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益低下。怎样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呢?首先应想到学生是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定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一)注重体现学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把现成的理论知识搬上讲台。首先设计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让学生通过自主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例如,教学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你发现在哪些地方见过?)、找一找(找身边有没有?)、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上下两个面一样吗?)、玩一玩(玩圆柱,找发现)等活动让学生既用眼、用手和用脑,又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意识得到培养。
(二)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师不应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应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先导,是通过成功的阶梯。教师应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我们更多地是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以至于“不错”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而在实践中则把重点放在了分析错因,制定对策上,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错误看成闪光的“火花”,若能宽容善待“错误”,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为学生开辟出一片“新田地”
二、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展见解,学会倾听意见,合理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为完善的认知状态,获取自主学习的成功。
(一)自主探索得到多样化的结果,成为丰厚的交流基础
如在教学“27-8”时,首先让学生分组操作,说想法,结果学生说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从两捆中拿一捆拆开与七根合起来,先用17-8得9,9再加10得19;第二种:从两捆中拿一捆拆开,先算10-8得2,再把2根和17根加起来是19根;第三种:先拿一捆拆开一根与七根合起来,即8-8得0,剩下19根是结果。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个个精神抖擞。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它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认知的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津津有味的课,未必是一堂好课,这种表面上的“课堂流畅”可能把教师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藏了,把最有意义的、感性东西抽掉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范例,还应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在交流中暴露思维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更重要的是能从中体验到成功,如教学“乘数是10”的口算,当学生列出5x10这个式子后,教师并不急于讲解课本中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结果学生合作商量后,有的说将原题变成10x5;有的说5x1=5,直接在5的后面添上一个0;还有的说:先算5x9=45,再算45+5=50。学生不但找到了口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愉悦,创造的潜能得以开发,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能逐步形成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学生在家庭中接触、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很多,对“元”、“角”、“分”的基本票面的人民币及其使用并不陌生。教学时,教师考虑到这些因素,大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游戏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规范和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自主性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学习,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给学生一定条件和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去合作、去创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性才能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实践性。
总之,在现实教育中,有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对待学生“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学生只能“守株待兔”,墨守陈规,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的一代就是没有希望的一代,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教会学生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塑造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
一、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定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一)注重体现学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把现成的理论知识搬上讲台。首先设计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让学生通过自主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例如,教学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你发现在哪些地方见过?)、找一找(找身边有没有?)、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上下两个面一样吗?)、玩一玩(玩圆柱,找发现)等活动让学生既用眼、用手和用脑,又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意识得到培养。
(二)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师不应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应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先导,是通过成功的阶梯。教师应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我们更多地是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以至于“不错”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而在实践中则把重点放在了分析错因,制定对策上,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错误看成闪光的“火花”,若能宽容善待“错误”,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为学生开辟出一片“新田地”
二、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展见解,学会倾听意见,合理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为完善的认知状态,获取自主学习的成功。
(一)自主探索得到多样化的结果,成为丰厚的交流基础
如在教学“27-8”时,首先让学生分组操作,说想法,结果学生说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从两捆中拿一捆拆开与七根合起来,先用17-8得9,9再加10得19;第二种:从两捆中拿一捆拆开,先算10-8得2,再把2根和17根加起来是19根;第三种:先拿一捆拆开一根与七根合起来,即8-8得0,剩下19根是结果。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个个精神抖擞。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它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认知的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津津有味的课,未必是一堂好课,这种表面上的“课堂流畅”可能把教师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藏了,把最有意义的、感性东西抽掉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范例,还应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在交流中暴露思维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更重要的是能从中体验到成功,如教学“乘数是10”的口算,当学生列出5x10这个式子后,教师并不急于讲解课本中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结果学生合作商量后,有的说将原题变成10x5;有的说5x1=5,直接在5的后面添上一个0;还有的说:先算5x9=45,再算45+5=50。学生不但找到了口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愉悦,创造的潜能得以开发,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能逐步形成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学生在家庭中接触、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很多,对“元”、“角”、“分”的基本票面的人民币及其使用并不陌生。教学时,教师考虑到这些因素,大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游戏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规范和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自主性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学习,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给学生一定条件和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去合作、去创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性才能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实践性。
总之,在现实教育中,有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对待学生“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学生只能“守株待兔”,墨守陈规,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的一代就是没有希望的一代,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教会学生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塑造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