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慢艺术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1]特异功能“慢”激趣
  师:我练了一项特异功能,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我算得比计算器还快。想不想试试?
  [赏析]开场,彭老师在告诉学生“特异功能”是什么后,开始了“人机大赛”。借着一个“太长了”的算式,学生对“用逐个相加的方法”计算的烦琐有了深刻的体会。放慢脚步,却在对话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特异功能”的妙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学片段2]数形联系“慢”感受
  师展示图2-5:请你写出表示小正方形个数的算式。
  师为每个小组下发一组图形:写出算式,计算你手上拿的那个图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怎么计算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反馈:2乘2等于4个。2的平方。1+3。
  师:1+3求的是什么?2求的又是什么?
  生:都是求图中小正方形的数量。
  师: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
  师:第二个图形。
  生反馈:32等于9。1+3+5=9。
  师:这里的数表示?
  生:l表示的是白色的小正方形,3表示蓝色的小方格,5表示红色的小正方形的数量。
  生:有三层,每层三个,3乘3就是32
  师:第三个图形的算式是什么?
  生:1+3+5+7--42。
  师:这里的数都表示什么?
  生:1表示的是白色的小正方形,3表示蓝色的小方格,5表示红色的小正方格,7表示绿色的小正方形。
  生.:我发现了老师的秘诀,那个算式就是16的平方,就是256。
  师:他已经发现了我的秘诀了!刚刚我们研究了四个图形,我再补充一个(图1)。
  师:它的算式怎么写?
  生:1=12
  师: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再结合图形来解释一下(分组讨论)。谁来汇报一下?
  生:右边都是项数的平方。两个数就是22,4个数就是42,以此类推。
  生:如果有n个加数就是n的平方。
  生:左边是1+3,1和3的中间是2,右边就是22;左边1+3+5,它们的中间是3,右边就是32
  师:观察一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
  生:有的,1+3+5+7就是3和5中间是4,右边就是42
  师:谁能结合图形来解释一下?需不需要讨论一下?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大正方形一行是几就是几的平方。
  生:“1+3+5+7”这样四层小正方形,就刚好构成了一个4行4列的大正方形,所以1+3+5+7=42
  师:猜一猜,第6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生反馈:1+3+5+7+9+11=62。在黑板上最后一幅图外面再加一层。就是6行,每行有6个的一个大正方形。
  师:第7个图形呢?
  生反馈:在外层再加13个。1+3+5+7+9+11+13=72
  师:刚刚看到,有的同学一边说一边在扳手指(教师模仿动作),这是在做什么?
  生:在数加数的个数,第7幅图的左边应该有7个加数。
  师:我的特异功能你们知道是什么了吗?如果100个连续奇数相加,得数是?
  生:100的平方10000。
  [赏析]彭老师放大了数形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用多种算式表示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建立“数与形”之间的链接:同时,从“求同一幅图中小正方形的数量”建立两种算式之间的对等关系,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数与形的联系。以“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结合图形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为引,进一步引导学生以数形结合的方式考虑问题,实现数与形的相互印证。当学生一度出现困难时,彭老师没有急于登场,而是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针对问题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再一次讨论交流,足见教者捕捉学生即时学习思维状态与灵活调控课堂的功力。
  [教学片段3]以形助数“慢”运用
  出示习题:
  ①1+3+5+7+5+3+1=( )
  ②1+3+5+7+9+1 1+13+1 1+9+7+5+3+1=( )
  ③()=92
  师:题①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25,先算1+3+5是9,再看后面是7,然后后面是5+3+1,其实就是两个3的平方,再加7。
  生:1+3+5就是32,后面7+5+3+1是42,合起来就是25。
  师:1+3+5就是黑板上的图几?7+5+3+1是图几?
  生:这个式子其实就是黑板上图3和图4的组合。
  师:第二题?
  生:把这个算式分成两个部分。1+3+5+7+9+11+13=72,11+9+7+5+3+1=62,相加是85。
  师:这是哪些图形的组合?
  生:應该顺下去的第6和第7个图形的组合。
  师:想一想92是什么样子的?
  生:就是这样排下去的第9个图形。
  生:1+3+5+7+9+11+13+15+17=92。(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计数)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9层就是9个奇数连加!
  生:从1开始,9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就是92。
  师: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加数个数的平方等于加数的和。
  师:大家回忆一下,这个规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呀?
  师:我们就是借助黑板上这些图形,发现了这些算式的规律。
  [赏析]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从具体运算向逻辑运算的过渡阶段,部分学生不能完全脱离直观来研究逻辑。在第一次练习的环节,教者并没有完全脱离形来研究数,而是在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后,及时地让学生以形代数、以数表形,解析清楚这样计算的道理,帮助运用规律较慢的学生理解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在明确运算规律后,教师解释研究方法,进一步清晰学生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教学片段4]形数结合“慢”拓展
  师(逐一出示图6):这些小圆点拼成了什么图形,有多少个小圆点?
  学生一一作答。
  师:想象一下,第6个图形是什么样子?
  生:有六层,一共是“1+2+3+4+5+6=21”个。
  师:1,3,6,10……这些数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三角形数。
  师:那么黑板上这些数,我们就称为……
  生:正方形数。
  师:为什么叫正方形数?
  生:因为排出来都是正方形。
  师:想一想,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个三角形数的和。
  教师出示图7。
  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三角形数就是连续自然数的和,正方形数就是连续奇数的和,那么连续偶数的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课后可以去研究一下。
  [赏析]彭老师在本环节着力于数与形两个研究对象的相互转化与印证。一边引导学生用数来精确地描述小圆片的总数与排列方式,一边引导学生从排列形式上给“数”命名,如“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随着思考的深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的联系。学生从直观上很容易发现“一个正方形数就是两个三角形数的和”。教者并未止步,而是以“三角形数就是连续自然数的和,正方形数就是连续奇數的和,那么连续偶数的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提问为基点,推动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思考、探究连续偶数之和的规律。
其他文献
原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意思是: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以下简称“题1”)  大部分教师是这样解的:从题中信息“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知道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一共吃4个馒头,也就是说4个馒头正好分给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所以我们可以把100个馒头每4个分成一组,一共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课文第3、4、5、6、7自然段,在感情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丑小鸭历经苦难变成白天鹅的经过,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理解勇于战胜困难等道理。  3.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练习说话、写话,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期刊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  1.自主学习的概念。  对现阶段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需要教师明确做到尊重学生,即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在提升思维水平、积累全新的学习经验、得到基本的认同和赏识等方面的需要。此外,数学教师也有义务引导小学生,既要把握相关的认知概念、定义、原理、公式、基本事实,也要得到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思维启发,同时开拓自己的精神视野,使灵魂得到净化、内涵得到提升。  做到
期刊
站在马来西亚古晋“三合兴”华文学校,一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成果,由此联系到华文教育在海外传播之不易、在马来西亚取得成果之不易、在海外传承创新之不易,也更加钦佩海外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华人为华文教育所作的杰出贡献。这其中,我以为说千道万归结为一个深层的原因:根本在于华人对中国教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深刻的。从古晋“三合兴”这所华文学校的创办到今日所取得的成就,大可“窥一斑而知全貌”。而从深层的文化原因来
期刊
【编者按】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探索,是加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教师们的切身利益。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有的结合具体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内容,明确了职称改革中应注意把握的一些問题;有的从纯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的阐述了职称评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现象;有的结合自身或身边的事例,描述了评审过
期刊
“表达型”阅读教学,主要指向表达,提倡从课文的表达功能出发,侧重于设计学生表达的活动,关注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活动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也是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过程,还是积累与表达的过程。学生要表达好,就一定要认真读好书,学习积累课文的表达方法,再从表达入手,反观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形成表达的范式,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近期,本人有幸观摩了北京市房山区周生利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周老师以“指向
期刊
阅读和习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聚焦语言表达,让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表达能力呢?  一、关注表达,展格局之美  纵观现在的学生,阅读还是有一定的量的。在语文教学中,花时间最多的也是阅读教学。然而,学生的习作能力并没有与阅读量成正比。“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这一现象依然存在。
期刊
一、从体验中感悟,积累模型表象  数学建模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起点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在模型准备阶段可从生活情境入手,从体验中感悟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积累模型的表象。教学“鸽巢问题”一课,笔者尝试以“抢椅子”游戏引入。  【教学片段1】  猜测  师: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4位同学抢3把椅子,如果每个人都必须坐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总有2名同学
期刊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应用的前提。各类测试的结果都反映出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所以学生在计算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方法,也要学会辨析比较知识结构横向与竖向的联系区别并以此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文以苏教版四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为例,谈如何利用题组教学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完善认知结构。本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除法,本
期刊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模式,它以“短、小、精”为特点,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次只关注某个知识点,针对性更强,效果更理想。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难点突破、阅读积累等是关键的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局限性,导致效果不理想,而巧妙地引入微课模式则能扭转局面,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借“微”扬长,激活课前预习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既是学生学好课文的重要环
期刊