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国旗护卫队,“护卫国旗重于生命”这句话就不是简单的口号
凌晨的故宫午门外,36名国旗护卫队战士整理好着装,正在进行临行前的集体重温誓词:“牢记职责,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捍卫国旗尊严,维护国家形象,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和往常的每一天一样,他们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昂首阔步走出天安门城楼。护旗兵行持的56式镀铬礼宾枪放出银色光芒。前方,天安门广场上围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
国旗护卫队,被称为最帅的神秘部队,又被称作“国旗卫士”。
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超过三亿人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庄严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广场上最美的风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最震撼人心的范本。
故宫午门外的东朝房,有一排50米长的房屋。那是国旗护卫队的荣誉室和宿舍。
走进宿舍,可见整整齐齐的 42个上下铺位及桌椅。每一名国旗护卫队官兵的床头,都贴有一个透明的塑料框,里面插着一张小纸条。
纸条上,有的写着“深化武警部队改革,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有的写着“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护卫队指导员彭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是官兵们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摘录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话,每天一句,一天一换。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点一点地刻进自己的脑海里。”
“这支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年轻队伍,一年365天执行任务风雨无阻,2.5万多次任务全部圆满完成。”武警北京市总队十支队政治委员王建华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我们的标准是分秒不误、毫厘不差:96步行进,每一步75厘米,必须步步精准;国旗从旗杆底部到顶端刚好2分07秒,正好是从太阳露出地平线到整个太阳与地平线相切的时间。”十支队队长刘彦武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天安门广场,一次次精彩呈现的背后,是护卫队员们难以想象的刻苦历练。
据介绍,国旗护卫队每年从武警北京市总队上万名新兵中挑选50名身高在180~190厘米之间,五官端正的士兵,经过三个月军事训练后进入中队,还要强化训练四个月,经考核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护卫队队员。
在此期间,要过好几道关。
第一关是练“站功”。
不少新兵刚入队时,站不到半小时就头晕眼花,昏倒在地。要达到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的要求,平时训练一般要站四个小时。
战士们腰上插着木制的十字架,领口上别着大头针,一站就是大半天;顶着大风练站稳,迎着太阳练不眨眼、练耐力、练毅力。
为了练就良好的形体,从升旗手到护旗兵,睡觉时都不用枕头,平躺在硬板床上,有时还在双腿内侧夹上两块10厘米宽的木板,用背包带把双腿捆起来,保持腰杆笔挺,头正腿直。
第二关是练“走功”。
36人组成的护旗方队,要横看成行,纵看成列,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从金水桥头到国旗杆下的96步,每一步都要走得威武雄壮,铿锵有力,走出国威、军威来。
为过好这一关,战士们白天绑沙袋练踢腿,用尺子量步幅,用秒表卡步速,一踢就是成百次、上千次;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到廣场上一遍遍实地演练。
“每逢刮风、下雨、降雪,往往是我们加班加点练走功的大好时机,迎着风、趟着水、踩着雪,练了一遍又一遍,保证刮风走得直,下雨走得齐,降雪走得稳,动作不走样、不变形。”擎旗手张自轩说。
第三关是练“持枪功”。
护旗兵用的是镀铬礼宾枪,夏天手出汗容易滑落,冬季冰冷的手握不住枪。为了达到操枪一个声音,一条直线,就在枪托下吊上砖头练臂力,腋下夹上石子练定位,直到手掌拍肿了,虎口震裂了,右肩磕紫了,才能闯过这道关。
升旗手、擎旗手、护旗手被称为国旗护卫队里的“功夫高手”。因为任务特殊,必须具备“特殊功夫”。
“升旗看似简单,实则要求精确无比,容不得丝毫差池。”升旗手杨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护卫队的老升旗手已确定复退,由于平时表现出色,中队把这个光荣的“接力棒”交给了自己。他倍感压力,经常做梦都在训练,隔铺的战友不得不几次把他打醒。
虽是一展一收,实则艰辛无比。国歌奏响的瞬间,要迅速将大约17平方米的国旗向空中抛出一个扇形;国旗降至杆底的一刹那,又要迅速将其收拢成一个锥形。
一个“展旗”动作,他练了整整一个月,不是拿国旗练,而是拿3公斤的哑铃练,一练就是一整天,上千次,练得右体麻木肿痛,右臂痛楚难忍。
练习“收旗”动作时,左手抓旗,右手的后三个指头随着旗面的波浪滑动,上下翻飞起伏,手掌外侧将国旗一把把收在旗杆上,与旗杆硬碰硬发出“嗒嗒”的响声,10米开外都可以听到,13~15把后,国旗刚好被收入手中。
日复一日,杨博手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白手套烂了一副又一副,手套和成片的血泡结痂一起脱落,痛彻心扉。每日重复动作,使杨博的右臂明显比左臂粗壮很多,右掌结着一层厚厚的老茧,右侧肩胛窝肌肉损伤,患上了肩周炎,常常钻心地疼。
功夫不负有心人,2个月后,接旗、转体、安旗、解旗、展旗、立正、敬礼……一整套升旗动作,他终于能在30秒内一气呵成了,由此,一名护旗兵成长为升旗手。
国旗护卫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护卫队里三分之二的战士有腰肌劳损、静脉曲张、甲沟炎等疾病。因为作息规律被完全打乱,几乎每个战士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胃病。多年来,一茬茬的战士来了又去,从来没有一个战士因为受不了苦主动要求离开这个集体。”王建华说,来到这里,“护卫国旗重于生命”这句话就不是简单的口号。
“为了走出国旗卫士的威武,队员们绑着沙袋练定型,卡着秒表练步速,蒙着眼睛练步幅,顶着狂风练稳定。只要你看到国旗护卫队战士执勤时的眼神,就会对‘炯炯有神’这个成语有更深切的理解。”刘彦武说,为了具备这样一双眼睛,官兵们在风沙弥漫的环境里练沙打不迷眼的本领,在人困马乏的夜色中练习全神贯注。
每个战士都要经受超越生理极限的艰苦磨练,对于战士们来说,最痛快的事,就是洗个热水澡,最高兴的事,就是好好地睡上一觉。
70多岁的退休干部李爱娜在天安门广场上看了无数次升降国旗仪式,她坚持用革命时期的标准来审视现代军人,仍不禁心疼这些“冬不穿棉、夏不穿单”的小战士。
“平时你们万众瞩目,但要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你们还是这样一丝不苟,又有多少人看呢?”李爱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曾这样问国旗护卫队的战士。
战士回答她说:“至少有36名。”
凌晨的故宫午门外,36名国旗护卫队战士整理好着装,正在进行临行前的集体重温誓词:“牢记职责,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捍卫国旗尊严,维护国家形象,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和往常的每一天一样,他们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昂首阔步走出天安门城楼。护旗兵行持的56式镀铬礼宾枪放出银色光芒。前方,天安门广场上围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
国旗护卫队,被称为最帅的神秘部队,又被称作“国旗卫士”。
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超过三亿人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庄严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广场上最美的风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最震撼人心的范本。
“把习主席的思想刻进脑海”
故宫午门外的东朝房,有一排50米长的房屋。那是国旗护卫队的荣誉室和宿舍。
走进宿舍,可见整整齐齐的 42个上下铺位及桌椅。每一名国旗护卫队官兵的床头,都贴有一个透明的塑料框,里面插着一张小纸条。
纸条上,有的写着“深化武警部队改革,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有的写着“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护卫队指导员彭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是官兵们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摘录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话,每天一句,一天一换。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点一点地刻进自己的脑海里。”
“这支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年轻队伍,一年365天执行任务风雨无阻,2.5万多次任务全部圆满完成。”武警北京市总队十支队政治委员王建华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闯“三关”
“我们的标准是分秒不误、毫厘不差:96步行进,每一步75厘米,必须步步精准;国旗从旗杆底部到顶端刚好2分07秒,正好是从太阳露出地平线到整个太阳与地平线相切的时间。”十支队队长刘彦武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天安门广场,一次次精彩呈现的背后,是护卫队员们难以想象的刻苦历练。
据介绍,国旗护卫队每年从武警北京市总队上万名新兵中挑选50名身高在180~190厘米之间,五官端正的士兵,经过三个月军事训练后进入中队,还要强化训练四个月,经考核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护卫队队员。
在此期间,要过好几道关。
第一关是练“站功”。
不少新兵刚入队时,站不到半小时就头晕眼花,昏倒在地。要达到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的要求,平时训练一般要站四个小时。
战士们腰上插着木制的十字架,领口上别着大头针,一站就是大半天;顶着大风练站稳,迎着太阳练不眨眼、练耐力、练毅力。
为了练就良好的形体,从升旗手到护旗兵,睡觉时都不用枕头,平躺在硬板床上,有时还在双腿内侧夹上两块10厘米宽的木板,用背包带把双腿捆起来,保持腰杆笔挺,头正腿直。
第二关是练“走功”。
36人组成的护旗方队,要横看成行,纵看成列,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从金水桥头到国旗杆下的96步,每一步都要走得威武雄壮,铿锵有力,走出国威、军威来。
为过好这一关,战士们白天绑沙袋练踢腿,用尺子量步幅,用秒表卡步速,一踢就是成百次、上千次;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到廣场上一遍遍实地演练。
“每逢刮风、下雨、降雪,往往是我们加班加点练走功的大好时机,迎着风、趟着水、踩着雪,练了一遍又一遍,保证刮风走得直,下雨走得齐,降雪走得稳,动作不走样、不变形。”擎旗手张自轩说。
第三关是练“持枪功”。
护旗兵用的是镀铬礼宾枪,夏天手出汗容易滑落,冬季冰冷的手握不住枪。为了达到操枪一个声音,一条直线,就在枪托下吊上砖头练臂力,腋下夹上石子练定位,直到手掌拍肿了,虎口震裂了,右肩磕紫了,才能闯过这道关。
“功夫高手”的特殊功夫
升旗手、擎旗手、护旗手被称为国旗护卫队里的“功夫高手”。因为任务特殊,必须具备“特殊功夫”。
“升旗看似简单,实则要求精确无比,容不得丝毫差池。”升旗手杨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护卫队的老升旗手已确定复退,由于平时表现出色,中队把这个光荣的“接力棒”交给了自己。他倍感压力,经常做梦都在训练,隔铺的战友不得不几次把他打醒。
虽是一展一收,实则艰辛无比。国歌奏响的瞬间,要迅速将大约17平方米的国旗向空中抛出一个扇形;国旗降至杆底的一刹那,又要迅速将其收拢成一个锥形。
一个“展旗”动作,他练了整整一个月,不是拿国旗练,而是拿3公斤的哑铃练,一练就是一整天,上千次,练得右体麻木肿痛,右臂痛楚难忍。
练习“收旗”动作时,左手抓旗,右手的后三个指头随着旗面的波浪滑动,上下翻飞起伏,手掌外侧将国旗一把把收在旗杆上,与旗杆硬碰硬发出“嗒嗒”的响声,10米开外都可以听到,13~15把后,国旗刚好被收入手中。
日复一日,杨博手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白手套烂了一副又一副,手套和成片的血泡结痂一起脱落,痛彻心扉。每日重复动作,使杨博的右臂明显比左臂粗壮很多,右掌结着一层厚厚的老茧,右侧肩胛窝肌肉损伤,患上了肩周炎,常常钻心地疼。
功夫不负有心人,2个月后,接旗、转体、安旗、解旗、展旗、立正、敬礼……一整套升旗动作,他终于能在30秒内一气呵成了,由此,一名护旗兵成长为升旗手。
“至少有36名”
国旗护卫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护卫队里三分之二的战士有腰肌劳损、静脉曲张、甲沟炎等疾病。因为作息规律被完全打乱,几乎每个战士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胃病。多年来,一茬茬的战士来了又去,从来没有一个战士因为受不了苦主动要求离开这个集体。”王建华说,来到这里,“护卫国旗重于生命”这句话就不是简单的口号。
“为了走出国旗卫士的威武,队员们绑着沙袋练定型,卡着秒表练步速,蒙着眼睛练步幅,顶着狂风练稳定。只要你看到国旗护卫队战士执勤时的眼神,就会对‘炯炯有神’这个成语有更深切的理解。”刘彦武说,为了具备这样一双眼睛,官兵们在风沙弥漫的环境里练沙打不迷眼的本领,在人困马乏的夜色中练习全神贯注。
每个战士都要经受超越生理极限的艰苦磨练,对于战士们来说,最痛快的事,就是洗个热水澡,最高兴的事,就是好好地睡上一觉。
70多岁的退休干部李爱娜在天安门广场上看了无数次升降国旗仪式,她坚持用革命时期的标准来审视现代军人,仍不禁心疼这些“冬不穿棉、夏不穿单”的小战士。
“平时你们万众瞩目,但要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你们还是这样一丝不苟,又有多少人看呢?”李爱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曾这样问国旗护卫队的战士。
战士回答她说:“至少有3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