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确,好的文章,需要好的时间与地点,独特的人物与事件,还需要一颗善感的心和一支能够恰当表达的妙笔,似乎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故而,要写出一篇充满灵气的好文章,似乎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然而,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我们依然可以见到非常出色的灵感之作,这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使带着镣铐跳舞,只要准备充分,一样可以跳得富于灵气,打动考官的心。那么,如何在考场上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获得灵感,并诉诸笔端,取得高分?我们不妨一起来寻找灵感的源头活水吧!
一、依托教材和名著,写出典雅精致、新颖丰富的作品
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咬着笔头,不知如何下笔,是因为生活太枯燥,搜肠索肚,能够想到的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太少。其实,大家是否忽视了一个最为丰富的宝库,即我们的语文课本?仔细想想,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多少名言佳句,又有多少名人佚事?更重要的是,由一个作家、一个作品而牵出的若干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这些都是多么值得一写啊!
从《诗经》一路往下,经历了楚辞汉赋,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时的小说,而那些创作者们的人生轨迹又提供给了我们多少值得重新思考的空间!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投汩罗,司马迁的“恐文采不留于后世也”而苟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隐居,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被赐死,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而作悲声……文人们的一生,写着历史的车印,他们与他们的作品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这些都是源源不断的素材,可以常见常新,且加上他们的作品中的文字点缀,不仅令人灵感纵生,而且写出来,语言典雅绵密,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文人们在作品中表达的情境与表现的意象,也都是写作创新最好的依托。
有人说,读透一本《三国演义》,足以以不变应万变,一切作文题都可不在话下,因为一部《三国》,就是一部人与人斗争的历史,足以反映整个社会。
其实,读其他作品,只要读透,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史记》中的荆轲、项羽、刘邦、韩信、萧何、张骞、李广、廉颇……比如,历史上写到的四大美女,以及各种亡国复国,比如李白诗中的各种意象,以及《红楼梦》里众多的女性……每一个内容,都含着无穷的角度,随便选择其中一种,与现实生活相链接,便可成为视角独特、思想深刻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有以下文章为证: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满分作文《刺秦》、《昭君的选择》以及后来《令人永远陶醉的王朝——唐朝》等。
记住:名著只需读通一两本,人物只需掌握一两个,把握灵魂,便可贯通。
补充:教材是一个丰富的宝库,除了有大量的人物与故事,还有大量的诗词,可以使文章陡增文采,从而显得充满灵气。而且,因为教材也从某些角度展示了历史。有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因为教材中有大量的对知人论世的把握,所以,恰当运用这些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将历史与人文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作品代表是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历史般的旁观》。此文借刘邦、隋炀帝、唐太宗的历史告诉人们: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注意:写这一类文章,一定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人物与作品本身,而应该跳出当时状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新的解读,否则,就会显得只在死人身上做文章,没有创造力与张力。
二、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上,写出富于生活气息,富于想象力与感染力的作品
其实,生活才是写作真正的源头活水。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感悟也必然有很大的区别,写作真实的生活,才能够既写得独特,又以真情意打动人。你高兴,你就微笑;你伤感,你就流泪。因为你如此真实,所以,即使文字朴实,依然很容易体现主题,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
我们既可以写生活中的人与事,也可以写从生活中的某事得到的哲理感悟。比如,2009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就是以浓郁而真挚的生活气息赢得了高分:
我踮起脚尖,探着身子朝公路转弯处焦急地望,中巴车怎么还不来啊,都等了十多分钟了……
今天端午节,学校放了一天假,离上次回家已经整整一个月了,再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很累心里反而踏实,都成这样了,清华北大去不了,一般本科应该没问题吧,焦急的心情逐渐平静,每一次月考的成绩如同放电影般闪现。
“嘀嘀”,车,终于来了,人不是很多,可能是中午的缘故吧,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中巴车就在山岭和平原间穿梭,山上苍翠苍翠的树,路边绿油油的稻田,偶尔还能看到一个人背着药筒打药,经过一些人家的时候,看到他们家的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李树上挂满了李子,院子里的竹竿上挂着开水烫过的粽叶。
穿过后山的橘子林就到自己家院子了,大喊一声:“妈,我回来了。”妈妈从屋里穿出来,手在围裙上揩了两下,笑盈盈地接过书包。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早上坐车人很多,我看了会书!”
“有把握了?”
“有!”
“你呀,就是过度自信!”
妈妈就笑,脸上全是皱纹,然后一个剥好的粽子就到我手上了,小时候等到深更半夜都要吃一个新煮的,现在觉得粽子的味道却不咋的,妈妈又端出了桃子,给我刮皮。
午饭有鱼,有肉,有鸡蛋,还有妈妈采的野蘑菇,妈妈一个劲的要我多吃点,我也毫不客气,肉还没咽下鱼又塞到了嘴里,最后连肉汤都泡饭吃掉了,好撑。
下午三点多,我又要去学校了,这次要等高考完了才能回来。
妈妈给了我400块钱。
“只有最后一个月了,吃好点!”
“知道了——”,我拖着声音。
“放心好了,我一定给您考个本科!”
我背着包,妈妈提着做好了的两个荤菜,还拎了一袋桃子和李子。
“妈,我不要了,好重!”
“放在车上,又不要你背。到桃源了打个的,4块钱就把你送到学校了。”
小路上我走前面,妈妈走我后面,大路上和妈妈并排走。
“妈,等我考上湖南师大,您就送我到长沙去,我们好好在长沙玩玩。”
“考都还没考上呢!”
“妈,我到时候找到家教,就把您接到长沙来住。”
“……”
“今天车怎么还没来呢?”我踮起脚尖,探着身子,妈妈拍打我身上的灰尘,整理我的衣领,又开始唠叨……
“嘀嘀”,终于,车来了,我挤上去,妈妈把东西递给我,然后站在那里,车门关了,风吹起妈妈的头发,裤管空荡荡的,我挥手,妈妈也挥手……
很远了,马上就要转弯了,我踮着脚尖,趴在窗户上,看到妈妈也踮着脚尖探着身子和我挥手……
看似很普通的记人叙事文章,就是凭借 真挚的情意,将主题诠释得十分贴切,自然能够赢得高分。
除此之外,领悟生活中的哲理,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也是一件较为取巧的事。例如熬粥,便有人说,得用文火,有耐心,才能熬出有原汁的粥来,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品茶,高考作文中便有这样的文字:
看那点点的茶叶在滚烫的水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自有一种从容而不急趋、审慎而不狂躁、安静却不沉沦的积极。呷上一小口,立刻舌底生津,涩中带甘,余香满口,而且流经血脉,暖彻心肺。
人生又何尝不似这茶?一次又一次地被沸水冲起来,然后又跌落杯底,这样浮了又沉,沉了又浮,直到最后仍散发着生命的脉脉清香。若是害怕沸水烫碎了心,烫失了生命,那么清香也会随风逝去……
生命便应该像茶一样从容,不为成功沾沾自喜,更不因遭受挫折而担惊受怕,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
记住:生活是一个宝库,你可以写一滴水,也可以写一粒麦子,还可以写一片树叶。但是,他们要被你赋予思想,如你一样,可以经历喜怒哀乐,那样,这文字的意味便深了,广了。
补充:生活,还可以涉及社会。光怪陆离的社会处处都展现着哲理,就个体而言,人的进退、荣辱、生死都是哲学命题;就群体而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莫不表现着生活的哲理,无不引起人的深入思考。如林清玄的散文《雪的面目》就由课堂上对雪一无所知的孩子对雪的不同猜测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琐事出发而生感悟,从而揭示出“有一些事情的真相,用语言是难以表白的”再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从而得出“在雪中清醒的孤独,总比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与迷惑要好些”。这样,层层递进,文章自然就容易挖得很深了。
注意:写作时下笔要利索,不能流于琐碎。
三、投入美丽的大自然中,写出语言优美且富含哲理意味的作品
自然中蕴含着无穷的宝藏,山川胜景、花鸟虫鱼、茂林修竹、春华秋实、草长莺飞、自然更替等,都应当是我们关心的对象。校园里各种景象,春夏秋冬,你不应该太陌生,要常与其对视,感受其内在的心胸;家乡的老槐古樟你可别熟视无睹,要常与其对话,感受他们的情意;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飞禽走兽,你不可视而不见,要留心思考,体会万物的种种。
对典型的自然景观,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事物,要能入耳、入脑、人心。平时多写观察日记,写“随笔”、“杂感”、“散记”等,需要用时,能俯仰即拾,笔下泉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妙用。
一朵云,一捧水,一株草,一抹绿,墙边的葡萄藤,壁上的爬山虎,山间的明月,江上的清风,融入你的文字,文章必将沾染山川之灵气。
总之,灵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玄的东西,它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来找你,而需要你常常思索生活,思索人生,大量阅读,它才会不断地冒出来。考场上的灵感,更需要灵机一动。依据上面所提供的方向,相信,灵感一定会找上你!
然而,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我们依然可以见到非常出色的灵感之作,这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使带着镣铐跳舞,只要准备充分,一样可以跳得富于灵气,打动考官的心。那么,如何在考场上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获得灵感,并诉诸笔端,取得高分?我们不妨一起来寻找灵感的源头活水吧!
一、依托教材和名著,写出典雅精致、新颖丰富的作品
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咬着笔头,不知如何下笔,是因为生活太枯燥,搜肠索肚,能够想到的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太少。其实,大家是否忽视了一个最为丰富的宝库,即我们的语文课本?仔细想想,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多少名言佳句,又有多少名人佚事?更重要的是,由一个作家、一个作品而牵出的若干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这些都是多么值得一写啊!
从《诗经》一路往下,经历了楚辞汉赋,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时的小说,而那些创作者们的人生轨迹又提供给了我们多少值得重新思考的空间!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投汩罗,司马迁的“恐文采不留于后世也”而苟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隐居,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被赐死,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而作悲声……文人们的一生,写着历史的车印,他们与他们的作品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这些都是源源不断的素材,可以常见常新,且加上他们的作品中的文字点缀,不仅令人灵感纵生,而且写出来,语言典雅绵密,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文人们在作品中表达的情境与表现的意象,也都是写作创新最好的依托。
有人说,读透一本《三国演义》,足以以不变应万变,一切作文题都可不在话下,因为一部《三国》,就是一部人与人斗争的历史,足以反映整个社会。
其实,读其他作品,只要读透,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史记》中的荆轲、项羽、刘邦、韩信、萧何、张骞、李广、廉颇……比如,历史上写到的四大美女,以及各种亡国复国,比如李白诗中的各种意象,以及《红楼梦》里众多的女性……每一个内容,都含着无穷的角度,随便选择其中一种,与现实生活相链接,便可成为视角独特、思想深刻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有以下文章为证: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满分作文《刺秦》、《昭君的选择》以及后来《令人永远陶醉的王朝——唐朝》等。
记住:名著只需读通一两本,人物只需掌握一两个,把握灵魂,便可贯通。
补充:教材是一个丰富的宝库,除了有大量的人物与故事,还有大量的诗词,可以使文章陡增文采,从而显得充满灵气。而且,因为教材也从某些角度展示了历史。有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因为教材中有大量的对知人论世的把握,所以,恰当运用这些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将历史与人文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作品代表是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历史般的旁观》。此文借刘邦、隋炀帝、唐太宗的历史告诉人们: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注意:写这一类文章,一定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人物与作品本身,而应该跳出当时状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新的解读,否则,就会显得只在死人身上做文章,没有创造力与张力。
二、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上,写出富于生活气息,富于想象力与感染力的作品
其实,生活才是写作真正的源头活水。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感悟也必然有很大的区别,写作真实的生活,才能够既写得独特,又以真情意打动人。你高兴,你就微笑;你伤感,你就流泪。因为你如此真实,所以,即使文字朴实,依然很容易体现主题,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
我们既可以写生活中的人与事,也可以写从生活中的某事得到的哲理感悟。比如,2009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就是以浓郁而真挚的生活气息赢得了高分:
我踮起脚尖,探着身子朝公路转弯处焦急地望,中巴车怎么还不来啊,都等了十多分钟了……
今天端午节,学校放了一天假,离上次回家已经整整一个月了,再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很累心里反而踏实,都成这样了,清华北大去不了,一般本科应该没问题吧,焦急的心情逐渐平静,每一次月考的成绩如同放电影般闪现。
“嘀嘀”,车,终于来了,人不是很多,可能是中午的缘故吧,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中巴车就在山岭和平原间穿梭,山上苍翠苍翠的树,路边绿油油的稻田,偶尔还能看到一个人背着药筒打药,经过一些人家的时候,看到他们家的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李树上挂满了李子,院子里的竹竿上挂着开水烫过的粽叶。
穿过后山的橘子林就到自己家院子了,大喊一声:“妈,我回来了。”妈妈从屋里穿出来,手在围裙上揩了两下,笑盈盈地接过书包。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早上坐车人很多,我看了会书!”
“有把握了?”
“有!”
“你呀,就是过度自信!”
妈妈就笑,脸上全是皱纹,然后一个剥好的粽子就到我手上了,小时候等到深更半夜都要吃一个新煮的,现在觉得粽子的味道却不咋的,妈妈又端出了桃子,给我刮皮。
午饭有鱼,有肉,有鸡蛋,还有妈妈采的野蘑菇,妈妈一个劲的要我多吃点,我也毫不客气,肉还没咽下鱼又塞到了嘴里,最后连肉汤都泡饭吃掉了,好撑。
下午三点多,我又要去学校了,这次要等高考完了才能回来。
妈妈给了我400块钱。
“只有最后一个月了,吃好点!”
“知道了——”,我拖着声音。
“放心好了,我一定给您考个本科!”
我背着包,妈妈提着做好了的两个荤菜,还拎了一袋桃子和李子。
“妈,我不要了,好重!”
“放在车上,又不要你背。到桃源了打个的,4块钱就把你送到学校了。”
小路上我走前面,妈妈走我后面,大路上和妈妈并排走。
“妈,等我考上湖南师大,您就送我到长沙去,我们好好在长沙玩玩。”
“考都还没考上呢!”
“妈,我到时候找到家教,就把您接到长沙来住。”
“……”
“今天车怎么还没来呢?”我踮起脚尖,探着身子,妈妈拍打我身上的灰尘,整理我的衣领,又开始唠叨……
“嘀嘀”,终于,车来了,我挤上去,妈妈把东西递给我,然后站在那里,车门关了,风吹起妈妈的头发,裤管空荡荡的,我挥手,妈妈也挥手……
很远了,马上就要转弯了,我踮着脚尖,趴在窗户上,看到妈妈也踮着脚尖探着身子和我挥手……
看似很普通的记人叙事文章,就是凭借 真挚的情意,将主题诠释得十分贴切,自然能够赢得高分。
除此之外,领悟生活中的哲理,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也是一件较为取巧的事。例如熬粥,便有人说,得用文火,有耐心,才能熬出有原汁的粥来,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品茶,高考作文中便有这样的文字:
看那点点的茶叶在滚烫的水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自有一种从容而不急趋、审慎而不狂躁、安静却不沉沦的积极。呷上一小口,立刻舌底生津,涩中带甘,余香满口,而且流经血脉,暖彻心肺。
人生又何尝不似这茶?一次又一次地被沸水冲起来,然后又跌落杯底,这样浮了又沉,沉了又浮,直到最后仍散发着生命的脉脉清香。若是害怕沸水烫碎了心,烫失了生命,那么清香也会随风逝去……
生命便应该像茶一样从容,不为成功沾沾自喜,更不因遭受挫折而担惊受怕,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
记住:生活是一个宝库,你可以写一滴水,也可以写一粒麦子,还可以写一片树叶。但是,他们要被你赋予思想,如你一样,可以经历喜怒哀乐,那样,这文字的意味便深了,广了。
补充:生活,还可以涉及社会。光怪陆离的社会处处都展现着哲理,就个体而言,人的进退、荣辱、生死都是哲学命题;就群体而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莫不表现着生活的哲理,无不引起人的深入思考。如林清玄的散文《雪的面目》就由课堂上对雪一无所知的孩子对雪的不同猜测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琐事出发而生感悟,从而揭示出“有一些事情的真相,用语言是难以表白的”再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从而得出“在雪中清醒的孤独,总比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与迷惑要好些”。这样,层层递进,文章自然就容易挖得很深了。
注意:写作时下笔要利索,不能流于琐碎。
三、投入美丽的大自然中,写出语言优美且富含哲理意味的作品
自然中蕴含着无穷的宝藏,山川胜景、花鸟虫鱼、茂林修竹、春华秋实、草长莺飞、自然更替等,都应当是我们关心的对象。校园里各种景象,春夏秋冬,你不应该太陌生,要常与其对视,感受其内在的心胸;家乡的老槐古樟你可别熟视无睹,要常与其对话,感受他们的情意;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飞禽走兽,你不可视而不见,要留心思考,体会万物的种种。
对典型的自然景观,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事物,要能入耳、入脑、人心。平时多写观察日记,写“随笔”、“杂感”、“散记”等,需要用时,能俯仰即拾,笔下泉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妙用。
一朵云,一捧水,一株草,一抹绿,墙边的葡萄藤,壁上的爬山虎,山间的明月,江上的清风,融入你的文字,文章必将沾染山川之灵气。
总之,灵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玄的东西,它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来找你,而需要你常常思索生活,思索人生,大量阅读,它才会不断地冒出来。考场上的灵感,更需要灵机一动。依据上面所提供的方向,相信,灵感一定会找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