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等离子体烧结Cu/Invar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工艺优化、显微结构与力学/热性能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工艺制备(30~50)%Cu/Invar(质量分数)双金属基复合材料.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方案,系统研究Cu含量、压制压力及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含量由30%增加至50%(质量分数),Cu基体逐渐转变为连续网络分布,复合材料致密度、热导率及热膨胀系数增大,但抗拉强度降低.提高烧结温度,Cu/Invar界面扩散加剧,导致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降低,抗拉强度增大.压力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较为复杂.在700℃,60 MPa下制备的50%Cu/Invar(质量分数)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热导率,为90.7 W/(m·K),优于以往报道的大多数Cu/Invar复合材料.“,”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scheme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Cu content, compaction pressure, and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30-50)wt.%Cu/ Invar bi-metal matrix composites fabricated via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s the Cu content increased from 30 to 50 wt.%, a continuous Cu network gradually appeared, and the density, thermal conductivity (TC) and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composites noticeably increased, but the tensile strength decreased. The increase in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promoted the Cu/Invar interface diffusion,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the TC but an enhancement i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s. The compaction pressure comprehensively affected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The 50wt.%Cu/Invar composite sintered at 700 ℃ and 60 MPa had the highest TC (90.7 W/(m·K)),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Cs obtained for most of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u/Invar composites.
其他文献
以草酸为络合剂,利用硫酸从白钨矿中提取钨.在浸出过程中,钨以高水溶性H2[WO3(C2O4)·H2O]的形式完全浸出,而钙则以CaSO4·2H2O的形式残留在渣中.在温度70℃、1.5 mol/L硫酸、1 mol/L草酸、液固比25:1(mL/g)、草酸/硫酸摩尔比1:1、搅拌速度300 r/min、浸出时间2 h的条件下,钨的浸出率为99.2%.H2[WO3(C2O4)·H2O]经热分解转化为H2WO4,H2WO4在700℃下焙烧2 h,可直接分解成WO3.冶金动力学研究表明,白钨矿浸出过程由表面化学反
利用真空吸渗技术制备(HA+β-TCP)/Zn-3Sn相互连续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RD)、力学性能测试、电化学实验、浸泡实验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研究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腐蚀行为和溶血率.研究结果表明,Zn-3Sn合金渗透到多孔HA+β-TCP骨架中形成致密的(HA+β-TCP)/Zn-3Sn相互连续复合材料,Zn-3Sn合金和HA+β-TCP骨架之间未出现反应层.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约为Zn-3Sn合金块体的3/4.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腐蚀速率略高于Zn-3Sn合金块体的,表
果蔬采后储藏保鲜过程中极易招致微生物侵染而引起腐烂变质,严重影响其货架期与质量安全,因而开发安全、高效、低副作用的天然植物源防腐剂成为研究的趋势.作为油茶籽加工的主要副产物,油茶籽饼粕中含有皂苷类、黄酮类、蛋白多肽类、多糖类、多酚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抑菌防腐作用.介绍了油茶籽饼粕的抑菌活性成分及其在果蔬储藏保鲜中的应用,并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油茶籽饼粕活性成分在果蔬储藏保鲜中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详细研究冷轧前退火和固溶处理对1100铝合金初始组织的形成、纳米至微米级组织的形成以及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在50%深冷轧前,先对样品在250℃下预退火2 h,或在540℃下预固溶处理1 h.利用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加工后合金的晶粒尺寸、晶格应变和位错组态.结果表明,与预固溶处理的样品相比,预退火处理的样品具有最大的晶粒长宽比(4.43)、最小的晶粒尺寸(37.53 nm)、最高的晶格应变(9.12×10-3)和最高的位错密度(45.16×1013 m-2).预退火样品的硬度、极
菜籽油富含酚酸,其中芥子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氧自由基,提高细胞氧化应激反应能力.以油酸诱导HepG2细胞构建脂毒性模型,通过RNA-seq分析芥子酸干预对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并对HepG2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分类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模型实验组间均存在差异表达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模型实验组和实验组中下调基因多于上调基因.GO功能分类分析发现油酸和芥子酸主要从细胞过程、刺激反应、催化活性方面影响细胞物质代谢和酶的催化基因表达.在KEG
黏度是液体铝合金重要的热物性质之一,影响到液体充型与凝固的特征,继而铸件的质量.在本研究中,从文献中收集了315组实验测定的黏度数据,用来开发黏度预测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模型,以熔体温度和合金中Al、Si、Fe、Cu、Mn、Mg和Zn的含量作为模型输入,并以黏度值作为模型输出.为了改善模型精度,研究不同训练算法和隐含层神经元数的影响.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初始权重与赋值,这显著改善了模型精度.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间的相对误差小于5%,证明所构建的优化模型具有高的预测精度与可靠性.用建立的模型对纯Al和二
对棕榈酸(PA)处理的人源肝细胞中的脂质进行脂质组学分析,探讨PA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采用基于HPLC-MS的脂质组学技术,识别和量化PA处理人正常肝细胞后改变的内源性脂质代谢产物,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表明,通过脂质组学分析共检测到1000多种脂质代谢物,又可细分为22种质类别,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显示有628种脂质代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A处理组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磷脂酰肌醇(PI)、神经酰胺(Cer)、己糖神经酰胺(Hex1Cer)、鞘氨醇(
以亚麻荠籽饼为原料,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恒温搅拌提取亚麻荠籽多糖工艺进行优化,并探讨亚麻荠籽粗多糖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恒温搅拌提取亚麻荠籽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料液比1:18、提取时间85 min、搅拌速度200 r/min,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亚麻荠籽多糖得率为1.71%.亚麻荠籽粗多糖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与羟自由基均呈现出一定的清除能力,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DPPH自由基.研究结果为亚麻荠籽多糖的提取以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Mg-10Gd-1.5Y-0.4Zr合金的磨损率变化、磨损转变及其与载荷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在20~200℃试验温度范围内,在销盘式试验机上进行磨损试验.磨损表面形貌和成分采用SEM和EDS方法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载荷恒定为20、35和40 N时,每条磨损率-温度曲线上均会出现一个与轻微-严重磨损转变相对应的转折点.在轻微磨损时,表层材料因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应变硬化,而在严重磨损时,表层材料因发生动态再结晶而发生软化.增加法向载荷将降低轻微-严重磨损转变的临界温度,法向载荷与发生轻微-严重磨损转变
采用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滴点测定法和黏度测定法等多种定性定量及理化参数测定技术,对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进出口工业脂肪酸及其制品进行属性鉴定研究.讨论了样品不同的检测结果在《进出口税则》商品归类中的应用,并结合工业脂肪酸及其制品的报关商品实例,阐述了该类商品的海关化验步骤和归类过程,可为工业脂肪酸及其制品的定性鉴别、定量分析以及进出口商品归类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