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角色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新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要使语文教学要更好符合新课标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力求做到三个创新
1.1教师角色创新:教书→育人。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课堂教学演变成 “老师教,学生学”,教师固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空洞地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和为教而教的机器。教师虽然也很认真负责,但是这样的教学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是对学生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教学实践。
1.2教学模式创新:填鸭传授→合作探究。“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1.3教学思维创新:机械思维→创新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2 注重教学优化,加强教学评价
2.1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在传统教学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这样,加大了师生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评价教师主要由看谁的课讲得好,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
3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导”演,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成为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多创造契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当然,任何一种教學改革都是在不断地摸索和探索过程中进行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把我们语文素质教学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角色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新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要使语文教学要更好符合新课标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力求做到三个创新
1.1教师角色创新:教书→育人。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课堂教学演变成 “老师教,学生学”,教师固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空洞地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和为教而教的机器。教师虽然也很认真负责,但是这样的教学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是对学生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教学实践。
1.2教学模式创新:填鸭传授→合作探究。“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1.3教学思维创新:机械思维→创新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2 注重教学优化,加强教学评价
2.1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在传统教学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这样,加大了师生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评价教师主要由看谁的课讲得好,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
3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导”演,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成为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多创造契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当然,任何一种教學改革都是在不断地摸索和探索过程中进行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把我们语文素质教学提高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