国东北。在经历了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护照工作栏被写错遭到地方官员强行扣留、在与地方官员交涉时被官员欲奸污等困难后,终于遇到会英语的陌生好心人,帮助她到达中国。
到天津后,艾伟德用她那条又脏又旧的领带抵账,让人力车夫将她拉到天津宣教中心。第二年春天,一个商人将艾伟德带去了山西晋城,又在同道的引领下,乘坐骡车、抬轿、山路上行走两天后,终于到达阳城。
初到阳城时,教会条件很差,租用的是一处民房。她和老珍妮借这个院子开了一间取名为“八福客栈”的客栈,既可以接待来往的骡夫住宿,又可以向当地人传福音。
当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当地人并不肯住进来,艾伟德就想方设法将他们拉进来,当骡夫进来看到客店整洁、饮食可口、收费便宜时,不免得都动了心。珍妮去世后,艾伟德就成了八福客栈的新掌门,她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汉语也越来越熟练,并且受到当地县长的高薪邀请,在当地推行“天足运动”(解放妇女缠足),很快阳城一带便知道这里有个小个子的英国女人。
1938年春,中日战争爆发几个月后,两架日机轰炸了阳城,艾伟德受了点轻伤。她和同事们一共收容了200多个孤儿,100多个难民。为了安全,她提前安排助理将100多名孤儿转移到了西安,但还剩100多名孤儿没有转移。
直到有一天,情报员手里拿着一张告示,上面用英文和汉语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这让她感到形势万分严峻,当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这些孤儿出阳城。当地县长听说后完全不同意,但艾伟德坚持说,这100个孤儿都是她的孩子,一个都不能丢。1939年,艾伟德带领100多名3岁—16岁的孤儿出走阳城。为了避开日军,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靠当地人带领在崇山峻岭之间艰难而行,历经半个多月的磨难,终于到达西安,将孩子全部交给了宋庆龄办的一所孤儿院。
这场举世瞩目的大迁移,是艾伟德留给山西、留给中国、留给世界最令人震惊的一页,她用她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山中小城。
后来,艾伟德还去了兰州和成都救助麻风病人。1949年春天,她回到英国,与家人团聚。英国广电的记者把她的故事写成书,书名为《小妇人》,出版后成为了畅销书。
1956年,美国21世纪福克斯公司把她在阳城的经历拍成了电影《六福客栈》(电影中将“八福客栈”改为“六福客栈”)。据说,上映后,整个欧美世界为她的真实故事深深折服,感动了几代美国人。
艾伟德是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传教士,一直想回到中国。后来,她在中国台湾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1970年,她患上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后期转化为肺炎,最终在中国台湾将生命画上句号。按照她的遗愿,她的头朝着她最爱的那片土地——中国大陆,山西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