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 写就华美乐章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resh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曾说过“为文如造屋”,写文章如同建房子,语言的锤炼则是对房屋进行装饰,使之更漂亮,更华美。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好的语言如饮醇酒,如品茗茶,总能给人带来内心的愉悦。
  词语、句式、修辞,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有文采”项的三个加分点,实际上也是学生在“通顺”之后,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三个努力点。下面就写作中语言的锤炼,谈几点认识。
  一、锤炼词语
  词语的锤炼,更多地体现在古代诗词中。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题,找出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的“诗眼”,从此这一词便闯入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更加关注对个别词的理解。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用这个词有什么好处?在这方面堪称表帅的要数贾岛的“推敲”。所以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要善于锤炼词语,用精练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感情。
  二、巧用排比
  运用排比可以说是写作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它能增强文章的气势,显示出音乐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如,山东某一考生的满分作文《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面对黑暗,顾城选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坚定;面对生活,舒婷选择‘做橡树旁一株木棉’的爱情;面对人生,海子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热忱。”“让我们跳出心灵的黑暗和漩涡,去选择每一次触动,每一次感受;去选择每一次欢笑,每一次放歌。”“在我们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而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之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大气的乐章。”
  本文段落结构整齐匀称,很有节奏感,排比句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本文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呢?它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丑恶与善良、私心与博爱、狭隘与宽容”时,做出真善美的人生选择。像当代新诗人顾城、舒婷、海子等学习,热切地拥抱光明、爱情与热诚。当读者看到这样句式整齐、富有气势与文采的语言时,犹觉如坐春风,产生内心的愉悦。
  三、妙用比喻
  比喻给人带来的是一系列丰富形象的联想,如果能在行文中妙用比喻,定能给文章增添亮丽的色彩。名贯中外的大学者钱钟书,以其一部小说《围城》就享誉海内外,整部小说则是妙喻如珠,个个那么生动形象。如,“十五年来的人生观,像大地震时的日本房屋”等。在古诗词中也有,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绵绵的愁情喻为滚滚东流之水,把抽象的事物写得更形象、生动、具体,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再如,有位考生在《成功的基石》中写道:
  “倘若成功是远方的彼岸,诚信就是托载你的船舶;倘若成功是珠峰的峰顶,诚信就是你手中的绳索;倘若成功是巍峨的大厦,诚信就是大厦下的基石。”
  此考生不仅运用了比喻,而且在句式上采用了排比,二者有机地结合,使文章顿时生色不少。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可将“三比之法”(比喻、排比、对比手法的结合)运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整散结合
  整句形式较整齐,音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强调某种语义、加强语势的作用;而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结合,可以避免单调呆板。把两者融合起来,语言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贯通。例如,峻青在《雄关赋》中写道:
  “也想返回身来,纵疆驰马,奔腾于广袤无垠的塞外草原之上,逶迤翻腾在幽燕群山之间,然后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老洋里,去一洗那炎夏溽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
  五、恰当引用
  有位考生在《感时花溅泪》中,选取了古诗词中景随情迁的现象来谈。先以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命题;又以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兴尽晚回舟”与《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进行对比;又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枫桥夜泊》、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最后引用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运用这些诗词中的名句,使作者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六、蕴涵哲理
  如,一位考生在《摆正心灵的天平》一文中这样写道:
  “当你选择一个决定时,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另一个决定,人生也在这选择和放弃中成熟。”“当你的眼睛没有变得像太阳一样时,就见不到太阳,心靈也一样;你的心灵没有变得美丽时,也见不到美丽。心灵的天平需要用心去平衡,用善良和真诚去摆正。如果人人高唱善良的赞歌,世间还会不美丽?”
  文章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小作者的思考,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思辨能力。这也告诉人们:平时不能死读书,而要用自己的脑子活化、思考。
  只要平时字斟句酌,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注意积累一些语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其他文献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是2009月11月第一版中等职业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六单元《荀子》《劝学》中的文字,“蟮”出现在小字部分, 而“ 鳝” 出现在正文中,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处却使用了2个截然不同的字。到底是“鳝”还是“蟮”?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鳝”的释义,为“鳝鱼,通
期刊
景物托于世,皆有其形;而若感于心,则赖其神。历来,文章家和文学家都推崇写景物要写出其形与神。郑振铎写于1927年的《海燕》,便是一个神形兼具的范例。  形者入眼,不靠五花八门面面俱到,而靠准确把握住景物的特征。“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一只小燕子。作者未写燕头、燕肚、燕爪,但这并不妨碍读者联想到熟悉的、展翅的小燕子,因为作者已抓住了燕子的形体特征,
期刊
古诗中,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传情达意。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于是“情景鉴赏”便成了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常见考查类型。情景交融的诗歌浩如烟海,不妨就现有的教材《唐诗宋词》,进行挖掘指导。下面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旅夜書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扬州慢》等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作文反映的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领悟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抓好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它作为一种精神贯串于课程标准的始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作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习惯养成,全面发展  写作中注意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学生的教育者,在整个班级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班级的“灵魂”。学校、家长把几十名学生交给班主任,在委以重大责任的同时,也寄予班主任无限的希望。班主任从事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切实管好班级,保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身心愉悦、积极健康、勤奋向上的环境发奋求学,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面对现在的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教学过程简化
期刊
“大自然”与人力相反,它有着人力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就是自然之美。如,“微风柔柔”“细雨丝丝”“泉水叮当”“落叶簌簌”等,还有“蝉鸣虫唱”“雁叫鸟鸣”等。可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离大自然愈来愈远,对自然的体会就愈加稀少,而走进大自然的意识却逐渐强烈。诗词歌赋、名篇佳作里,不乏自然美景的描寫。那是因为作者徜徉于自然之中,受自然的启迪,才有如此之妙笔。所以只有亲近自然,才能更好地品味写景佳作。
期刊
“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激发智慧的潜能,培养他们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
期刊
高三语文教学几乎每年都是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度过,老师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于是乎,一套套老师引以为自豪的试题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却把它们当做做完数理化后的调味剂,老师总是在不断希望、不断失望中过完忙碌的一年。所以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的减少和获取效益的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的教学实践。那么如何让高三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
期刊
现今的中学教材都是近几年通过改编的实验教科书,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明显有了极大的进步。内容不再那么单一、死板,不仅有美文阅读鉴赏,还囊括了写作的表达,名著的导读,以及对语文文化的探究等各种综合性活动。内容的拓宽也就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延展: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再局限于书本上 “小语文”的教学观点,而是实行把眼光延伸到生活上的“大语文”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就更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